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自己寫的主題都繞著「續航力」打轉,或許是因為我真的開始擔心自己的工作能量是否撐得久。
連續寫了三篇相關文章,有朋友問我是不是太擔心「職業倦怠」,仔細想想,好像真是如此。
連續寫了三篇相關文章,有朋友問我是不是太擔心「職業倦怠」,仔細想想,好像真是如此。
為了不被耗盡,我開始思考,續航力究竟該怎麼培養?
前面的文章幾乎都在講「續航力」的重要性,在職場裡,很多人不是被挑戰打敗,而是被長期消耗拖垮。
續航力不是靠意志力撐出來的,而是靠系統設計 → 讓自己能長期穩定輸出、少被外力榨乾。
其實大家都不是笨蛋,多數人都知道它很重要,但我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真正讓自己提升續航力呢?
以下簡單列出五個真正能執行的方向,或許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1. 工作節奏:別每天都在「全力衝刺」
2. 能力養成:持續精進你「能被信任」的那個專業
我也多次遇過,但後來發現,產品能否成功往往只差那臨門一腳,多提升 1%,就能跨過門檻,讓過去的努力發揮價值。
3. 資源模式:不拼命也能活
4. 人脈策略:累積信任資產
不是偷懶,而是要調速、留白、避免爆衝。很多人一天 10 小時都在救火、開會、趕進度,結果連靜下來「想清楚」的時間都沒有。這樣續航力一定不行。
實際做法:
- 劃出「不被打擾」的時間:每天早上或下午一小段,關掉聊天軟體,只專注做一件重要事。
- 週末不是補進度,而是「充能」:讓自己有「輸入期」(運動、閱讀、發呆)才能再有產出。
- 懂得調整強度:有高強度週(拼專案)後,就安排低強度週(收尾、整理、學習)。
- 把人生當成馬拉松,不是短跑;節奏錯了,什麼努力都撐不久。
個人經驗談:
我嘗試過許多提升效率的方法,但最有效的竟是 → 去客戶端工作。
在客戶現場,我的專注力會瞬間提升,因為那裡不是我的地盤,我只想快點完成任務、少出錯,這幾乎成了我效率的開關。
明白這點後,只要我的狀態有所下滑,我就會找機會去客戶端走走,就算是陪他們一起測試,也能讓我的心態改變,這幾乎成了我效率的開關。
當然,有明確期限的任務也能讓專注度飆高,但人不可能永遠靠打雞血撐著。長期高壓只會讓人陷入「隧道效應」,反而看不清方向。
我能控制自己節奏,是因為能主導進度與內容。但若必須完全配合別人的要求,就像被迫跟著大隊跑,很難掌握呼吸與節奏。這時若無法控制節奏,就只能在縫隙裡喘息。
2. 能力養成:持續精進你「能被信任」的那個專業
一般上班族的續航力,其實取決於你能否隨時間提升價值密度。
續航力高的人不一定多才多藝,但他們會挑「能跨領域使用的技能」深耕。像是分析能力、簡報、溝通、提案、專案管理 → 這些是可遷移技能,不會隨公司換就歸零。
續航力高的人不一定多才多藝,但他們會挑「能跨領域使用的技能」深耕。像是分析能力、簡報、溝通、提案、專案管理 → 這些是可遷移技能,不會隨公司換就歸零。
續航力不是多學,而是讓學到的能互相強化。
實際做法:
- 每年挑一個「主技能」強化:例如自動化工程師 → 強化影像處理、PLC 通訊、Python 腳本。行銷人員 → 強化資料分析、簡報能力、AI 工具。
- 避免橫向分散(今天學行銷、明天學理財、後天學股票),而是讓新學的東西「加值在原有技能上」。
- 建立「可展示成果」的作品集:不一定是對外公開的網站,哪怕是內部自用的報告範例、程式範例,也能成為長期資產。
- 續航力來自於「不斷升級的同一條主線」。
個人經驗談:
專業的成長會遇到高原期,投入的時間與成效不成比例,很多人就在那時放棄,轉而去探索其它的可能性。
我也多次遇過,但後來發現,產品能否成功往往只差那臨門一腳,多提升 1%,就能跨過門檻,讓過去的努力發揮價值。
斜槓是趨勢,但我更相信「深耕再延伸」的力量。
AI 時代讓技能的天花板更高、門檻更嚴。過去 60 分就能勝任的工作,現在要 80 分才不被取代。
專業能力無法速成,必須靠時間跟經驗堆積出來;只能再多點耐心,並確保自己努力方向是對的。
3. 資源模式:不拼命也能活
有了節奏與專業後,接下來要考慮的是資源與底氣。
很多人的續航力問題,不是沒能力,而是經濟壓力逼到崩潰。高續航的關鍵,是讓自己有緩衝、有資源、有底氣。
很多人的續航力問題,不是沒能力,而是經濟壓力逼到崩潰。高續航的關鍵,是讓自己有緩衝、有資源、有底氣。
實際做法:
- 建立「緩衝現金流」:至少保留 6 個月生活費,讓你能在轉職、休息或學新技能時不慌。
- 投資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工具上:例如雙螢幕、好的鍵盤滑鼠與筆記軟體、線上課程等 → 這些都是提升續航力的設備,不是浪費。
