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在《低效率的時間安排》曾分享過上下文切換(Context Switch)會額外消耗我的專注力,讓我做事更沒效率。
最近更進一步發現,不只是當天的任務切換會有損耗問題,拉長時間來看,轉換頻率過高也是造成低效率的主因之一。
前兩週我非常專注在產品開發上,腦袋中一直覺得什麼部份很重要、得趕緊研究與測試,這時其他事情都不重要,我只專注在眼前的事務上面,效率極高。
但事實上,這時候的我已經身處「隧道效應」中,因為完成期限很緊湊,所以我全神貫注,因而獲得了「專注紅利」。
這也會帶來副作用,《匱乏經濟學》提到:「認知頻寬被匱乏佔據 (被課徵稅負),匱乏不只是降低流動智力,還會降低自制力。」
雖然「專注紅利」短暫地提高了我做某件事的效率,但無形中也影響到其他事情的自制力,感受最明顯的是每天固定的運動時間,偶爾就被忽略掉,甚至連睡眠與吃飯的時間都覺得沒那麼重要。
這就像是作業系統把所有 CPU 資源都分配給一個應用程式,其他程式幾乎停止運作。
更要命的是,當我好不容易完成階段性任務,腦中的「多巴胺」濃度到達頂點,接著就快速下滑,這種落差會讓人感到莫名的失落感,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
多巴胺驟降的後果就是空虛與疲憊;這也提醒了我 → 「專注紅利」像信貸一樣,短期提高生產力,長期卻會積累心智債務。
連假期間我透過閱讀、寫作以及外出踏青來舒緩自己的心情,結果放鬆過頭,想要重新拿回「專注紅利」都變得極其困難。
人的大腦運作很難從一個需要高專注度的任務迅速切換到待機模式,然後再轉向下一個需要高專注度的任務。
人腦不像作業系統那樣能隨時釋放記憶體,每次切換任務,都要付出上下文重新載入的代價。
如果可以跟電腦一樣運作就好了,透過作業系統的管理與分配,能把有限的運算資源分配到不同的任務中去,完成多工的任務。
因為人腦沒有作業系統能自動分配資源,所有的切換都得靠「意志力」手動完成。對我來說,每次任務的切換,都是一次心智上的轉換,顯得無比困難,目前我仍找不到更好的辦法。
也許問題不是如何切換,而是如何設計任務,使切換本身更有節奏;在專注與恢復之間找到平衡點,可能才是長期維持「續航力」的關鍵。
因此,我也在思考,或許高效率的關鍵,不在於追求更多的「專注紅利」,而是學會在心智債務累積之前,適時地停下來,讓大腦重新呼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