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4日 星期六

疫苗注射後的兩週

目前看起來 AZ 第一劑的副作用真的比較大,周遭打莫德納的人,第一劑都只是手臂酸痛而已,不像我發燒的那兩天超級不舒服,然後一個星期內都非常疲倦。

現在已經過兩週,值得慶幸的是我還活著,應該已有抗體產生,現在比較敢出門了。

昨天開始恢復正常且規律的活動,例如運動、看書寫心得等,尤其是運動,兩個星期沒動真的有差,看來這年紀還是要靠每天運動來維持身體的狀態,身心經過這段期間的調整後,應該卓有成效,接下來應該可以漸漸步入正軌。

台灣人的正常生活不知道何時才會到來,希望我能早日打完第二劑,且整體的接種率早日突破60%,或許就有機會正常化,老天保佑。

2021年8月13日 星期五

關於社區店面的疑惑

疫情期間,造就外送平台的崛起,再加上網路電商提供的服務越來越完整,人們的消費習慣有了很大的改變。

社區街邊的店面,生意也越來越難做了,因此都陸續轉型為以「體驗」為主的服務內容,就是需要到店才有感的,而非可以在網路上比價的商品。

以上說法是主流觀點,那就是街邊店已死,未來只有網路電商、連鎖店以及購物中心能夠存活。

但昨天去驗車,等待的同時順便看看周圍社區發展的狀況,逛了一陣子後,心中滿滿的疑問。

這個社區雖然有一間大型醫院的分院,但裡面的大樓早在十幾年前就都完工出售了,再加上近年來沒看到有大型新建案,理論上進駐人口應該沒有增長才對。

但這幾年每次路過都發現,社區的店面越開越多,商業氛圍越來越濃厚,現在連原本是巷子內居家的一樓,都被拿來開店。

百思不得其解,為何會發生這種狀況,是區域內人口的整體消費能力變高了嗎? 還是其它因素?

街邊店或是社區型的店面到底還有沒有未來呢?

2021年8月12日 星期四

讓人變廢的兩種方式

昨天看 Youtube 有人分享怎麼讓一個人廢掉,第一種就是熟知的甚麼事都不做,每天無所事事,久而久之就廢掉了。

第二種的說法比較有趣,讓一個人每天忙到沒時間思考跟進修,都在處理工作上的事情,時間一久,人也就廢掉了。

也就是說,在熟悉的事物上面忙到沒時間進步,也是種變相的安逸嗎?

這種應該算是隱性的廢掉,因為在多數人眼中是很積極在工作,努力在賺錢,但默默地把自己未來的「競爭力」喪失掉。

其實這個論點我 50% 認同,因為大多數人就是第二種方式,但也是有人很成功,類似日本的達人等級。

差異點應該在於工作的過程中,是不是能「自我成長」吧,如果工作過程中沒辦法再帶來成長,就必須要額外花時間進修。

「在職進修」其實不容易,現代人成年後都具有多重身份,要犧牲時間精力進修,對多數人來說就要能看到實實在在的幫助;但進修其實都是隱性助益,不容易在短期內看到成效。

先付出、後收穫,其實違反人的天性,更何況連「收穫」在哪都不清楚的情況下,不如先專注在眼前的利益上,至少也比無所事事好吧!

2021年8月11日 星期三

資產配置的想法與方向

昨天開車在高速公路上奔馳時,一邊在想接下來該怎麼規劃收入來源以及配置相對應的資產;未來我的收入來源應該要有四個主要部份: 工作收入、台股股利、美股股利以及房地產租金。

四條腿支撐會比較有力,任一方向出問題時也比較不擔心,有效分攤風險。

但該如何同時在這幾個方向有所收益,甚至慢慢擴大,就是需要長時間佈局了。

再來應該要思考該怎麼做能達成目標,畢竟資產的成長是一環扣一環,要高收益勢必得面對高風險,這中間的平衡確實有點難掌握。

但不管怎麼說,還是得這樣做才行,這個時代只仰賴「單一收入來源」的風險更高;但每個人一天的時間就這麼多,要有優先順序的判斷及取捨,來達成「資產配置利益最大化及風險控管」的目標。

