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4日 星期二

來自父母的「情緒勒索」

之前在讀「拼教養」一書時,總覺得有哪些地方沒有敘述出來,昨天偶然看到「俗女養成記」的片段後,突然知道是缺少哪一塊拼圖:

父母與子女間的互動模式,常常帶有所謂的「情緒勒索」。

父母是真的疼愛子女,也願意犧牲自己成就子女,但這種犧牲是不是可以常掛在嘴邊? 有待商榷。

劇中的一個片段,當年邁的母親說自己都是為了子女犧牲,為了這個家庭犧牲,她都是為了家人等等,這聽在兒女的耳中,有時就會變成一種情緒上的勒索。

劇中女主角就回了一句:「妳可以不要生,不要當媽媽啊!」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句,震撼人心。

到底父母該不該時刻提醒子女,撫養你們很辛苦,甚至要犧牲父母自己的人生? 而子女該不該時刻感恩,又或是當父母提起時就認為是情緒勒索?

回到問題的最根本,父母生小孩前,到底有沒有想清楚日後該承擔的責任與義務? 還是等到要犧牲自己時再來抱怨小孩的存在呢?

臺灣的社會中充滿類似的情境與疑問,華人社會習慣於栽培下一代,並抱以非常高的期望,甚至願意犧牲這一代的生活來換取下一代的成長,但這個做法真的都沒有問題嗎? 

世代衝突的起因會不會就是從「情緒勒索」開始的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