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1日 星期一

家庭主婦/家庭主夫的難為

一早起來就看到同學的對話記錄,現代人似乎是把在家顧小孩這件事當成種折磨,夫妻竟然在公開的平台上互相抱怨。

所以到底照顧小孩的「責任」是要誰來承擔,這真是個有趣的問題。

聽過很多人說,寧願去工作也不要在家顧小孩,而前陣子疫情期間,因為停課的關係,很多家長又重新面對這個噩夢。

現代小孩確實比較慘,在我小時候,其實都是跟鄰居家的小孩玩在一起的,家長就算在家照顧,所耗費的精力應該沒有現在多,可能還是以煮飯或做家務為主。

現在的家長要把小孩的教養責任都承擔起來,那確實要犧牲掉「個人的自由與時間」,但又因為是自己的小孩馬虎不得,兩難。

嚴格來說,確實可以用「錢」解決以上問題,只是疫情又把「責任」拉回到父母身上,究竟是好是壞就要看個人想法,但我想「因為小孩在家而吵架的夫妻應該不在少數」,這永遠是個難題阿!

2021年5月30日 星期日

今年是面板的奇幻之旅嗎?

繼航運股後,令人覺得有意外驚喜的應該是面板雙虎,友達及群創。去年 12 月一開始就有買進友達 16 11 張,但沒看清楚大趨勢又兼之對面板的信心度不足,因此在過年前就小獲利了結。

等到友達公佈 Q1 獲利時,才醒悟判斷錯誤,但當時股價已經飆一倍至 35 元;不過跟航運股1月一樣,在波段高點時大回檔,我又進場開始買,誰知道一買就套在高點,再來又遇到疫情爆發、缺水及未來需求降低等利空,股價直接殺到 21 元左右,這事實上已經算套在高點了!

但是,回過頭來看友達,淨值 20 元、Q1 EPS 1.254 月營收也是表現亮眼,只是因為過去 10 年面板被中國的政府補貼、擴產及低價競爭等因素從雙虎變病貓,市場對面板產業沒有太大信心,因此就算有賺錢,股價也是無法完全反應公司價值,評價相當低。

從價值選股的角度看,這或許是一個切入機會,大陸廠商的面板市佔率已超過 5 成,在大陸政府補貼及支持方向轉往半導體產業的情況下,大陸面板產業要靠自己的力量撐下去。

以往為了擴大市佔的低價競爭策略有機會就此轉向,而這時面板產業已成寡佔市場,經過 10 年的殺戮,該倒閉該併購的也都做了,面板雙虎這幾年來沒有太多的資本支出,因此先前的設備攤提也幾乎都攤提完成。

換句話說面板產業已開始進入成熟期,再來應該會比較像傳統產業,有基本需求穩定獲利但不會有爆發性的成長。

當資本密集及技術密集的面板產業,轉變為獲利穩定的傳統產業時,我選用的評價方式是類似台泥的 10 倍本益比計算,當友達今年預計獲利 EPS 4 元 ~ 7 元時,其股價應該就在 40 元 ~ 70 元間才合理。

但因為去年獲利有限,而導致今年股利發放不佳,我猜想反應今年業績的時間點應該會落在除權息後,當 Q2 獲利也明朗時,才有機會讓面板雙虎的股價回到正軌。

根據上述的推測,在年度獲利率超過 30% 的基礎上,抓最低的預期股價 40 元來做計算,股價 30 元以下都是我的買點。

2021年5月27日 星期四

疫苗大戰

面對疫情的問題,現在不約而同的指向疫苗才是治本的方式,防堵只是治標,台灣人現在也很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點,雖然這次疫情擴散真的很痛,卻也提高了台灣人民接種疫苗的意願,加速政府採購疫苗的速度,就長遠來看,疫苗的接種率才是後續戰勝疫情的關鍵!