將資產配置好後,就能發揮它的時間價值,這時我每一天的時間總量雖然不變,但可以透過資產來放大我的「時間效益」。

舉例來說,當我成為資產管理公司的老闆,我的資產則變成員工;當我在放假、睡覺、旅遊以及任何不工作的時間,我的員工還是持續在為我工作,貢獻它的「時間價值」。

最常見的資產配置莫過於銀行定存,當我們把一筆資金定存時,不管定存期間我做了什麼事,還是能領到這筆資產的時間價值 →「利息」。

股票、債券、房地產或衍生性金融商品等資產都有著相似的特性,但平行的時間卻有著不同的「時間價值」與「風險係數」;而我們個人的時間價值,就等於合理配置這些資產後的時間價值總和。

整理以上的思考邏輯,首先是為什麼 (Why) 要做資產配置,再來是要如何 (How) 做,最後才是要做什麼樣 (What) 的資產配置。

Why: 只仰賴「單一收入來源」的風險過高,必須要有效分攤風險。

How: 思考未來想要有哪些收入來源;我自己是設定為四個收入來源,分別為工作收入、台股股利、美股股利以及房地產租金。

What: 根據想要的收入來源去建立相對應的資產,並做好資產配置利益最大化及風險控管。

2021年8月10日 星期二

貨櫃三雄爆發中

H1 的財報開出來,果然長榮跟萬海的 EPS 都破 15,但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的 7 月營收,雙雙再創新高,尤其是長榮一口氣月增超過 20% 達到 450 億元大關,萬海則是月增 13% 超過 200 億元。

因為 7 月營收主要來自 6 月或 5 月的運價反應,據此判斷,長榮跟萬海的營收在 8 月應該又會再創新高,長榮有可能直接到達 500 億的門檻,而萬海則是瞄準 220 ~ 250 億的數字。

從半年報跟營收數字看來,長榮跟萬海的 7 EPS 可能都在 4 上下徘徊,而 8 月跟 9 月營收應該會持續月增,也就是說接下來看到的 Q3 要挑戰半年的獲利。

3 月法說會時,多數法人預估 Q4 會轉淡,但現在看來,9 月要繼續調漲附加費用,持續塞港搶船搶櫃,可以預期 10 月的營收非但不會下滑,還可能持續月增。

如果 Q4 營收沒有明顯的下滑,那有非常大的機會長榮及萬海今年獲利會挑戰 EPS 35 ~ 40 間,這確實是非常驚人的數字。

但由於先前已經有所期待並也持續反應在股價上,現在的關鍵點反而落在明年營收是否能持續在高檔,以及所謂的國巨模式會不會也發生在長榮及萬海身上。

我個人判斷明年的獲利可能不低於今年,至於理由先前幾篇文章大致上都講過,近期疫情又再度爆發,實在難以判斷高運價會持續到何時。

如果明年延續今年的獲利模式,那確實可以期待明年的股利發放,滿期待是不是能發 20 元以上的股利,應該會爽到飛起來吧!

2021年8月8日 星期日

奇亞幣收益 - 官方農場與 HPOOL 的黃金交叉

這天的到來比我預期中的早,當然官方農場的數量還不及 HPOOL,但收益昨天已經超過去了,實現黃金交叉,預計明後天數量也會超過去。

其實以官方農場的分配方式(87.5% 進農場分配,12.5% 歸屬爆幣的人),竟然在收益方面還超過 HPOOL 這麼多,這不就代表先前 HPOOL 截留下來的有多誇張,但先前沒得選只好如此,況且截至目前 HPOOL 還是整體最大的農場,只是勢頭慢慢被 Space Pool 追上了。

至於整體的置換時間,預期還要再一個月,每天照看這幾台機器也變成了一種習慣性的反射動作。最近奇亞幣的波動還滿大的,但我想這三年就默默地種幣就好,別想太多,決勝點在三年後或六年後。

