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5日 星期三

『你拿甚麼定義自己』工作量過少、責任太輕的壓力

今天的閱讀內容讓我聯想到先前不愉快的經驗;當時因為疫情關係,進入任何場所都要實名制,我們也利用台北通的掃碼功能通行無阻。

回想那天要進入一棟建築內,我卻被警衛攔阻下來,其原因是他認為我老婆的台北通沒有按 +1 變成兩人進入,當時我老婆已經先進去了,沒看到我被攔下來。

就這個事件的敘述來看,應該是要稱讚此名警衛盡忠職守,但事實上他是先對我大吼大叫,一直強調沒按 +1 ,不能走。

當時也不想跟他辯駁,拿出我的手機打算自己掃,這時我老婆發現不對勁又回頭來看,並秀出她的手機說她有刷兩人進場。

我看著那個警衛傻了一下也沒打算道歉,於是就跟他說了一句「下次麻煩請注意一點」。

一般來說我是不會咄咄逼人,但這次確實不開心,在還沒弄清楚狀況時,就被用非常無禮的方式對待,彷彿我是犯罪者一樣,當時非常不解為何會發生這個狀況,現在就理解有可能是該名警衛在發揮「負面的力量」,展示他的「重要性」。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我們經常低估職責過少的問題;它造成的壓力跟職責過重,在大忙人身上引發的壓力一樣嚴重。

大忙人儘管筋疲力竭,事情總是做不完,有時還無力應付,不過至少他們覺得自己有用,被需要。

職責過少的問題,反而使人在心理上更為沮喪,覺得自己沒用、不受重視,工作彷彿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跟生命,只為了薪水不得不戀棧這份工作。

有些有志難伸的員工會被引誘運用「負面的力量」,就連最不重要的職位都具備這個力量。

當客服中心接聽電話的人掛電話、當餐廳侍者不理人、當官員沒理由卻不核準營建申請、當機場地勤人員眼看著人跑過來卻關上登機門,他們很可能都是在發揮「負面的力量」,因為這是他們唯一能展示自己「重要性」的方式。

2021年9月14日 星期二

來自父母的「情緒勒索」

之前在讀「拼教養」一書時,總覺得有哪些地方沒有敘述出來,昨天偶然看到「俗女養成記」的片段後,突然知道是缺少哪一塊拼圖:

父母與子女間的互動模式,常常帶有所謂的「情緒勒索」。

父母是真的疼愛子女,也願意犧牲自己成就子女,但這種犧牲是不是可以常掛在嘴邊? 有待商榷。

劇中的一個片段,當年邁的母親說自己都是為了子女犧牲,為了這個家庭犧牲,她都是為了家人等等,這聽在兒女的耳中,有時就會變成一種情緒上的勒索。

劇中女主角就回了一句:「妳可以不要生,不要當媽媽啊!」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句,震撼人心。

到底父母該不該時刻提醒子女,撫養你們很辛苦,甚至要犧牲父母自己的人生? 而子女該不該時刻感恩,又或是當父母提起時就認為是情緒勒索?

回到問題的最根本,父母生小孩前,到底有沒有想清楚日後該承擔的責任與義務? 還是等到要犧牲自己時再來抱怨小孩的存在呢?

臺灣的社會中充滿類似的情境與疑問,華人社會習慣於栽培下一代,並抱以非常高的期望,甚至願意犧牲這一代的生活來換取下一代的成長,但這個做法真的都沒有問題嗎? 

世代衝突的起因會不會就是從「情緒勒索」開始的呢?

2021年9月12日 星期日

面板三喵跌夠了沒?

PTT 有一個面板三喵的圖片很有趣,「漲一天跌十天」是最近這兩個月面板股的寫照,完全脫離基本面的股價,空軍抓著 2019 年的歷史紀錄說面板廠明年可能會虧錢,因此不斷下修目標價格。

但我想問的是,真是如此嗎?  淨值都超過 20 元的公司,且今年預計都 500 EPS 5 元以上,判斷明年會瞬間虧損,而依據就是電視面板報價下滑?