- 避免陷入「拼命賺錢 → 爆炸 → 休息 → 再拼命」的循環。
- 真正高續航的上班族,不是賺得最多,而是能長期穩定創造價值的人。
個人經驗談:
財務與心理的安全感在《創業者該如何建立安全感與餘裕?》、《心理安全感:損失規避與風險偏好》有談過,這部份應該是「續航力」的基礎。
在沒有安全感的情況下,很難有高續航力,這就像一台車想要持續開在高速公路上,油箱得先有足夠的油才行。
我原本就很重視財務上的安全感,所以不太會有放手一搏的決策。
但我身邊有人出社會工作不久後,就開啟了地獄模式,兩三年內就結婚生子、買房買車,巨大的經濟壓力讓他根本無暇思考什麼「工作節奏」或「能力養成」,只能拼命賺眼前的錢。
有時候環境不允許談「續航力」,那就只能全力衝刺。
4. 人脈策略:累積信任資產
沒有人能單打獨鬥撐 20 年。續航力的一半來自「被互相支撐」。職場不是一次性合作,而是長期信任的交換。
實際做法:
- 在職場內外都保持少量但穩定的交流:不需要天天社交,只要每月主動聯絡幾位你尊敬或信任的人。
- 對別人有「可被記得的價值」:例如你擅長技術分析、懂流程設計、或能幫人整理思路。
- 別只在需要時才聯絡,偶爾分享有用資訊,讓關係自然延續。
- 先給再取:分享工具、願意幫助人解決問題,信任自然累積。
- 人脈不是拉關係,而是讓自己被信任、被想起。
個人經驗談:
我不擅長純社交。信任資產主要來自客戶、供應商、合作夥伴等,大家曾經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努力,從而建立起的信任關係。
同理,一起做過專題或報告的同事或同學,只要是彼此有為了某件事奮鬥過,就會產生一定的連結,這才是我自己的社群基礎。
當然,不同人會有不同見解,有些人認為「弱連結」對職涯的發展也很重要,這點我不否認,但都說是弱連結了,應該也不用太刻意去經營。
當然,不同人會有不同見解,有些人認為「弱連結」對職涯的發展也很重要,這點我不否認,但都說是弱連結了,應該也不用太刻意去經營。
建立信任需要時間,每個承諾、每個行為,都會累積成他人對你的印象。
把自己做好、別佔人便宜、對人有幫助,聲譽就會自然而然的傳播出去。
信任是最慢的資產,但也是最穩的。
5. 身心能量:留體力,才能留實力
5. 身心能量:留體力,才能留實力
前面講的四點多半關於外在結構,但續航力最深層的基礎,還是在於身體與心理狀態。很多中年人不是不會工作,而是「身體先破產」。
維持產出的關鍵,不是多撐幾晚,而是懂得恢復;沒體力、沒睡飽、沒動力,再強的能力都輸不出來。
實際做法:
- 保證 6 ~ 7 小時睡眠;比熬夜加班更能提升長期產出。
- 每週固定運動 2 ~ 3 次,讓血液循環變好、腦袋更清醒。
- 減少無意義的滑手機與資訊焦慮;替換成深度輸入(閱讀、記錄、散步)。
- 穩定不是靠硬撐,而是靠「節奏 + 充能」。
個人經驗談:
我是三十五歲後才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簡單說就是身體真的出問題了,才驚覺自己都幹了些什麼蠢事。
一直以來,我都是很愛運動的人,但開始創業後,因為同時身兼太多事了,就把運動這件事拋到腦後,總以為有時間再去就好。
優先權不高的情況下,只要事情一多,就代表永遠都沒它的份,因此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沒運動。
這期間,不僅是睡眠時間嚴重不足,再加上沒運動、壓力大,整個人憔悴不堪,身體不斷地抗議,但我卻視而不見,總覺得再過一陣子就好了。
直到疫情期間才徹底反省 → 再不調整,遲早會倒下。
身體都不行了,就更別提什麼「續航力」;我自己走過這一遭,更明白陷進去的人往往要身體垮了才會清醒,幸運的是,那時身體還救得回來。
身邊已有朋友四十幾歲就因為工作壓力太大、作息不正常,而導致罹患癌症提早離世,遇到這種事,連想反悔都來不及了。
最近身邊越來越多人,不到退休年齡身體就垮了,在這種情況下,任憑先前累積再多的功勳,都只是黃梁一夢罷了。
真正的「續航力」,不是多強的意志,而是懂得讓自己可以回到狀態。
綜合以上討論,每半年問自己這五個問題:
1. 我是不是每天都在爆衝? (節奏)
2. 我這一年有強化哪些技能嗎?(能力)
3. 我的現金流能支撐半年嗎?(資源)
4. 我有互相幫忙的圈子嗎?(人脈)
5. 我身體能應付接下來十年嗎?(健康)
5. 我身體能應付接下來十年嗎?(健康)
簡單來說,「續航力」不是比誰更拼命,而是誰更懂得調整節奏;它不是硬撐,而是留力、蓄能、再出發。
不必成為最厲害的人,只要能穩定前進、不被耗盡,最後留在賽道上的人,很可能就是你。
那你的「續航力」又來自哪裡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