本以為隨著時間過去,疫苗接種率的提升,會讓生活走向正常化,可是警戒雖然降級了,還是很難逃脫染疫的恐懼感,尤其是台灣目前疫苗短缺,打完第一劑的等第二劑,大多數人連第一劑都還沒施打,真心懷疑年底前能否回歸正常生活。

美國施打兩劑以上的比率已經超過 50%,但近期確診人數又回到高峰,現在這疫情是要跟人類不死不休就對了,這個大流行病會在歷史上記下重重的一筆。

2021年8月5日 星期四

受教育重要,還是改變環境重要?

昨天看了篇文章,讓我有些反思,以前都聽人說「教育改變人生」或「教育翻轉」等說法,在現代高等教育如此發達的台灣,是不是還有這神奇的魔力呢?

據昨天文章的描述,農村出身的小孩真的苦,讀書我認為是一個改變生活環境的機會。

倒不是說讀書本身有多了不起,但隨著國中、高中到大學、研究所,甚至博士班,因為不同的學習機會而帶來生活環境的轉變,以及同儕的多元化組合,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翻轉的原因。

但以台灣的發達城市來說,如果一直都待在台北,或許也沒有太大的感受,可能一直到了大學才會覺得有些不同;但對於偏鄉的小孩來說,或許差異就很大了。

教育翻轉人生的說法,可能在中國大陸會相對有感,從深山中走出來的小孩到大城市上學,然後留下來工作與生活,這也是我一個博士班好朋友的真實寫照。

說到這,台灣的整體教育平均水準還是滿高的,但如果要期待教育能翻轉人生,那可能就得再想想你的生活環境是否真的有被改變,眼界是不是真的提高了呢?

2021年8月4日 星期三

超級疲倦感

也不知道是 AZ 疫苗的副作用,又或是自己的心理作用,這幾天超級疲倦,一直想睡覺,昨晚撐到飯後洗完澡,才晚上 8 點多就跑去睡,一直睡到今天早上快 7 點才起來,都睡這麼久了還是沒有睡飽的感覺。

如果繼續維持這種狀態,那真的甚麼事都不用做了,希望早日恢復正常。

在我昏睡的時候,昨天美股算小跌吧,但我的持股重創,看來主跌是能源股,不過這幾個月下來,跌跌漲漲的也習慣了,反正股利還是穩穩領,拿到的錢繼續投資滾動吧!  所以其實我反而希望幾檔持股別漲太快,讓我可以繼續投資,這幾年建立整個投資模式後,再來就相對輕鬆了。

2021年8月3日 星期二

航運股與面板股還有沒有未來?

先前在大笨蛋理論一文中,有提到要分享航運股跟面板股的狀況,現在趕緊來補上感想。

半年報要公布的前夕 (友達、群創已公布),來看看面板三喵及貨櫃三雄的狀態,友達、群創的半年報相當漂亮,兩家的 EPS 都超過 3元。

就目前收集到的資料來說,全年確實有機會達成 EPS 6 ~ 7 元的目標,但現在兩家的股價都還在低點,主要原因還是市場對面板的前景相對保守,加上 2019 有大虧一百多億的紀錄,因此就算財報漂亮,公司負責人出來喊話都無法降低投資人戒慎恐懼的心理。

但這部份我很久以前就有自己的判斷跟解讀,幾個月前已經發過文,所以從那之後我就陸續在低點慢慢買進建立持股,展望明年。

其實航運股有類似的問題,但因為現在市場變化太多,其實沒人說的準明年會怎麼變化,馬士基再度上修它們今年度的全年財測,也就是說全球龍頭年初說的都完全錯誤了,一般投資人如果是要靠機構出的分析報告做股票,就可能會漏掉鑽石。