對比其他國家去年爆發疫情,疫苗還沒出來的慘狀,現在我們心裡至少有個盼頭,只要能採購到足夠的疫苗,就能壓制住爆發的疫情,而這也是台灣晚一年多爆發的好處之一。

歐美國家因為接種率的提高,幾乎確定 8 月要解封,邁入經濟復甦的腳步,希望台灣能順利取得疫苗,確保人民的生命安全外,也穩定經濟,否則去年國外的那句玩笑話「沒病死 先窮死」,在台灣也有可能發生。

雖說政府祭出紓困 4.0 方案,對大多數人說應該是杯水車薪,不過最近的一句口號「同島一命」倒是滿有趣的。

每天下午聽兩場疫情的記者會,總覺得時間過的好漫長,就像昨天柯文哲講的,疫情爆發到現在才 10 天,但大家的感覺已經像好幾個月一樣,每天看著確診人數及死亡人數的上升,雖說會麻木卻也非常痛苦,造成心理的負擔。

去年國外疫情大爆發時,思考生命的價值 (其實是逃避出差的藉口),今年真的發生在台灣,貪生怕死的我,正好有個時間沈澱下來,好好想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比較好,這或許也是老天的安排吧!

2021年5月26日 星期三

貨櫃輪的大航海之旅

去年在股票市場最熱門的是台積電跟聯發科,股價翻了好幾倍,也是當之無愧的護國神山;而今年到目前為止最受注目的則是航運股。

由於歐美解封在即,整體的消費力道倍增,從亞洲運貨過去的量也同步爆增,而從去年底開始的運價就不斷往上攀升,目前運價指數已創新高,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在這個背景下,台灣的貨櫃三雄長榮、陽明及萬海的股價也是不斷創新高,截至目前為止萬海 128,陽明及長榮也都接近百元大關。

日前萬海公布 4EPS 2.75,雖然稍微低於我的預期,但也是相當可怕的歷史紀錄,但以運價指數來看,這還只是剛開始而已,傳統來說Q1是淡季,接下來才是營收爆發的時候。

好幾個因素匯集在一起,導致目前為賣方市場,貨櫃公司不斷調漲運價或是附加費用,昨天宏遠已經更新萬海的目標價至 203,並預估今年全年的 EPS 超過 30,也就是說一年可以賺 3 倍的資本額!

貨櫃三雄今年全年的 EPS 預估都可在 25 以上,現在狀況相對明朗,股利政策也已經公布,但做為投資人來說,我更想知道的是明年是否還有機會維持在 EPS 25 以上?  

這對股價的目標價判斷有很大的差別;航運業為資本密集產業,連資本額最小的萬海都有 220 億元,更別提長榮超過 500 億元,所以當它們一年可賺超過 3 倍資本額時,實在是件令人震撼的事。

宏遠證券還是以景氣循環股的方式來評價貨櫃三雄,推斷的基礎為淨值而非獲利,也就是說在電子股常用來判斷股價的本益比,在目前的法人評價工具來說,是不適用的。

但是,PTT 股版有名的航海王做了 20 年的數據回測,提出證據說明不管是不是只好一年的景氣循環股,最後市場給出的價格至少都有 6 倍本益比以上,他用大數據分析推翻法人所用的評價方式,有理有據。

對我來說,用甚麼工具評價都可以,如果今年預期 EPS 30 元,我更想了解 2022 年大約會是多少,如果能夠維持在水準以上,本益比的評價方式是可以被接受的,畢竟每年股利的分配基礎還是在於 EPS 的數字,如能連續兩年配發超乎預期的股利,就是推升股價的燃料之一。

因此,貨櫃三雄的股價站穩 200 以上是有可能實現,而且由於籌碼集中度的原因以及萬海可能在下半年進入台灣五十大成份股,被動型指數基金買進,個人判斷萬海的股價在短期內還是是在領先群,長榮今年 Q3 新船下水營收爆發時,會迎來另一波爆漲。

觀察萬海歷年來的紀錄,如用本益比計算,應該不止六倍,有機會上看十倍,因此我的目標價比法人稍高,預計今年 Q3 時會來到 250 ~ 300 間,如果明年運價持續在高檔,則股價可能會上看 400 ~ 500 間。這是一個很大膽的預估,因為變數太多,只能在目前先把想到的寫下來,有待時間驗證。

