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8日 星期六
習慣養成及維持真困難
2022年5月8日 星期日
『一人公司』為自己工作該注意的事
這章寫的很實在,但還是有點樂觀;「為自己工作」聽起來很美好,事實上煩瑣的日常工作很多,又不得不做;從一位專業技能的「受雇者」轉型為「自雇者」,應該會有一段陣痛期。
一人公司的理念是相對保守但可行的方式,但如果要在沒有任何備用金的情況下,就全職進行也很難;想要在全職工作的情況下,當副業先試水溫,就得看你的全職工作型態為何?是否有時間跟精力從事副業?
事實上,我覺得只有知識型的工作者才具備創立「一人公司」的條件。
至於「服務型企業」跟「產品型企業」的內在商業邏輯不太一樣,要怎麼一人分飾兩角,還要在兼顧現金流的情況下慢慢地轉型,這其實是相當大的挑戰。
我自己的創業過程是屬於作者口中傳統的方式,但優勢是因為在學生時期就做準備,一開始就是跟目標客戶一起討論,研發他們所需要的產品,大致上有避免掉因為開發產品純燒錢的那段時期,但後續在經營客戶關係、擴大業務範圍的部份,卻花了很多時間。
要做到公司開門的第一天就開始賺錢,事前就得付出相當多的努力與嘗試,我個人相對沒這麼樂觀,保守估計至少要留有半年到一年的營運費用才行。
作者所描述的「一人公司」創業的方式,我覺得跟我老婆目前在進行的方向比較相似,她也是從兼職開始做,然後慢慢擴大服務客戶的範圍,過程中也是跟客戶建立關係,用自己擅長的技能組合幫忙他人。
但我老婆目前基本上還是靠「專業服務」在賺錢,雖然這個服務中帶有特定產品的運用,但那也是採用別人已經開發好、既有的產品;後續要怎麼把「服務收費」轉變為「產品銷售」,難度很高。
再者,我跟老婆討論過,如果單靠她目前從事的工作內容,是否能在社會上生存?結論是相當困難,甚至在初期的前幾年都只能作為兼職看待而已。
所以如果有心未來要創立「一人公司」,那就要盡早找到自己能為他人提供價值的「技能組合」,然後越早培養客戶關係越好,成功的背後都需要時間來蘊釀。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網路上關於「為自己工作」的每篇文章,似乎都在讚揚擺脫全職工作束縛的好處,但事實上,縱然為自己工作的時間比大多數人都長,作者仍然不認為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好的選擇。
當成為自己老闆時,沒有人力資源部門可以幫你「處理薪水、福利以及培訓計畫」;沒有會計部門幫你「處理應付帳款,或追討應收帳款」;也沒有業務人員與行銷團隊為你「拓展新業務」。
因此,除了你賴以維生的主要技能外,還得做其他所有的工作;有些人可以把這類工作做得很好,但對一些人來說,這可能不是他們想花時間做的事。
作者認識的擁有「一人公司」的人,他們大約花一半或更少的時間在從事他們的「核心技能 (寫作、設計、程式設計等)」;他們把剩餘的時間花在業務上 → 尋找銷售機會、寫他們的書、與客戶溝通、行銷等等。
人們常會愛上「為自己工作的想法」,卻不了解當自己老闆需要做什麼日常工作。
人們都想成為「名詞」,卻不想在「動詞」上面下功夫;想要創辦人或執行長的職位頭銜,卻忘了或忽略了經營自己公司的日常考驗有多嚴峻。
有想法、夢想很好,但如果不採取行動並努力去實現,那麼想法與夢想就是廉價與毫無意義的。
夢想成為企業主與真的成為成功的企業主,兩者的區別在於「每天埋頭苦幹」。
為自己工作需要有相襯的自我價值與目標,作者認為自己在培養客戶關係做得比之前任職的公司好,所以作者的目標並非成為最好的設計師,而是經營一間「以客戶關係為重的公司」。
作者的目標當中所涉及的自我價值,是以「我知道我能做得更好」;如果你不認為有可能做得更好,或者也不在乎是不是能做得更好,那麼做你自己的事情就沒有意義了,既然如此,為別人工作也很好。
世界上有更容易的方式可以賺錢或成名,你為什麼想為自己工作?