就因為面板股跟航運股過往都有讓人害怕的紀錄,因此在判斷上它就有可能是「價值投資」的機會,現在貨櫃三雄還在盤整,很多人在算籌碼,其實我覺得大可不必,只要想著明年時看今年的 EPS35 以上,然後股利有可能配發 50%,再來思考市場可能會給予這樣的狀況多少價格即可。

或許明年的獲利不比今年或超過今年,但應該不會像 2018 國巨那樣的懸崖式下墜。而我自己的判斷,當全球供應鏈混亂成現在這個樣子,要恢復可能也是得等到明年中後了,也許得看到 2023 年新船下水及疫情趨緩後,才能有所幫助。

講了這麼多,其實我明年也得思考是要高價出清面板及航運股,還是要續抱分享經營的利潤;把金雞母宰了,就要換等值且有潛力的資產,或許也可以前進商用不動產,這部份就等明年再考慮吧!

2021年8月2日 星期一

中長期目標或興趣愛好需要穩定的現金流支撐!

昨天偶然的機會,去以前最愛參考的研究團隊網頁看了一下最新的文章發表,回首創業這幾年,確實跟原本創業的初衷漸行漸遠,當年在小房間裡看著論文做實驗的演算法,反而為公司帶來「穩定的現金流」,但這需要長時間的累積與試誤。

當公司創立後每個月的支出,無法用既有的現金流來彌補產生虧損時,經營方向就會慢慢轉向能在「短期獲取現金流」的那條路,而這也背離了最開始的想法

或許有人會說,這才是現實生活啦,當初太理想啦,啪啦啪啦的,但無法否認的是最早的投入確實創造多年來穩定的收益,反倒是改變方向後的投資及開發,幾乎都是在當下見效,無法有「持續性收益」

當然這點跟一開始產品的方向就有關係,但如果開發方向是在一年內能看到錢的範圍內,那就「不會挑戰太困難的目標,而是用價格競爭及服務取勝」,當這兩者都不再具有優勢時,隨時都可以被取代。

一間新創公司如何能投入一個需要好幾年才能驗證成功與否的產品呢? 這個問題好難,跟自己的「人生方向」該怎麼選一樣難,所以我才會寫了這樣的一個標題。

公司跟個人一樣,都有需要負責任的對象,「公司經營者要對股東負責」,至於要不要對員工負責這點見仁見智,「個人則要對家庭負責」

今天經營公司說是為了自己的「理想」,那股東絕對噴死你,但支出超過收入,不用資本額來燒,那該怎麼辦?  

這也就是為何現在創業大多採取「短平快」的做法,小本經營沒錢燒,就想辦法找錢活下去,本來想做產品技術,先等一下,接案有錢賺先做,最後「產品公司變接案公司,創業理想變成榨乾員工的時間換求公司生存」

員工也不是笨蛋,都是賣時間怎麼不會選比較有未來的公司去賣,最後留下來的都是沒地方去的人。

同樣道理,不管是創業家還是受雇員工,都要為家庭負責,總不能說一句我有理想要奮鬥,然後讓家人喝西北風,完全看不到希望在哪。

要知道家人之所以會「支持」你的理想,有時候不是真的懂你在想啥,而是願意「相信」你未來有好的發展而賭一把,要是遲遲看不到成果,誰能繼續支持下去?

所以說,就我目前的觀點來說,不管公司或個人,當你真的有信心從事某些「高風險性質」的想法時,別忘記先儲備糧食,想辦法把「短期穩定的現金流」做起來。

否則會同時面臨兩邊的壓力,從而放棄自己最初的想法與目標,然後才來感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之類的話。

當然,從來就沒有過「長線思考」「規劃中長期目標」的人可以直接跳過,過一天算一天不是壞事,但將來回首過去時應該會有點虛,不知道自己人生留下甚麼足跡,以及「認真為了甚麼拼過一把」

