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9日 星期四

『你拿甚麼定義自己』如何重新創造自己的人生

第一次聽到查爾斯‧韓第 (Charles Handy) 是在 MBA 進修時, 老師不斷地引用「第二曲線」的觀念來勉勵我們,希望我們可以在課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第二人生」。

剛好那時天下重新發行了韓第的著作套書,我乾脆就整套買回來;現在回頭看這個決定是正確的,韓第分享的內容不是在講專業,而是在講人生。

他在晚年集結過往的經歷、思想以及對生命的熱愛,出版了一本本值得我們收藏的好書,很慶幸自己能拜讀到他的著作。

「你拿甚麼定義自己」這本書,我反覆看了幾次;或許當我年紀更大時,會再拿出來讀一遍,在不同的年紀讀會有不同的感想,就先讓我分享一些重點摘要吧!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歐洲管理學院 (INSEAD) 的荷蜜妮亞‧伊巴拉訪問三十九位成功人士,想知道他們如何重新創造自己的人生。

這些人包括從文學教授改行的股票交易員,從投資銀行家改行的暢銷小說作家。

成功的人生並不等於先知道做甚麼再行動,而是剛好相反。

只有在行動、實驗、質疑與再行動中,才能發現自己是誰、是塊甚麼料。

假設你的意願夠強,幾乎任何事你都能做,而且一定做得成。

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入錯行,而是對所做的事並不夠熱情。

我們的確會從經驗中學習而逐漸變化,終其一生都在發展自己的各種身份,隨著年齡增加,我們開始發現最適合自己的幾個生活範圍,因此身分也越來越穩定及成熟。

我們的一生其實是在尋找自己的身份,生命的過程像是爬一座身份的梯子,我們逐漸證實及發現自己。

梯子的第一階段是生存,餬口、養家、維持一份工作或獲得一個資格。

當生存不是問題了,必須表達自我,以某種方式顯示自己與眾不同,建立自己獨立的身份;對大多數人而言,中年的成就代表達到這一階。

梯子的最後一階是「貢獻」,是對自己以外更多群體的付出,貢獻不必是甚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對許多人而言,子女就是最好的遺產;而對有些人而言,則是他們的工作或是所創的事業。

還有的人則是他們所拯救或改變的生命,他們教導過的兒童或治好的病人,甚至是他們親手栽植的花園。

一個人並不會因為怎麼賺到錢而被人記住,而是因為他怎麼花錢而被記住。

墓碑如果刻著地下躺著的人賺了幾千幾百萬元,並不會給人留下印象,關鍵是那些錢用在甚麼地方,要在死前發現自己的每一個面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的創業筆記 (十二) 合資公司是不是試水溫的好方法?

今天這篇又要聊到我老婆的工作內容了,她今年有關創業方面的內容特別多,所以一再被提及,但就她自己的說法,她並不想創業、她比較想躺平耍廢。 自從健身工作室的經營上軌道後,老婆就沒花費太多額外的精神,反倒是那間進出口公司的老闆非常活躍,衝勁跟野心十足,每天似乎都有新的想法,也搞死她們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