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5日 星期六

今日閱讀: 富足 (十一) 關鍵路徑和替代方案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關鍵路徑」這個概念來自圖論。

它的本義是指,在一張連通的圖上 (比如一張地圖上),即便兩個點之間有很多條通路,如果某一段道路是所有路線都繞不過去的,那麼這段道路就是「關鍵路徑」。

如果某一段道路有可替代的路徑,那麼它就不是「關鍵路徑」,而那條替代它的道路就是「替代路徑」。

替代路徑在商業上也被稱為「替代方案」。

舉例來說,在「個人電腦產業」,每當 CPU 性能提升後,作業系統和其他軟體就會吃掉 CPU 性能的提升,讓你不得不去買新的電腦,於是整個電腦產業就這樣被推動著不停地往前發展。

在個人電腦時代,CPU 和作業系統是兩個繞不過去的「關鍵路徑」,這個時代也被稱為 WinTel 時代,即「Windows 作業系統」加上 Intel CPU」的時代。

在這個時期,只有上述兩家公司長期賺大錢,其他成千上萬的企業只是「打醬油」的。


那為什麼其他企業無法形成這種優勢呢? 

事實上,當時世界上生產記憶體的公司只有三、四家,生產硬碟的主要企業也只有三家,但它們畢竟都有「可替代方案」,因此它們定義不了這個產業的技術規範。

同理,在「手機產業」,排除自成一格的 Apple 手機,在整個 Android 手機上,佔主導地位的只有提供 Android 作業系統的 Google,以及設計 CPU ARM

Google 跟 ARM 處在「關鍵路徑」上,剩下的企業都有可替代方案。

但凡某個環節有利潤,上下游廠商就會找到「替代方案」,讓那家有利潤的企業讓利。

既然處於「關鍵路徑」上的企業如此吃香,就自然有人會想著取代它們,這種努力從 WinTel 時代就已經有人在考慮了。

但結果是,除非整個產業消失了,否則這種努力就是徒勞無功的,因為取代「關鍵路徑」等於推翻整個產業。


為什麼說取代「關鍵路徑」等於推翻整個產業呢? 

從技術上來說,開發一款新的作業系統取代 Android 是可行的,但從商業上來看是不可能的。

今天全世界有 265 萬個 App Android 作業系統上運行,上百萬名工程師和軟體開發者在這個生態環境中生存。

哪怕你能夠開發出一款更好的手機作業系統取代 Android,也很難說服幾百萬名從業者跟著你走,更難說服幾十億使用者放棄已有的使用習慣。

此外,Android 作業系統已經和 CPU 以及主要手機廠商深度結合了,CPU 和手機的最佳化都會考慮 Android 的特點,

一個新的競爭者想要擠進去手機市場,其實比個人電腦時代要難得多。


世界上處於「關鍵路徑」的企業其實有很多,不僅有 MicrosoftIntelGoogle ARM 這幾家。

比如,全球電子支付系統 SWIFT、在美國為大學申請者提供標準化考試的 College Board、申請美國大學時使用的網站 Common App,都處在「關鍵路徑」上。

還有一些企業或機構,雖然它們的產品和服務存在一定的「替代方案」,但是替代方案非常少,這些企業可以講也處在半關鍵路徑上。

比如,生產飛機引擎的 Rolls-RoyceGE Pratt & Whitney,幾乎所有飛機引擎用的都是這三家中的一家。

很多人會把「關鍵路徑」和「壟斷」相提並論,它們之間雖然有很強的關聯性,但並不能直接畫上等號。

當一家企業處於「關鍵路徑」,它通常會希望獲得「壟斷性利潤」和「市場地位」,但也可能為了維持自己的主導地位而放棄壟斷利潤,比如 Android。

反過來說,「壟斷」不一定需要處於「關鍵路徑」,比如一個對併購沒有監管的市場,完全可以通過併購和商業默契形成壟斷。

壟斷通常不能持久,這不僅是因為當今各國政府都在限制壟斷。

當壟斷的一方想獲得超額利潤,而它又不是靠獲得「關鍵路徑」發展起來的,市場的有效性就會讓新的企業進入市場。

獲得「關鍵路徑」主導權的企業則不同,整個產業都是它的同盟軍,只要它不損害上下游的利益,上下游企業就樂見這樣的企業存在。

從做 App 的廠商對 Android 的態度就能看出來。


那為什麼會有「關鍵路徑」的存在呢? 

其實這是「大眾市場」不斷「標準化」和「模組化」的結果。

如果每一個市場都是「利基市場」,那麼對於所有的產品和服務都可以從頭做到尾,當然也就沒有什麼「關鍵路徑」可言。

什麼都從頭做到尾的經濟形式,利用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效率一定是最低的。

於是,相似的利基需求就合併成為大眾需求。

既然是滿足大眾需求,就免不了分工,有了分工,為了大家更好地相互配合,就需要把各種產品和服務做成模組化的標準件。


怎麼樣才能培養出「關鍵路徑」上的企業呢?

首先,需要存在一個開發的、模組化的「大眾市場」。

如果一個市場上大家都各自為戰,所有的路徑都是可替代的,就不會有「關鍵路徑」。

其次,這個市場需要充分競爭,處於「關鍵路徑」上的企業都是在競爭中誕生的。

如果競爭不充分,市場就會被分割成碎片,就難以產生「贏家通吃」的結果,自然也就不會有「關鍵路徑」的出現。


不僅企業有「關鍵路徑」和「替代方案」之分,人也是如此。

在一個企業中,絕大部分職缺上的人都能找到「替代方案」,因此絕大部分的人能夠拿到的薪水只有全產業的平均值。

很多人指望找到一份既輕鬆、收入又高的工作,這其實是一種妄念。

假如真存在這樣的工作,那麼大家一定會趨之若鶩,而當企業發現有了很多「替代方案」後,就不再需要提供高薪酬了,或者會對這個職缺提出更高的要求。

很多人過了 35 歲後會陷入「中年危機」,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發現能替代自己的人太多了,生怕被年輕人取代掉。

隨著全社會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今天的工作變得越來越簡單,能勝任的人也越來越多,過去要靠十年經驗才能做好的工作,今天有個三、五年的經驗就足以勝任了。

因此,年輕人挑戰中年人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大趨勢。

在這個大趨勢中,唯一能夠讓自己安身立命的,就是設法讓自己守住一個依賴信任、經驗的「關鍵路徑」。

很多年輕人工作幾年就想轉管理職,其實那些趨之若鶩的管理職缺都有「可替代」的人選,反而那些需要大量經驗的技術專家是不可替代的。

凡是大家擠破頭都想去做的事情,就不再值得做了,因為即便是好事,也未必輪得到自己。

就算輪到了自己,因為「可替代性」也會讓自己的飯碗朝不保夕。

一個人如果能夠通過逐漸提升自己的能力,佔據一個「關鍵路徑」,便不再會有丟掉飯碗的危機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北海道自駕八日遊 (一) 札幌的夜晚

這次的旅行我們採取怎麼舒服怎麼來的模式,飛機中午才飛、回程也是晚上起飛,一切都以能夠睡飽再出門為宗旨。 由於預約了機場接送再加上環宇商務中心的尊榮通關,我們早上就晃晃悠悠地直到九點才把行李準備好,然後等車來接。 幸好天氣不錯,不然拖著大包小包也挺麻煩的,唯一錯估的是我們時間還是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