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上週六的課程結束後,這學期的商管課程正式劃下句點,六個模組全天上課,再外加一次說明會與業師課前會,就這樣默默地完成了。
回頭看這次當業師的體驗,只能說感謝去年的自己有主動爭取這個機會,讓我有機會參與這次的課程,也獲得寶貴的經驗。
在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以及不熟悉的人事物,通常都會不敢踏出第一步,幫自己找諸多的藉口後,放棄主動出擊的機會。
一旦我們放棄主動出擊、被動等待的下場,就是一直活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圈,這被稱做「舒適圈」。
當然,活在舒適圈也沒什麼不好的,而且也不見得沒成長,只是成長的速度可能比較慢,然後方向比較單一而已。
畢竟,當你過於熟悉環境時,人會慢慢安於現狀;我們可以參考「破框能力」一書所說的,先想辦法改變外在的環境,進而帶動自己內在的改變。
瞄準目標、主動出擊,這都會刺激或強迫自己主動去思考與學習新的事物;從這次的課程中,我就發現透過不斷的溝通與討論、以及活動的設計,讓我的大腦不停運轉,到這時才覺得自己慢慢融會貫通多年前的上課內容。
這是種很神奇的感覺,多年前上課的內容當下是無感的,反倒是現在回想起來,才慢慢知道自己到底學了些什麼東西。
每次在這種階段性任務完成後,我的大腦都會停機一陣子,休息一下,但偏偏今年沒辦法這樣做;不管是理工科系的演講邀約,又或是我主動洽詢的創業管理課程討論,似乎都讓人無法停下來喘息片刻。
下週就要前往南部進行課程討論,仔細回想了一下,這應該是我第一次在陌生的環境進行「非工程類」相關的課程;要是跟老本行相關的演講或授課,那是再熟悉不過,但這次真的不太一樣。
除了緣份的說法外,為什麼我想主動洽詢這次的機會呢? 主要目的還是想透過這次機會,來整合並梳理自己在「創業創新」上面的一些想法,並且設法跟學術教育的方法論相互印證。
這對我來說是多做的事,旁人來看或許會覺得我很無聊,沒事找事做;但這或許會幫助我突破現有的框架,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至少,當我在思考課程討論的內容,並設法結合以前學的理論架構與自己的實務經驗時,確實有了不同的看法;而這些看法又被我用來協助老婆輔導新創公司,真心認為對我的幫助很大。
今年一系列的規劃,對我來說很多都是新的體驗,而且這些經驗是可以堆積起來的,比如我當課程業師所學到的內容,不但可以用在實際的創業案例上、也可以協助新的創業課程內容。
當我碰到越來越多的創業主題跟實戰後,又可以反哺我在方法論上的精進,這是正向循環,也是我所期待的進步。
總之,說了這麼多,還是希望自己的視野能夠越來越廣,別侷限在一個小範圍內,當基礎打好了,才有機會更進一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