當事情變得比你想像更艱難、或需要的時間比你預期更長時,能讓你繼續前進的動力是甚麼? 當你陷入經營公司要面對的日常瑣事時,是什麼讓你的付出有代價呢?
「選擇的自由」,就是推動作者前進的動力。
在開始向任何人銷售東西前,作者會以某種方式幫助他們,先跟他們建立關係;和這些人建立關係,是為了可以繼續跟他們學習。
這些都是互利的關係:他們可以得到作者的幫助,同時作者可以累積知識。
作者沒有冒失的從零開始建立自己的公司,他是用兼職的方式先做測試;作者是以「優先幫助他人為基礎」,之後才是合約合作。
想讓你的企業現在就賺錢,而不是現在先花錢以後也許賺更多錢,最好的辦法就是盡快產生利潤。
你不需要投資者,不需要自己投資,也不需要創投家的投資;所需要的是「以你重要的技能組合,跟願意傾聽的人分享你所知道的東西」。
傳統的創業方式是從獲得投資開始 (從銀行、有錢的親戚、從創投獲得),然後長時間努力創造一個完美的產品;然而這方式必須對市場、產品定位及客戶做出「大量假設」,然後在產品推出之前,必須花很多錢,等待結果的到來。
一人公司採取相反的方法,在沒有任何投資 (除了自己的一點點時間) 的情況下成立你的企業,不必對市場、你的產品或者你的潛在客戶做出很多「假設」。
只要盡量縮小你的「商業構想」並且迅速啟動,就能成立「一人公司」。
快速推出產品讓作者觀察到,哪些內容對實際受眾有用,哪些沒用,然後就可以調整、反覆改良,並且改善;重點是要「根據付費客戶的真實回饋進行調整」。
剛創業時,你能夠減少任何費用,讓自己可以做更少的工作就能盈利嗎? 獲得每個月盈利所需的客戶數的可能性有多少?
如果需要獲得三位客戶似乎可行,五位就會忙得暈頭轉向,那就得「降低總成本」或是「提高行情」。
思考找到一位客戶、跟客戶培養關係、跟客戶合作、然後完成客戶的專案,這個過程需要花多少時間? 對於提供產品的公司來說,也需要思考同樣的問題。
如何運用你的時間? 開發產品的每一天,都是你沒有真正賺錢的每一天,如何讓你產品的初始版本迅速進入市場開始累積收入?
金錢是許多「一人公司」從業餘專案做起的原因:為了支付創辦人的生活費,然後用幾年的時間,慢慢從提供服務完全過渡到提供產品,直到產品賺的錢固定超過提供服務所收的費用。
顧用一位合約制的商業律師,他也了解你所做的業務類型;同時也找到可信賴的會計師,把他當成顧問,如何以合理的方式支付自己薪水與費用;如何以最適合的方式組織你的企業,以支付最少的稅款。
聘請「會計師」作為獨立顧問而非員工。
除了薪水與備用金外,作者認為一人公司應該盡量把存下來的錢,拿去進行「被動式投資」,像是投資指數型基金等。
目標是循序漸進的管理你的錢:
1. 一人公司賺到足夠的利潤,能支付你的生活費。
2. 確保累積足夠的備用金,即使當工作進展緩慢,也能讓你在一人公司全職工作。
3. 有了薪資與備用金,可以再把錢投資到公司或是投資到指數型基金。
「一人公司」的好處是,你可以圍繞著它「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讓你的利潤與幸福達到最適化;發展持續、健康的月收入,足以支付成本、備用金,以及投資。
2022年5月3日 星期二
『一人公司』關係的隱藏價值
先前看到一些文章在探討社會中「階級固化」的問題,其中有說到「經濟資本」、「文化資本」以及「社會資本」。
看完本章後,才發現在創業上也有同樣的說法,其中:「經濟資本」→「金融資本」、「文化資本」→「人力資本」。
很多概念都是相通的,這邊所強調的「社會資本」,主要還是透過傳遞及交換「價值」而來,而在此之前要先透過「金融資本」及「文化資本」來創造「價值」。