2021年5月25日 星期二

疫情對民眾所帶來的影響

前文也講了很多疫情帶來的新生活型態,其實跟歐美國家去年的狀況差不多,但在電視上看到跟自己親身體驗還是不一樣。

適逢政府宣布延長第三級警戒至 6/14,雖說不意外這個決定,但也意味著要再繼續關在家 14 天以上。

柯文哲市長最近一再強調,接下來要考驗的就是國民素質,但政府先前講的超前部署,目前看起來是準備不足。

先講停課問題,小朋友在這種高風險的狀況下去上學,我也持反對意見,但隨之而來的是,有12 歲以下小孩的家長必須有一人在家陪伴,這時政府推出防疫照顧假但無薪,我有同學就因此輪流請無薪假照顧小孩,然後他再有上班的時間加班,賺加班費補貼家用。

現在的問題是,多數人當然都愛惜生命有素質,但難敵經濟上的壓力阿!

更別說第一波就被勒令停業的健身房及酒吧等等,現在的餐飲業也禁止內用,這些產業的從業人員幾乎等於集體放無薪假,員工是無薪在家上班,而相關產業的老闆是每天開門就賠錢,欲哭無淚,我們終究還是重演了去年國外的慘狀,但因為已經往後拖延了一年,希望這種狀態能加速解決。

現在第一線醫護的壓力奇大無比,自己有染病的風險外,還要接受不間斷的確診個案,日前台大醫院院長發文指出年輕醫生不要太功利,遇到目前狀況要挺身而出,因為有個案是請長假避開這段時間。

這邊是個價值觀的衝突,不要給長官製造麻煩,但長官所謂的使命感是否符合這代年輕人的價值觀,有待商榷。

這篇文讓我想起去年被客戶罵的「貪生怕死」,老一輩的企業主也普遍認為應該冒著風險解決客戶問題,當時我就覺得有價值觀的衝突了,但今年台灣遭遇的狀況相較去年嚴重許多。

估計政府的決策也是兩難,在不影響經濟層面的情況下,如何將疫情壓制住,又或是長痛不如短痛,但根本的解決之道應該還是早日取得疫苗,擴大接種率才是。

2021年5月24日 星期一

職場上的升遷

昨天聽到學長告知,說他原本的主管又升了,因為主管的主管也升上去,底下的人都覺得不可思議,怎麼被基層人員認為毫無作為的人,就這麼被看重呢?

網路酸民,通常都會補一句,就「狗腿」阿之類的,但我覺得基層看主管,跟主管的主管由上往下看,側重的點應該是不一樣,但具體差異在哪裡,還有待討論。

撇開組織本身的評價方式不說,就我接觸幾位能一直升職的人的特質,除了組織需要的基本條件都滿足外,就是要肯「扛屎缺」。

也就是說,以不讓主管「煩惱」為第一考量,但這就會花太多時間在工作上,到底符不符合現在職場的主流工作模式還有待商榷。

但話說回來,花時間都不一定能有所作為,但不花時間基本應該是沒戲。

任何好處都不會自動從天上掉下來砸在自己身上的,經過準備、從容的佈置與努力,加以經營人際關係的「人和」,最後就是「機運」了。

雖然以前都說愛拼才會贏,但現在應該是先想好『拼』的動機是甚麼? 以及自我的基本條件是否滿足,然後再去拼搏才是相對聰明的方式。

但一心為工作,能否同時顧好家庭,這是兩說,端看如何抉擇或自我平衡。

2021年5月23日 星期日

宅在家的週末假日

最近確實是壞事一起來,上週除了疫情擴散外,我經歷了三次停電兩次斷網,現在已無信心這週是否不會停電或是斷網。

但對比桃竹及中南部的朋友,至少沒有停水的疑慮,停水停電斷網的話,現代人不知道該如何生活。

一個現住台中的同學跟我說,本來停二供五大樓水塔都還有水,但現在都居家上班上課,用水量爆增,他家上星期竟然還沒到供水時間到就沒水了,連大便都沒水可沖! 很難想像後續停水延長時間會帶來怎樣的不便。