更重要的是,眼前沒有直接的風險,有時反而是人生的「最大風險」,懂得的人就懂。

至於「穩定的現金流」到底要怎麼做到,這個應該很多人都在思考,「可以當人誰要當狗,誰無理想只是感嘆」

坦白說,還沒有想到一個較好的方法,來解決「技術型創業」所面臨的困境,除了募資募多一點外,還是會有其他風險跟成本存在。

從個人角度來說,我能想到的就是別佔用自己太多時間的「投資策略」,或是前期要投入較多時間,但後續可以「自動運轉」的機制,不然你的時間都花在短期的現金流上,也別想甚麼其他規劃了。

寫到現在,我自己看了都覺得難,不過這就是一個大方向,取決於要不要先這樣做規劃,然後再想辦法「執行到位」。

現在很多書或 Youtuber 都在講「被動收入」、「財務自由」等,但就我的觀念來說,每天無所事事才是種折磨,有穩定的現金流不是讓你當廢人,而是能去從事更需要長時間投入的事情,可能無法為你帶來金錢上的收益,但絕對要讓自己的人生受益

讓我們先努力建立穩定的現金流吧!

2021年8月1日 星期日

伴隨奧運而來的AZ疫苗副作用

假日兩天,有許多台灣選手的比賽,都很有機會拿牌,本來就預計要好好守在電視機前集氣加油,誰知道星期五打的 AZ 疫苗副作用,在週五晚上開始發威,先是微燒、然後凌晨開始高燒到 39 度,完全無法入睡,只好起來吃藥,待稍微退燒先睡一下,週六就是在昏昏沉沉中度過,但也守到男雙金牌的出現,振奮人心。

週日早上狀況已經有好轉,剛好就可以邊等待復原邊看台灣選手表現,令人驚訝的是高爾夫選手竟然從墊底位置爬到銅牌,加洞賽時 PTT 鄉民一堆人在幫忙吹風,我們都是一日球迷,但也都希望自家選手能勝出,他也做到了! 

再來就是晚上的鞍馬單項決賽,等這刻很久了,彷彿很久以前的記憶都陸續出現在腦中,從我看奧運高手的「藤卷駿」來認識體操項目,到翻滾吧系列的記錄片與商業電影,最廣為人知的應該還是翻滾吧!

阿信這部由彭于晏主要的體操電影,但這卻是在記錄好幾個人努力十幾年快二十年的人生,而今天我們看過紀錄片的人就是在幫其中的兩位主角加油打氣,希望他們能夢想成真。

小時候開始練習的湯馬士迴旋,一路伴隨著直到奧運的舞台上耀眼奪目,這一刻阿信教練與李智凱等到了! 

雖說結果沒能擊敗英國選手,拿到了銀牌,但他已經做出了最高的完成度,這一刻他沒有留下任何遺憾,而是可以抬頭挺胸對一路苦練的自己說「你做的對」,也可以跟當年翻滾吧!男孩紀錄片裡的菜市場凱說 「你真的做到了」。

接下來,他們挑戰的是自己,而回首這十幾年的苦練,一切都是無比值得;我在台灣的現實人生中,看到只有在日本運動漫畫中才有的獨特場景,堅持、努力、奮鬥與不認輸,在某一瞬間我看到漫畫主角在現實中的樣貌,感動不已!

小戴的金牌戰昨天也守在電視機前看完全場,很精彩的比賽,但因為我沒有從頭參與到尾的感覺,對比鞍馬單項的決賽就相對無感一些,但還是恭喜獲得銀牌,都是史上第一次拿獎的項目,太棒了! 

身體原本還存在不適的感覺,就在觀賞這些比賽的過程中,慢慢消失了,或許心理也會影響生理吧! 當人們透過某種方式認定努力還是有意義或會成功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散發出一種力量,體育競賽往往都能放大這種感覺,連觀眾都身有同感。

台灣隊加油,再繼續力拼獎牌,台灣人也加油,把運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唯有自身的投入才有機會造就體育強國,這才是國力的展現,而非只是政府單方面的扶持而已。

而我因為剛看完排球少年,因此也想支持一下排球隊,台灣這次沒入選,只能繼續支持日本往前邁進,日本男排昨天也確定進 8 強,衝阿!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