從友達的財報來看,電視面板僅佔營收的 20% 幾,且多數為大尺寸面板,也就是說,報價最剛挺的是它的主力產品,其它包含 IT 面板、車載面板或其它特殊產業面板等,都各自佔比不低,也就是說產品的結構跟先前已經有很大的不同,更何況這整個產業結構正在快速變化中。

當電視面板報價下滑時,IT 面板及車載的報價還在暴利階段,並持續拉貨成長中,其實明眼人都知道面板廠明年不可能跟今年有一樣的獲利,但就算是只賺 EPS 1.0 元,股價也不應該跌破淨值。

不管從哪個角度分析,友達跟群創現在都是被嚴重低估中!

當然,也不是說買了就一定會賺錢,但至少當自己判斷價值被低估時買進,會降低股價波動的風險,同時也可以分享產業獲利的果實,這也是我一直所希望的。 希望明年友達跟群創別讓人失望!

貨櫃三雄8月營收繼續爆發中

如同一個月前所預測的狀況,8 月營收開出來又是令人驚嘆的數字,長榮單月破 500 億月增 9%,萬海破 245 億月增 21%,陽明也是月增 10幾%,這個續航力不知道能持續到何時結束。

因為 8 月營收大約是反映 6 月至 7 月的運價指數,而從那之後指數也是月月走高,所以可以預期 9 月營收應該又是月增。

最近出了一個新聞,世界前十大航商有五間聲明基本運價凍漲至明年二月,當然有些人分析是營銷手法,在供需持續失衡的情況下,高運價的狀況很難改變。馬士基 (MSC)甚至提出得要需求端降溫後,才可能讓供應鏈有恢復正常的機會。

依目前持續塞港的情況看來,今年 Q4 的營收與獲利應該不會輸給 Q3,貨櫃三雄全年獲利應該都在 EPS 35 以上,甚至全在 EPS 40 以上都是可以期待的。

今年的狀況應該都算在預期範圍內,而且更樂觀,但能否持續到明年全年,這到目前為止都是個問號,因為疫情引起的供應鏈混亂已經持續一年多了,沒人可以保證明年會發生甚麼事。

雖然不清楚年中時宏遠出的報告是根據甚麼做判斷,他們預期 2022 年 的獲利會超過 2021,對於這點我半信半疑,目前能預測明年 Q2 的狀況已經算先知了,預測整年應該是從未來過來的人吧! 

但我還是抱持期待看結果為何,畢竟目前的高運價如果維持一整年,那整年 EPS 55 以上都有可能,這個數字太驚人,暫時還不敢去想。就讓我們逐月看下去。

2021年9月11日 星期六

『你拿甚麼定義自己』不會消失的學問

大多數的教育是一個世代將知識有系統的傳遞給下一個世代的方式。

就這點而言,教育是「社會化」的手段,使年輕人熟悉長者的行事。

如果世代傳遞間的變化不大,那麼這個方式多少行得通,但如果世界改變的速度比想像中快,昨日行得通的方式不一定幫得了今日的你,甚至可能成為阻礙。

假使你的答案更好,書本上的答案一點都不重要。

即使學習內容及細節都不記得也沒有關係,重點是學到「獨立思考」,以清晰順暢、邏輯連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並應用在自己的人生中。

教育的果實必須等到很後來才能嘗到,不幸的是,除了畢業成績單,我們沒有多少測量標準,人生智慧的來到需要時間。

沉浸理論:把人丟下水,讓他們自己學會游泳。

假如你所有的生活實驗都得到好的結果,那麼很可能是你把自己推得還不夠遠,至少可以發現甚麼事情是這輩子不想做的。

文憑只是繼續學習的一個資格,是教育的起點,不是終點。

如果你真的想學好一樣東西,可以去教教別人,為新的聽眾和讀者演講、寫作,學到的東西要比他們學到的東西更多。

一開始就找對人,是經營所有業務的關鍵,而「第一印象」並非永遠可靠。

庫存的知識無法常駐,除非課程和經驗結合在一起,因此「願意做」比擁有高智商有用。

光有經驗、沒有反省咀嚼也沒什麼幫助。

如果能反省並了解自己過去已有的經驗,就能使人更妥善的處理將來遇到的難題。

經驗加上反省,才是不會消失的學問。


在現代社會,我們都需要終身學習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然後願意去做並獲得經驗,再加上事後的反思,這才是跟著自己一輩子不會消失的學問。

我正在努力地走到這條路上,那你呢?