這段期間對心靈上也是種煎熬,偶爾宅在家很開心,但像現在這樣,整個週末哪都沒去,我大門一步都沒踏出去,也是覺得挺悶的。

以前的生活習慣短時間內已無法恢復,否則昨天天氣這麼好,就該去河濱騎自行車、然後再去夜市吃晚餐的,不過現在就只能忍住、忍住、再忍住,減少人與人的接觸,把傳染鏈斬斷,在疫苗全面施打前,保護自身安全為主要目標。

本週末最大的爆點應該是指揮中心的校正回歸一說吧,莫名其妙的又多了幾百例的確診,眼看確診人數沒有最高只有更高,誰能不怕?

特別是最近各地區都已傳出確診案例,現在連去全聯採買都要小心為上,去年在電視中看到國外的場景,今年原封不動的在台灣重現,心中五味雜陳,這個列入人類史上紀錄的大傳染病,還要折磨多久? 滿滿的問號但還找不到答案。

2021年5月21日 星期五

我與小說的不解之緣(五)

上次說到「更俗」的歷史架空小說及玄幻小說,適逢他又出了新書「將軍好兇猛」,也是一個新的歷史架空題材,待後續再來仔細探討其內容。

「更俗」有一本「梟臣」是連聯想的「柳傳志」都在公開場合推薦給「馬雲」看的,就知道寫的有多棒。

其實網路連載小說的壓力很大,每天都要更新,就跟以前的日本連載漫畫一樣,必須要有極強的自制力,才能養成每日更新的長期規律。

「更俗」已經這樣做十幾年,非常佩服,有時候行動能說明一切,當然這表示我是老讀者,看他的小說也十幾年了。

『梟臣』是架空在明朝末年,因為是架空小說,「更俗」的習慣是把朝代及重要人物的名稱都換掉,但套用當時的時空背景;這樣的設定就必須對當時代的文化、經濟、政治及軍事有相當程度的了解。

這點我覺得是「更俗」的強項,他寫現代都市小說時,就講求產業發展的合理性,以及主角的成長過程是否合邏輯。

但我認為更不合理的事情是:他筆下的主角永遠都是萬人迷,女人都要貼上去,這好像也是網路小說的必然;不過「更俗」的小說特別嚴重,他連玄幻類型的男主角都可以有一堆女人。

因為距離上次看梟臣已經一段時間,印象有點模糊,最近要抓緊時間把它看一遍,再繼續把感想補完。

2021年5月20日 星期四

『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重點摘要 (上)

這本書的內容是讓我更有動力寫部落格的原因之一。

以下是我比較有共鳴的部份,畢竟我自身經驗跟在學校授課經驗,都說明了一切事物都是要以「實踐為衡量的標準」;學的再多,當真正用的時候才是考驗,也才能真的『懂』。

強調以「輸出」來反向促進「輸入」的方式,可以參考「費曼學習法」;當你想要教授別人的時候,自己就得想盡辦法先吃透才行,這種學習方式會超乎想像的好,而且動機強烈。

本書作者是以「寫作」來帶動「學習」,在沒有教學機會的情況下,這也是一個非常理想的方式;唯有自己真的理解內容後,才有辦法用自己的話重新說出來,寫成文章並分享出去。

重點摘要如下:

只有輸出,才是最好的輸入;學習是輸入,寫作是輸出。

寫作訓練是反人性的。  所謂反人性不是以克制天性為目的,而是透過克制天性的手段達成某種目的。

真正可靠的學習方式是輸出。

想要輸出,就必須要思考,必須要進步。

村上春樹: 做長期工作時,規律性會具有重要意義。

好奇心就跟肌肉一樣,你越用它,它就越能幹

每一個成熟的職場人都需要產品思維:

