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寫了篇《四十歲後的職涯續航力》後,總覺得只是闡述了自己思維形成的過程,似乎也沒提到「職涯續航力」最關鍵的要素,對其它人來說也沒什麼參考價值。
不過這篇文章我也不打算修改了,這表示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就當留個記錄,也算是對自己的一種鞭策。
先求有、再求好,這種想法固然是對的,但我也在思考該怎麼進一步描述內心對「職涯續航力」的看法,有些感覺真的很難用言語表達,這也側面證明我的功力並不到家。
思來想去時,我剛好看到有人在瀏覽部落格以前寫的某篇摘要《關鍵路徑和替代方案》,這是吳軍博士在《富足》一書中所分享的片段,讓我瞬間有了靈感,或許可以從「關鍵路徑」這個維度切入續航力。
綜合上述兩篇文章的內容,我嘗試著用不同的角度,重新闡述對於「職涯續航力」的理解,而不是一昧地叫所有人都去創業。
在職涯發展中,我所在意的「續航力」是 → 如何在四十歲到五十歲後依然能保持競爭力與市場價值。
然而,僅靠技能、經驗或信任資本並不足以完全保障我們的職涯穩定;要真正提升續航力,我們需要思考另一個維度 → 在組織架構/生態系中,我們是否處於一條不可替代的「關鍵路徑」上。
一、關鍵路徑與替代方案:概念理解
從《關鍵路徑和替代方案》中可得知,「關鍵路徑」的概念來自圖論,指的是在一個網絡中,若某一段路徑是所有可行路線都無法繞過的,那它就是不可或缺的節點。
對應到職場與產業,關鍵路徑是一個角色、技能或位置,它在組織架構/生態系中不可輕易被替代;相對的,「替代方案」則是指某些角色或能力可以被他人、流程或技術取代。
換句話說,如果你的職位是一條可替代的路線,那即便你再努力,也可能隨著市場或技術變化而被邊緣化。
二、職涯中的關鍵路徑案例
在產業界,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關鍵路徑的實例:
- PC 時代的 WinTel 組合:Intel 的 CPU 與 Windows 作業系統,這兩者在整個 PC 生態系中構成了不可替代的核心。其他硬體或周邊設備雖重要,但可被替代,因此無法決定整個生態系的走向。
- 手機產業的 Android 生態:Google 與 ARM 在 Android 系統中擔任核心角色。即使其他手機廠商或零組件商投入資源,也無法輕易繞過這兩個核心節點。
這些例子提醒我們,在職涯中,要將自己定位於「不可或難以被替代」的核心角色,才能提升長期競爭力。
三、我們的職涯是否在替代路徑上?
對個人而言,很多職位本質上是可被替代的:
- 同樣的管理職位,可能很多人都能勝任。
- 技術職位若是基礎技能,容易被新人或自動化流程取代。
- 部分經驗型工作,如果沒有深度的專業或人脈,也容易被跳過或外包。
因此,在設計「續航力」策略時,除了提升技能、積累經驗,也要檢視自己是否處於組織架構/生態系的「關鍵路徑」上。
四、檢視我們的關鍵路徑地位
以下三個問題,可作為自我檢視之用:
1. 我的角色在整體組織架構/生態系中,可替代性有多高?
如果多數人或流程都能取代,你的「續航力」可能不足。
2. 外部若要替代我,需要哪些資源與能力?
如果替代成本低,那你仍在替代路徑上;若成本高,則你可能已處於關鍵節點。
3. 我能採取哪些措施,使角色定位更接近「關鍵節點」?
包括深度的技術專精、跨領域整合能力、不可或缺的人脈或信任資本,甚至參與關鍵專案或平台系統建設等。
五、行動策略建議
1. 深耕「專業能力」
不僅是做會做的事,更要成為「少有人能替代的專家」,提升技術或知識的深度與獨特性。
2. 拓展組織/生態系中的「影響力」
透過跨部門、跨領域的合作與影響,使自己在組織或生態系中的存在變得不可或缺。
3. 建立不可替代的「信任資本」
在團隊或客戶中成為核心信任人物,讓你的角色不只是功能性存在,而是「人脈」與「決策」的關鍵。
4. 持續監控替代方案的威脅
技術與市場不斷變化,持續評估自己的角色是否仍在「關鍵路徑」上,並調整策略。
六、結論
我們的「職涯續航力」,不應該只是依靠技術能力或經驗累積,更來自於在整體組織架構/生態系中的「關鍵路徑」地位。
「關鍵路徑」可由專業能力、影響力以及信任資本所構築出來,也就是所謂的不可取代性。
當我們逐步卡到這個位置時,我們的角色將難以被旁人替代,職涯穩定性與抗風險能力將顯著增強。
在不確定的市場與組織中,尋找自己的「關鍵路徑」是四十歲後依然能保持競爭力與安全感的核心策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