奇亞幣 - 跟 HPOOL 說再見的時候到了

距離上次發奇亞幣的文章,又過了一個多月,這期間也慢慢將舊的 Plots 置換成官方農場版本的 Plots

就在今天,跟 HPOOL 說再見的時候終於到了,同時也將剩餘的奇亞幣都轉移到新的錢包,看著 Excel 的記錄,從 5 月中開始加入 HPOOL,經歷過停電,整理電腦,添購硬碟等,4個月內累積了 1.5XCH,終於在今天畫下句點。

在逐步置換的過程中,官方農場的收益也來到 0.5XCH,從 4 月開始種幣到現在獲得 2XCH。接下來我將把所有硬碟集中到一台電腦種幣,省電省空間外,也方便我後續進行維護,要知道顧5台電腦也是滿麻煩的。

除了持續種幣外,最期待的就是 Chia 推出 DeFi (去中心化金融)的產品組合,讓我們可以將已獲得的奇亞幣繼續投入賺取利息,這樣就可以在等奇亞幣升值的期間額外獲取利潤,邊種幣邊玩 DeFi 就是接下來三年我在加密貨幣的主旋律。

對於種幣跟 DeFi 的收益,理想是三年後每個月能有等同 NTD 10,000 的收益以上,當然這並不是說要靠它賺錢,而是一個賭眼光的測試,如果能成功,應該滿有成就感的,至少代表我還沒有跟時代脫節,努力跟上新事物的誕生。

2021年9月9日 星期四

『你拿甚麼定義自己』如何重新創造自己的人生

第一次聽到查爾斯‧韓第 (Charles Handy) 是在 MBA 進修時, 老師不斷地引用「第二曲線」的觀念來勉勵我們,希望我們可以在課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第二人生」。

剛好那時天下重新發行了韓第的著作套書,我乾脆就整套買回來;現在回頭看這個決定是正確的,韓第分享的內容不是在講專業,而是在講人生。

他在晚年集結過往的經歷、思想以及對生命的熱愛,出版了一本本值得我們收藏的好書,很慶幸自己能拜讀到他的著作。

「你拿甚麼定義自己」這本書,我反覆看了幾次;或許當我年紀更大時,會再拿出來讀一遍,在不同的年紀讀會有不同的感想,就先讓我分享一些重點摘要吧!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歐洲管理學院 (INSEAD) 的荷蜜妮亞‧伊巴拉訪問三十九位成功人士,想知道他們如何重新創造自己的人生。

這些人包括從文學教授改行的股票交易員,從投資銀行家改行的暢銷小說作家。

成功的人生並不等於先知道做甚麼再行動,而是剛好相反。

只有在行動、實驗、質疑與再行動中,才能發現自己是誰、是塊甚麼料。

假設你的意願夠強,幾乎任何事你都能做,而且一定做得成。

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入錯行,而是對所做的事並不夠熱情。

我們的確會從經驗中學習而逐漸變化,終其一生都在發展自己的各種身份,隨著年齡增加,我們開始發現最適合自己的幾個生活範圍,因此身分也越來越穩定及成熟。

我們的一生其實是在尋找自己的身份,生命的過程像是爬一座身份的梯子,我們逐漸證實及發現自己。

梯子的第一階段是生存,餬口、養家、維持一份工作或獲得一個資格。

當生存不是問題了,必須表達自我,以某種方式顯示自己與眾不同,建立自己獨立的身份;對大多數人而言,中年的成就代表達到這一階。

梯子的最後一階是「貢獻」,是對自己以外更多群體的付出,貢獻不必是甚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對許多人而言,子女就是最好的遺產;而對有些人而言,則是他們的工作或是所創的事業。