在我的認知裡,想「創造價值」就得談到如何提高受眾的滿意度,也就是要先考慮目標對象的感受,這就需要「同理心」。
一環扣一環,當我們認真思考自己能為別人帶來什麼幫助時,無形中就是在累積自己的「社會資本」,把主角從人換成公司也是同樣的邏輯。
所以把社會資本說成彼此間的「信任程度」也是對的,畢竟「信任」是商業的基礎,沒有信任只會把交易成本墊高,對誰都沒有好處。
仔細思考本章所提到的三個資本,並了解它們的本質,應該就能在工作及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如果你關注的是長期的「客戶關係」與「銷售關係」,就會得到長期的客戶關係與銷售關係。
「一人公司」也需要有三種資本:
1. 金融資本,盡可能以小規模創業,以便快速實現利潤。
2. 人力資本,你或你的團隊為企業帶來的價值,這個價值的形式是你發展某些事業,並且能自主的經營事業所需的技能,或者是你學習這些技能的意願。
3. 社會資本,社會資本往往是企業成敗的因素,它關係著市場或受眾如何看待你的產品的價值。
累積社會資本:在你要求受眾購買你賣的東西之前,必須經常在你的社會資本帳戶中存款,並積累你的餘額;盡力多為你的受眾提供協助與創造「價值」,藉此累積社會資本。
核心概念是,你的「社會資本」取決於你能為你的受眾提供什麼,像是「教育」、「信任」、「價值」以及「名聲」。
社會資本是建立在「互利關係」的基礎上,而不是單方面的商品宣傳;「關係」是建立商業所需的信任基礎。
當你利用你的「專業知識」幫助人時,可以建立起你和受眾之間的「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能帶來互惠關係;你分享的越多,提供真正的價值與幫助,並與他人建立關係,他們就會越想幫助你。
同理心可以讓關係從「我能賣給你什麼?」變成「我該如何做才能真正幫助你?」,這是累積社會資本的方法:建立長期且互利的關係。
當商業利益消失時,企業會因為不能「抽出時間」而漸漸遠離關係;然而,此時正是讓關係變得更有價值的時候,保持一致性與長久性是關鍵。
『一人公司』推出產品,再循序漸進的反覆改良
2022年5月1日 星期日
『一人公司』教你所知道的每件事
歡慶已收穫 6 XCH
『一人公司』可擴展的系統
『創新的人生』重點摘要及感想
今日閱讀: 好懂秒懂的商業獲利思維課 (九) 預算是大公司才需要做的事?
郝哥寫財務相關的題材真的是一流的,這並不是說他其他部份寫的不好,而是當他講到財務相關的觀念時,才讓人有那種舉重若輕的感覺。 我自身的經驗,就是郝哥說的那種靠「感覺」創業的人,什麼「預算」根本就一竅不通,甚至可以說當時腦中完全沒有這個觀念存在。 但說也奇怪,無知者反而無畏,什麼都不...
-
從新聞中得知「南門市場」已經蓋好,要從中繼處遷回原址,而且號稱是百貨公司等級的市場改建案,都宣傳成這樣了,不去看一下好像也不行。 於是,老婆跟我就在連假期間,興高彩烈地前往新南門市場一探究竟,看是不是像報導說的那麼棒。 本來都已經想好要靠捷運來走完今天的行程,包含南門市場跟新光三...
-
終於度過上沖下洗的 2024 年,就如同游庭皓講的一樣, 2024 年最大的風險就是抱不住,如果有聽從皓哥的建議從年頭抱到年尾,那不管是在台股或是美股應該都會有所斬獲才對 (前提是投資追蹤大盤指數的 ETF )。 如下圖所示,今年台灣股市的表現可以說是全球第二強,甚至說是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