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 星期二

時候到了,就該選擇離開!

上週結束了今年的商管課程,再次被邀請擔任業師,心中非常高興,這也是我在年度計劃中的一項任務。

但對比去年首次參與的收穫,今年就沒有太多額外的感觸,這也讓我深思,是否到了該離開的時候?

去年除了每次上課後的感想外,我還特別在課程結束後,寫了篇文章「又是一次新的體驗」,從這就能得知當時的自己有多興奮。

而今年的課程,從頭到尾我竟然只寫了一篇「甚麼是人生中的重大決定?」,這連我自己剛才在確認時都感到驚訝。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我今年下半場所帶的團隊中,四人竟然有三人都想創業,甚至說是正在創業中,一位是在參加創業比賽、另一位已經帶著團隊在接案,最後一位是在職的博士生,她也一直在工作與進修之餘,籌措自己的創業資源。

也因為這組實在太優秀了,導致我這個業師連發揮餘光的機會都沒有,只有在空檔時,才有小聊的時間。


課程結束後,我深刻反思與檢討為什麼今年跟去年的狀態會有這麼大的落差,歸納出以下三點:

1. 去年上課時,所有的課程內容、流程、遊戲,甚至是業師演講都是第一次接觸,跨出舒適圈、進入成長圈的「新鮮感」,讓我每次上課都動力十足;但以今年來說,雖然課程內容有所調整,但基本上並無太大的改變,我自己的收穫當然也就變少了。

2. 今年帶團隊時,由於課程設計的關係,跟小組成員的對話時間變少,我多數時間轉變為觀察者的角色,雖然說這樣比較省事,但也削弱我自身的「成就感」。

3. 仔細思考自己的課程進行了多年,但也沒有類似的「倦怠感」,每次授課都覺得是種挑戰,因為學生不同、內容微調,總是會有意想不到的火花產生。


從上述三點可得知,自己教授的課程,因為有主導權、相對也有責任,內容設計與課程成敗都綁在自己身上;因為同學的背景與反饋不同,每次上課的感受也都不會一樣,比較能夠維持動力。

而參與別人的課程,只是扮演協助的角色,課程成敗與我無關,也不用扛太多的責任,當然也就不會有太多的成就感;當新鮮感一過、失去動機與熱情,倦怠感也馬上隨之而來,這應該是今年狀態始終低迷的主因之一。

這也讓我醒悟,要讓自己保持動力的訣竅,就是得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上,主動學習、積極參與,把責任給扛起來。

當然我也看到有幾位業師更深入地去協助課程的設計,他們有主動參與,就比較能夠維持動力與熱情,不像我第二年就倦怠了。

但要我更積極地去參與別人的課程設計,不太符合我的價值觀,與其這樣,我更傾向於自己再開一門新課,成長的幅度可能還更大、也更有自我成就的動機。

仔細思考過後,我決定明年不再擔任業師的角色,如有想聽的內容回去旁聽就好,不需要把自己的時間都綁在那邊,應該要更積極從事自己具有「主導權」的任務才對。

這兩年的課程參與,讓我的見識有所增長,更重要的是跟幾位 MBA 的學弟妹變熟了,人際關係也算是小小地往前推進了一些,雖然這並非我來當業師的初衷。

天下無不散的宴席,當自己感覺時候到了,就該選擇離開。

而我也很快地做出決策,立馬在課程結束後,就跟授課老師表達明年不再續任的想法,也感謝他們提供給我這個機會擔任課程業師,非常感恩。

認真地說,非常感謝兩年前的自己主動爭取這個機會,讓我在人生的旅程中體驗到不同的風景,同時也滿載而歸往下一站前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