還有的人則是他們所拯救或改變的生命,他們教導過的兒童或治好的病人,甚至是他們親手栽植的花園。

一個人並不會因為怎麼賺到錢而被人記住,而是因為他怎麼花錢而被記住。

墓碑如果刻著地下躺著的人賺了幾千幾百萬元,並不會給人留下印象,關鍵是那些錢用在甚麼地方,要在死前發現自己的每一個面向。

2021年9月7日 星期二

創業至今的感想 (下)

請謹慎思考最初的「創業團隊成員」組成,並做好萬全的創業前「心理」及「財務」準備。

「人的問題往往比技術更為複雜」,創業的難度也非單純股票投資可以比擬。這並非是說股票投資很簡單,而是著重點不一樣。

股票投資著重於「產業分析、「資金控管與「個人紀律等,但創業除了要有上述的能力外,還需要有「團隊合作與「執行力」。

其中,「執行力」更是創業成功與否的關鍵。

如果新創團隊的執行力不到位,那麼即使創業主題新穎或是符合市場需求,都會是最終的「輸家」。

剛好昨天有一位創業的朋友來聊創業中遇到的種種問題,談到最後都是「」的因素居多。

其實臺灣的新創公司現在生存都很艱難,滿多跳下去創業的人都以為自己能在預期的時間內發光發熱,殊不知「創業成功機會本來就非常低」

這時再回頭跟當初的同事、同學一比較,總會有自己為何而戰的想法,而忘記創業的初衷

這位朋友遇到的狀況,就是當公司營運及財務狀況漸漸好轉時,合夥人卻漸漸失去鬥志,也間接影響到其它同事。

至於原因不外乎是因為「個人財務因素及「來自家庭的壓力,這不禁讓人想問,當初創業前都沒有想過所承擔的責任與風險嗎? 

還是都認為自己一定會成功?

我自己以前也遭遇過類似問題,當時是以「外部力量來解決「內部矛盾,但真的要我再次面對此類狀況,還是兩手一攤無法可解。

如果想不通就去公司上班,也沒人強逼著一定要創業吧! 

總之結論就是,「創業前要三思」,別只想著自己短時間內能不能扛得住,也要想想家人能否忍受這個痛苦。

然後,別以為自己天縱英才,短時間內就能比外面大公司的薪資福利更好,「做最壞的打算及做最好的準備,才能真正提高創業成功率」。

2021年9月5日 星期日

『拼教養』世代斷裂 VS. 長輩上身

由於臺灣的產業升級與教育擴張,「五年級」後段班或「六年級」前段班的世代體驗了臺灣快速的工業化與民主化,也普遍經歷代間的社會流動。

他們通常是家族中的第一代大學生,其中不少人有機會出國留學;他們的父母很少有人讀過大學,絕大多數務農、務工或做小生意。

我覺得七年級前段班應該也有類似的體驗,只是相對比較倒楣,一出社會工作就先碰到金融海嘯。

家中經濟較為充裕的則是在臺灣經濟起飛的過程中,藉由中小企業累積財富,因而得以轉化為下一代的「文化資本」或是「跨國流動」的機會。

有些中小企業的老闆沒受過太多教育,也能成功賺到錢,所以不見得會這麼重視「文化資本」;但「經濟資本」是可以傳承下去的,這點無庸置疑。

這些經歷「向上流動」的中產階級家長,被主流社會歸為「勝利組」的父母,卻感嘆自己「沒有童年」,成長過程多浸淫在嚴酷的升學競爭與課業壓力中。

由於休閒生活與課外活動受到智育學科的擠壓,導致成人後「不知道自己有甚麼嗜好、到底喜歡甚麼東西」。

許多人也將自己的失落童年歸咎於傳統的家父長權威與疏離的親子關係,父母或因忙於工作,沒有時間照顧或陪伴孩子,或受到文化框架的拘束,鮮有情感交流或親密接觸,甚至用體罰等嚴厲方式進行管教。