1. 你是誰? 你可以解決什麼問題?  這是「產品的需求思維」。

2. 如果目前工作不適合自己怎麼辦? 不斷嘗試新職位或新思路,這是「產品試錯思維」。

3. 向別人介紹自己,讓自己的價值最大化,這是「產品行銷思維」。

4. 講故事的能力,這是「產品溝通思維」。

系列文章可以提升專業度,寫作是檢驗知識掌握程度的重要工具;寫作這種輸出形式可以反向促進輸入,寫著寫著你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不斷輸入,在不斷輸入中加速成長。

雞尾酒會效應,人永遠對自己熟悉的東西敏感。

你的經驗、你的故事是甚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讀者有甚麼關係。

2021年5月19日 星期三

全台第三級警戒的混亂

昨天確診人數雖然沒有創新高,但政府也宣佈全台灣都第三級警戒,而不只是雙北市而已! 

同時間,停止到校上課所帶來的影響,是遠端上課所需的設備,許多家庭並不具備,因此最近筆電也是賣到斷貨,這跟去年的歐美國家狀況何其相似,同樣的路台灣也走了一遍,雖然我們晚了一年多,但看起來還是不像有充足的準備,不管是政府還是個別家庭。

唯一慶幸的是,現在疫苗已經有了,但也要看台灣能否搶到足夠的量。

疫情擴散之外,有一件嚴竣的事被忽略,那就是缺水,梅雨看來遲到,本來台中就已經停二供五,現在連桃竹地區都要準備停二供五,台中地區甚至要再多停八小時。

雖說努力在挖井跟海水淡化等,但還是得祈禱雨趕快下,否則缺水帶來的不便跟對經濟造成的影響,可能會比想像中更大。

另一點,就是最近一個星期連停兩次電,這在我印象中應該沒發生過無颱風跟地震的情況下,無預警停電的狀況,這也帶來生活上很大的不便,最近一連串的壞消息,真不知道今年台灣是犯太歲嗎? 希望接下來的日子裡一切平安與順利,趕緊回到正軌上。

最後......拜託第四級不要來!!!

2021年5月18日 星期二

五年後你在幹嘛?

早上看了篇短文「想像你五年後在做什麼?」,據說是「李恕權」的故事。

這也是我自己一直用來聚焦的方式,想像自己五年後甚至十年後的工作內容及生活模式,然後再逐步反推自己現在要做些甚麼。

這個模式說來簡單,但實際去做很難,年輕時我有做過類似的目標反推,那時的想像是十年後的自己;因為有這個強烈的「動機」,才能克服自己能力上的不足以及自帶的惰性,去努力完成當年所定下的目標。

出社會後,眾多紛擾;再緊接著組織家庭後,設定目標也要考慮到家人的想法,不再是那麼灑脫與自由,多了點責任,當然生活也多了點樂趣。

三十五歲時,感覺自己似乎又達到五年前的期許,但不是那麼踏實,因為也犧牲掉不少其他的東西,這讓我重新思考及聚焦,到底甚麼樣的「工作內容」及「生活模式」是我打從心底希望的。

自己已經擁有的事物有些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即將擁有的事物,或許還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與努力,未必是自己真心想要,可是想到一旦放棄,先前花費的所有都將變成「沉沒成本」,舉棋不定。

而自己真心想要的,如果是要放棄現有模式,還要花費更多時間才有機會,但不保證能做到,這時該做甚麼樣的決定?

這篇短文給出了「實際案例」,如果真是想要的生活與目標,即便放棄手邊很好的工作機會或已習慣的生活模式,也該去挑戰;不過挑戰的方式可以不用太激進,堅定踏實地往前走。

人生不試一試哪知道行不行。

最難的一關「面對自己及確認目標」完成後,再來就是有計劃性的執行,這中間有很多時候不如預期,事事沒有一帆風順的,但當動機越強烈及目標越明確時,完成的可能性就越高。

連自己都不確定的目標,會有多大的動力去做,這點我深表懷疑;如果是因為外力去做的,當外力不在了,又當如何?

「人生的主動權」永遠在自己手上,是好是壞自己要負最大的責任,我能做的事就是訂好目標,了解自己想要的是甚麼,然後再努力去達成,加油!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