距離上次寫運動的感想文,已經有段時間了,這期間雖然很忙,但我還是努力維持運動的習慣,只是做了些微調。
我深刻體會到一件事 → 在工作壓力全面爆發前,必須先建立運動習慣。否則當時間變得稀缺,健康往往會被擱置。
我就是最好的例子。創業初期沒掌握好節奏,健康出現問題,回頭看才發現,自己早已為了工作與進修犧牲了運動。
疫情之後重新開始每天運動 (詳見:〈將原子習慣應用在運動訓練〉),至今快滿五年。雖然過程中有起伏,但我仍能維持每週流汗四、五天。
去年又重新加入籃球社群,找回了過去最熱愛的運動,也讓我從身心的谷底慢慢爬升。
「生理影響心理」,這句話再真實不過。
健康恢復後,創造力與熱情也逐漸回來。原來,問題不在年紀或現實,而在於節奏不對、體力透支卻不自知。
現在,只要看到紀錄表上有幾天沒運動,我就會提醒自己該動一動 → 這才是對自己負責。
我的訓練以「心肺交叉機」為主,並逐步調高阻力,強化心肺功能與下半身的肌力;每月兩次全場五對五籃球,則讓我在高強度運動中找回爆發力與競爭感。
平時的訓練偏向慢肌耐力,而籃球則成為全身性的輔助訓練。
唯一美中不足的有兩點:
1. 上半身的肌力訓練不足,導致打球時容易受傷。
2. 缺乏拉筋舒展的習慣,除了賽前的熱身外,打完球後我很少做舒緩的動作,容易導致全身肌肉僵硬。
為了改善,我開始每天做伏地挺身,先從少量開始,讓身體習慣這個強度,階段性目標是每天二十下,接著就可以把雪藏已久的滾輪拿出來用。
每天做幾下伏地挺身其實滿容易達成目標的,畢竟它不像做有氧運動這麼耗費時間,洗澡前花個幾分鐘做一做就好。
雖然有買了一台心肺交叉機,但跑之前還得先換裝,這是種無形的阻力,尤其是工作很累的時候,就會放大抗性,有時候糾結的時間都快比運動的時間還久了。
不過,伏地挺身最大的挑戰在於「避免受傷」。尤其冬天肌肉緊繃時,過度施力容易拉傷,幾年前我就是因此受傷幾次後,才被迫停掉訓練。
現在的對策是每個月兩次的全身指壓放鬆,外加類似美式整復的動作,讓外力來協助。
松山車站有一間專門做筋膜放鬆的店,主要協助像我這樣不擅長拉筋的人。只是價格偏高,我還沒去嘗試。我知道拉筋舒展的重要性,這是接下來必須面對的功課
「如何運動」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唯有系統化思考、對症下藥,才能讓訓練更有效。
我對自己有信心 → 每天伏地挺身二十下並不難,難的是「在過程中不受傷」;這需要更多覺察與行動調整。
最後我想說,運動不僅是維持健康,更是讓心靈保持活力的方式。當身體變好,心理會變得更穩定,連帶影響工作、家庭與人際關係。
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活出能量與熱情。
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活出能量與熱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