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5日 星期三
『你拿甚麼定義自己』工作量過少、責任太輕的壓力
2021年9月14日 星期二
來自父母的「情緒勒索」
2021年9月12日 星期日
面板三喵跌夠了沒?
貨櫃三雄8月營收繼續爆發中
2021年9月11日 星期六
『你拿甚麼定義自己』不會消失的學問
奇亞幣 - 跟 HPOOL 說再見的時候到了
2021年9月9日 星期四
『你拿甚麼定義自己』如何重新創造自己的人生
2021年9月7日 星期二
創業至今的感想 (下)
請謹慎思考最初的「創業團隊成員」組成,並做好萬全的創業前「心理」及「財務」準備。
「人的問題往往比技術更為複雜」,創業的難度也非單純股票投資可以比擬。這並非是說股票投資很簡單,而是著重點不一樣。
股票投資著重於「產業分析」、「資金控管」與「個人紀律」等,但創業除了要有上述的能力外,還需要有「團隊合作」與「執行力」。
其中,「執行力」更是創業成功與否的關鍵。
如果新創團隊的執行力不到位,那麼即使創業主題新穎或是符合市場需求,都會是最終的「輸家」。
剛好昨天有一位創業的朋友來聊創業中遇到的種種問題,談到最後都是「人」的因素居多。
其實臺灣的新創公司現在生存都很艱難,滿多跳下去創業的人都以為自己能在預期的時間內發光發熱,殊不知「創業成功機會本來就非常低」。
這時再回頭跟當初的同事、同學一比較,總會有自己為何而戰的想法,而忘記創業的初衷。
這位朋友遇到的狀況,就是當公司營運及財務狀況漸漸好轉時,合夥人卻漸漸失去鬥志,也間接影響到其它同事。
至於原因不外乎是因為「個人財務因素」及「來自家庭的壓力」,這不禁讓人想問,當初創業前都沒有想過所承擔的責任與風險嗎?
還是都認為自己一定會成功?
我自己以前也遭遇過類似問題,當時是以「外部力量」來解決「內部矛盾」,但真的要我再次面對此類狀況,還是兩手一攤無法可解。
如果想不通就去公司上班,也沒人強逼著一定要創業吧!
總之結論就是,「創業前要三思」,別只想著自己短時間內能不能扛得住,也要想想家人能否忍受這個痛苦。
然後,別以為自己天縱英才,短時間內就能比外面大公司的薪資福利更好,「做最壞的打算及做最好的準備,才能真正提高創業成功率」。
2021年9月5日 星期日
『拼教養』世代斷裂 VS. 長輩上身
2021年9月2日 星期四
育兒津貼與額滿國小
2021年9月1日 星期三
『拼教養』教養過程中的四大矛盾
首先定義何謂教養腳本與教養實作:
「教養腳本」指的是父母所認同的有關教養的規範性文化腳本,也就是他們認為適切、理想的教養方式。
「教養實作」則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做法、教養行為與策略。
父母們經常面臨不同「教養目標」的拔河:只要孩子快樂長大、自由探索,還是希望他功成名就、翻轉階級?
我們鼓勵孩子獨立自主、質疑權威、成為他自己,卻又暗暗期待他們聽話乖巧、自律規矩、為家庭著想。
當代臺灣的中產階級父母,多強調不能再用「老一輩的方式」來教養孩子,比起上一代,他們擁有更豐沛的資源、跨國經驗,與對子女的殷切期待。
新興的理想「教養腳本」往往與制度環境、現實家庭生活有所衝突,照顧者在原生家庭或成長過程中所養成的習性,也強化了教養過程中的種種文化矛盾,讓實現自我期許的理想教養變得更加困難。
中產階級父母經歷「代間流動」的階級經驗,因而衍生親職敘事與教養實作、理念與慣習之間的矛盾 (自我矛盾)。
專家論述經常相互抵觸、教養目標也有所衝突 (論述矛盾);家庭成員的性別與世代之間經常存在意見與做法上的衝突 (家庭矛盾);教養腳本與學校、職場等制度環境有所差異 (制度矛盾)。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
-
從以前就常聽人說中盤商、大盤商多好賺,或是說那些包工程的只是轉包出去就可以賺差價;當時我就有了疑問,雖然明白「存在必有其原因」這句話,但還是不了解為什麼這些中間商可以賺到差價,而且讓供需兩方都接受它們的存在。 這個疑問存在我的心中好長一段時間,自從去年老婆去當一間食品進出口公司的...
-
這本書讓我讀起來感覺有點累,作者的主觀意識很強,一直想要把讀者拉到他的認知中 → 創業家比上班族優秀。 有些偏頗的內容就不說了,先談一下有共鳴的地方:我勉強算是作者口中的創業家家庭 (以前沒有創業家的說法,不是做生意的、就是開工廠的小老闆,但我爸媽只能算是合夥股東,不是拿主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