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上次發表「阻力增加,汗水翻倍」後,我在接下來的兩週內只休息了一天沒踩交叉機,其餘時間都是每晚爆汗;一方面是在做實驗,看提高運動心率對身體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在測試自己身體是否可以承受。
說是「爆汗」真的不離譜,我本身是一個不太會流汗的人,唯有在打球時比較容易看到汗水淋漓的樣子,但也要打全場才比較有機會流這麼多汗。
但透過阻力調升後的交叉機訓練,竟然能讓我在短短 40 分鐘內就上半身濕透、筋疲力盡,這倒是出乎意料外的事。
剛開始的幾天,身體的疲憊感相當明顯,每天都好累,然後晚上又要繼續踩,前面幾分鐘都踩不太下去,只能先熱身、再慢慢加速。
堅持了一個星期後,我發現身體竟然慢慢適應這個強度,不再覺得這個阻力值設定重到踩不動,看來是下半身的肌群也漸漸地被喚醒了。
雖說身體適應這個強度了,但從運動心率來觀察、強度還是頗高,開始運動 20 分鐘心率約為 120 上下,接近 30 分鐘時心率就開始慢慢爬升至 130,但此時我還是維持均速踩交叉機。
到了 30 ~ 40 分鐘的區間,運動心率開始飆到 140 左右,我也在此時開始爆汗,是那種跑全場時才有的感受,汗水完全止不住,上半身的排汗衣全部濕答答。
在我這個年紀的最大心率約為 180 左右,也就是說當我運動心率超過 70% 時,就會開始流汗;接著,接近或超過 75% 時就開始爆汗。
這代表我只有在中等強度以上的運動才會爆汗,先前在運動心率不高的情況下,其實效果有限,只能算勉強維持現狀而已。
對照「心率區間計算」的說法,我目前的訓練模式是介於 Zone 2 到 Zone 3 之間,但開始運動的前 20 分鐘是爬坡期,也可以算是熱身,這時應該是在 Zone 1。
也就是說,假設我想要在 Zone 3 的區間持續運動 10 分鐘,在那之前可能得先花費 30 分鐘才能讓心率爬升到目標區間,這代表運動時間太短也不行。
當然,我也可以前面就調速,讓心率爬升的速度快一點,只是估計這樣會降低我運動的意願,因為剛開始真的是最不想動的時候。
經過兩週的運動訓練後,效果確實很顯著,我本來以為的減重高原期開始鬆動了,光是腰圍變小就很有感。
原來不是運動無效,是沒有考慮到訓練的內容,要根據自己的運動心率來調整菜單,才能在限定時間內達到我要的效果。
說來也好笑,我之前甚至把運動時間拉長到 60 分鐘,但效果不顯著外,自己也沒辦法每天花費這麼長時間在運動上面。
這幾年運動下來,每天運動 30 ~ 40 分鐘是最適合我自己的時間,在這個區間內才能達到天天運動的目標,時間一拉長就有可能會有一天沒一天,常會覺得時間不夠乾脆就不動了。
既然調高阻力值就有這麼顯著的效果,接下來就好處理了,如果有一天身體再次適應目前的強度,運動心率又掉下來時,我再把阻力值往上加就好,這是可持續、可複製的運動模式。
以前當學生時一週打兩三次籃球,每次兩小時左右,都沒有發胖的問題;我覺得這完全符合現代運動科學的精髓,那就是間歇性的高強度運動,再加上同時具備有氧、無氧以及阻力訓練的特徵。
工作後很難這樣安排自己的時間,每週打兩三次球真的有點奢侈,就別說有家庭後更是難做到,這可能要等到退休後比較有機會吧!
但要如何創造適當的環境,讓我在自己能控制的生活步調上養成運動習慣、並達到跟打球類似的運動效果,這一直是我在努力的方向。
目前看來,至少有初步的頭緒,同時也有將我所期望的成效呈現出來,接下來就是持之以恆地去做,等一年後再來看效果如何吧!
為了更好的監測自己身體的狀態,近期也打算買一台體脂機,根據量測的數據來調整運動的菜單,這樣應該會更有效率。
運動科學用在我身上就是「數據管理」,在不更動既有飲食的習慣下,我想進一步了解「運動心率」對於肌肉養成與脂肪累積的相關性,這或許才是我自己減重的關鍵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