以上論述,深有同感;我以為只有自己的童年是這樣,但看完作者的說明後,才知道自己並非個案,而是在那個時空背景下,還算普遍的現象。

中產階級父母傾向使用「世代斷裂」的親職敘事,來強調自己的養育方式有別於當年父母的權威形象或打罵教育。

雖然崇尚領導、小孩中心的密集親職,並且努力地跟前一世代的觀念與做法進行斷裂,但這些父母也承認在無意識的層次,其實有著許多原生家庭慣習的延續與體現,原生家庭的養成經驗,往往在我們身上銘刻了無意識、自然化的慣習。

經歷「代間流動」與「世代斷裂」的中產階級父母,其教養實作有兩個重要目標,卻可能相互矛盾。

1. 為了彌補過去的失落童年,補償心靈受創的內在,他們視「快樂童年」為重要的教養益品,有助維護下一代孩子的情緒安全。

2. 為了保障孩子的經濟安全或階級優勢,父母試圖在日常教養實作中,將職場培養的「階級技能」或「文化資本」傳遞給下一代,儘管家庭物質資源豐富,也要象徵性地克制孩子的欲望。

原生家庭的慣習並非都是不好的觀念或做法,現代父母要能自己辨識優劣,去除壞的、保留好的部份;所以說當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要扮演好這個角色不容易。

「持續的不安全感」可以說是中產階級身分認同的特性,他們不像資本家有家族企業或大筆財富可以傳承給下一代,因此會擔心下一代是否會「從階級階梯上滑落」。

相對於勞工階級,中產階級的優勢是奠基在高等教育上的專業知識與人力資本;普遍經歷代間流動的台灣中產階級,更傾向將職場經驗所累積的「文化資本」、「專業技能」,轉化為教養文化資源,幫助他們與孩子良好溝通。

雖然中產家庭享有舒適或富裕的物質條件,父母在孩子的相關消費上仍會進行所謂「象徵性的剝奪」,透過剝奪孩子特定的物品或經驗,來培養家庭生活道德上的節制,以及孩子「延遲性的滿足」的習性。

2021年9月2日 星期四

育兒津貼與額滿國小

昨晚老婆突然在看「到家保母」的價位,雙北市的市場行情高的嚇人。

因此我就上網搜尋了一下政府育兒政策的補助為何,才了解到每月育兒津貼有 5,000 元,看來這應該是基本盤,雖說跟到家保母的薪資有很大落差,但至少還是有所幫助。

另外,又進一步去了解國小學區的問題,先前有聽朋友幫小孩安排學區的困擾,我也順便了解一下自己居住地的國小狀況如何。

結果也是個額滿國小需要「資格審查」,看了一下審查條件後,才發現現代父母確實要多做點功課,古代有孟母三遷,現代也是為了營造較佳的學習環境而努力。

雖說國小的影響應該沒這麼大,但國中應該就傷透腦筋了;慢慢理解為何學區房會人人搶,這也是孟母的表現阿!

2021年9月1日 星期三

『拼教養』教養過程中的四大矛盾

首先定義何謂教養腳本與教養實作:

「教養腳本」指的是父母所認同的有關教養的規範性文化腳本,也就是他們認為適切、理想的教養方式。

「教養實作」則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做法、教養行為與策略。

父母們經常面臨不同「教養目標」的拔河:只要孩子快樂長大、自由探索,還是希望他功成名就、翻轉階級?

我們鼓勵孩子獨立自主、質疑權威、成為他自己,卻又暗暗期待他們聽話乖巧、自律規矩、為家庭著想。

當代臺灣的中產階級父母,多強調不能再用「老一輩的方式」來教養孩子,比起上一代,他們擁有更豐沛的資源、跨國經驗,與對子女的殷切期待。

新興的理想「教養腳本」往往與制度環境、現實家庭生活有所衝突,照顧者在原生家庭或成長過程中所養成的習性,也強化了教養過程中的種種文化矛盾,讓實現自我期許的理想教養變得更加困難。

中產階級父母經歷「代間流動」的階級經驗,因而衍生親職敘事與教養實作、理念與慣習之間的矛盾 (自我矛盾)。

專家論述經常相互抵觸、教養目標也有所衝突 (論述矛盾);家庭成員的性別與世代之間經常存在意見與做法上的衝突 (家庭矛盾);教養腳本與學校、職場等制度環境有所差異 (制度矛盾)。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