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5日 星期六

今日閱讀: 富足 (十一) 關鍵路徑和替代方案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關鍵路徑」這個概念來自圖論;它的本義是指,在一張連通的圖上 (比如一張地圖上),即便兩個點之間有很多條通路,如果某一段道路是所有路線都繞不過去的,那麼這段道路就是「關鍵路徑」。

如果某一段道路有可替代的路徑,那麼它就不是「關鍵路徑」,而那條替代它的道路就是「替代路徑」;替代路徑在商業上也被稱為「替代方案」。

舉例來說,在「個人電腦產業」,每當 CPU 性能提升後,作業系統和其他軟體就會吃掉 CPU 性能的提升,讓你不得不去買新的電腦,於是整個電腦產業就這樣被推動著不停地往前發展。

在個人電腦時代,CPU 和作業系統是兩個繞不過去的「關鍵路徑」,這個時代也被稱為 WinTel 時代,即「Windows 作業系統」加上 Intel CPU」的時代。

在這個時期,只有上述兩家公司長期賺大錢,其他成千上萬的企業只是「打醬油」的。


那為什麼其他企業無法形成這種優勢呢? 

事實上,當時世界上生產記憶體的公司只有三、四家,生產硬碟的主要企業也只有三家,但它們畢竟都有「可替代方案」,因此它們定義不了這個產業的技術規範。

同理,在「手機產業」,排除自成一格的 APPLE 手機,在整個 Android 手機上,佔主導地位的只有提供 Android 作業系統的 Google,以及設計 CPU ARM

Google ARM 處在「關鍵路徑」上,剩下的企業都有可替代方案;但凡某個環節有利潤,上下游廠商就會找到「替代方案」,讓那家有利潤的企業讓利。

既然處於「關鍵路徑」上的企業如此吃香,就自然有人會想著取代它們,這種努力從 WinTel 時代就已經有人在考慮了;但結果是,除非整個產業消失了,否則這種努力就是徒勞無功的,因為取代「關鍵路徑」等於推翻整個產業。


為什麼說取代「關鍵路徑」等於推翻整個產業呢? 

從技術上來說,開發一款新的作業系統取代 Android 是可行的,但從商業上來看是不可能的。

今天全世界有 265 萬個 App Android 作業系統上運行,上百萬名工程師和軟體開發者在這個生態環境中生存。

哪怕你能夠開發出一款更好的手機作業系統取代 Android,也很難說服幾百萬名從業者跟著你走,更難說服幾十億使用者放棄已有的使用習慣。

此外,Android 作業系統已經和 CPU 以及主要手機廠商深度結合了,CPU 和手機的最佳化都會考慮 Android 的特點,

一個新的競爭者想要擠進去手機市場,其實比個人電腦時代要難得多。


世界上處於「關鍵路徑」的企業其實有很多,不僅有 MicrosoftIntelGoogle ARM 這幾家;比如,全球電子支付系統 SWIFT、在美國為大學申請者提供標準化考試的 College Board、申請美國大學時使用的網站 Common App,都處在關鍵路徑上。

還有一些企業或機構,雖然它們的產品和服務存在一定的「替代方案」,但是替代方案非常少,這些企業可以講也處在半關鍵路徑上;比如,生產飛機引擎的 Rolls-RoyceGE Pratt & Whitney,幾乎所有飛機引擎用的都是這三家中的一家。

很多人會把「關鍵路徑」和「壟斷」相提並論,它們之間雖然有很強的關聯性,但並不能直接畫上等號。

當一家企業處於「關鍵路徑」,它通常會希望獲得「壟斷性利潤」和「市場地位」,但也可能為了維持自己的主導地位而放棄壟斷利潤,比如 Android。

反過來說,「壟斷」不一定需要處於「關鍵路徑」,比如一個對併購沒有監管的市場,完全可以通過併購和商業默契形成壟斷。

壟斷通常不能持久,這不僅是因為當今各國政府都在限制壟斷;當壟斷的一方想獲得超額利潤,而它又不是靠獲得「關鍵路徑」發展起來的,市場的有效性就會讓新的企業進入市場。

獲得「關鍵路徑」主導權的企業則不同,整個產業都是它的同盟軍,只要它不損害上下游的利益,上下游企業就樂見這樣的企業存在;從做 App 的廠商對 Android 的態度就能看出來。


那為什麼會有「關鍵路徑」的存在呢? 

其實這是「大眾市場」不斷標準化和模組化的結果;如果每一個市場都是「利基市場」,那麼對於所有的產品和服務都可以從頭做到尾,當然也就沒有什麼「關鍵路徑」可言。

什麼都從頭做到尾的經濟形式,利用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效率一定是最低的;於是,相似的利基需求就合併成為大眾需求。

既然是滿足大眾需求,就免不了分工,有了分工,為了大家更好地相互配合,就需要把各種產品和服務做成模組化的標準件。


怎麼樣才能培養出「關鍵路徑」上的企業呢?

首先,需要存在一個開發的、模組化的大眾市場;如果一個市場上大家都各自為戰,所有的路徑都是可替代的,就不會有「關鍵路徑」。

其次,這個市場需要充分競爭,處於「關鍵路徑」上的企業都是在競爭中誕生的;如果競爭不充分,市場就會被分割成碎片,就難以產生贏家通吃的結果,自然也就不會有「關鍵路徑」的出現。


不僅企業有「關鍵路徑」和「替代方案」之分,人也是如此;在一個企業中,絕大部分職缺上的人都能找到替代方案,因此絕大部分的人能夠拿到的薪水只有全產業的平均值。

很多人指望找到一份既輕鬆、收入又高的工作,這其實是一種妄念;假如真存在這樣的工作,那麼大家一定會趨之若鶩,而當企業發現有了很多替代方案後,就不再需要提供高薪酬了,或者會對這個職缺提出更高的要求。

很多人過了 35 歲後會陷入「中年危機」,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發現能替代自己的人太多了,生怕被年輕人取代掉。

隨著全社會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今天的工作變得越來越簡單,能勝任的人也越來越多,過去要靠十年經驗才能做好的工作,今天有個三、五年的經驗就足以勝任了。

因此,年輕人挑戰中年人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在這個大趨勢中,唯一能夠讓自己安身立命的,就是設法讓自己守住一個依賴信任、經驗的「關鍵路徑」。

很多年輕人工作幾年就想轉管理職,其實那些趨之若鶩的管理職缺都有可替代的人選,反而那些需要大量經驗的技術專家是不可替代的。

凡是大家擠破頭都想去做的事情,就不再值得做了,因為即便是好事,也未必輪得到自己;就算輪到了自己,因為可替代性也會讓自己的飯碗朝不保夕。

一個人如果能夠通過逐漸提升自己的能力,佔據一個「關鍵路徑」,便不再會有丟掉飯碗的危機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慣習 Habitus (二) 知識資本

「知識資本」在我們受教育的過程中,有意、無意間都會有所感知,但其背後的道理不會像作者敘述的這麼透徹;看完這個章節後,也算是回答了我在升學過程中的許多疑惑。 至於學位頭銜到底重不重要,我覺得這要看自身所處的環境重不重視,就如作者所說:「在中小企業中,通常也較為看重一個人的才能勝過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