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連假到來,但我卻無法好好放假,答應客戶連假後會給出更新的版本,這就代表加班這件事跑不了。
按照我以前做事的模式,肯定是把要做的事放在最後一天處理,先爽完兩天再說;但這次我想嘗試不同的方式,把工作切割成三天份,每天完成一部份,然後中間再穿插原先要做的其他事,這樣看起來似乎有效率多了。
實驗兩天下來,結果完全不如人意,不同任務間的切換,反而讓我做事更沒效率,還不如專注一天把事做完,另外兩天就好好地做其他的事。
其實我早就知道自己這個特性,內建的作業系統沒辦法多工、只能單工,強迫自己多工只換來低下的效率,而且感覺還更累。
舉例來說,昨天我分別安排了閱讀、寫作、運動以及工作這四大項內容,但當我閱讀完後,就切不太過去下一個工作內容,昏昏欲睡。
雖然最後硬是靠意志力把寫作跟運動完成了,但結果是讓大腦更疲倦了,導致工作的進度不如預期,只能靠今天來補。
話說我第一天時表現還勉強算可以,不過寫完程式後、腦袋就轉不動了,怎麼想都寫不出文章來;這讓我有點疑惑,難道寫作跟寫程式兩者互相衝突嗎? 又或是它們消耗的是大腦同一區能量?
總之,經過實驗驗證,我確實無法在一天內多工切換完成工作,尤其是在「寫作」跟「程式開發」這兩種類型上面,它們上下文切換(Context Switch)的時間似乎特別的長。
至於運動、閱讀倒是不衝突,但閱讀後盡量搭配寫作,如果要進行程式開發,那就最好做整天,然後再搭配運動。
坦白說,我還滿佩服那些可以一天內完成多項不同類型工作的人,因為我自己真的做不到。
看過一些時間管理的書,裡面的核心概念就是把大目標分割成小目標再依序執行,但我發覺自己的最小切割單位似乎沒辦法以「天」為單位,以「週」為單位相對比較適合。
在某個層面上,我覺得自己完成階段性任務的達成率頗高;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不是有外部要求或監督、而是要全靠自律達成的事,效率就不彰。
這幾年下來,似乎是有慢慢發現自己做事的特性,這也算變相的「認識自己」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