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去年我也有寫過關於「超額儲蓄」的文章,分別是《超額儲蓄率飆高,台灣錢真的又淹腳目了嗎?》以及《超額儲蓄的定義為何?跟我們的生活有何相關呢?》,這代表我對這個議題格外感興趣。
但我沒料到的是,繼去年的超額儲蓄創歷史次高後,今年即將突破歷史新高 → 「近年台灣超額儲蓄規模快速衝高,2020 年首度突破 3 兆元大關後,不過 6 年時間,2025 年就闖過 4 兆元,最新預測為 4.79 兆元,預估 2026 年增至 5.1 兆元。」
由於台灣今年半導體與 AI 產業的出口額太過驚人,相關報導指出:「連 4 月衝破 500 億美元大關,財政部昨公布 8 月表現,金額高達 584.9 億美元,不僅創歷年單月新高、年增 34.1%。」
看著這一堆眼花撩亂的數字,就是在告訴我們,今明兩年台灣會迎來歷史級別的資金狂潮,而這也會直接/間接影響到房地產市場。
雖然央行已於去年提早做出房地產的選擇性信用管制,想及早戳破泡沫,但似乎也改變不了資金瘋狂湧入的真實情況。
台灣的「超額儲蓄」在房地產市場中是一個長期結構性因素,又因為資金沒有太多出口,往往會流向不動產。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來觀察:
1. 高儲蓄率結構;台灣家庭、企業普遍保守理財與投資,長年儲蓄率高。
2. 投資出口有限;產業投資報酬率下降,加上金融商品選擇有限,使得大量資金停留在銀行體系。
3. 資金淨流入;台灣長期貿易順差,外匯存底增加,等於社會總體資金量越來越大。
講白話點,就是因為出口賺到的美元越來越多,當民間有換匯需求時,就會造成新台幣的供給量也越來越多(這個前提是央行為了不讓匯率失控,進場買匯阻升,導致外匯儲備增加,新台幣的供給也同步增長)。
雖說央行可以透過發行定存單的方式來回收,控制 M1B 的增長速度,但也難完全抑制「超額儲蓄」進入房地產市場。
當超額儲蓄存進銀行,而銀行必須把錢借出去,如果企業借貸需求不足,房貸就會成為主要出海口。
有別於其它國家在後疫情期間瘋狂升息、抑制通膨,台灣還是維持在相對低利率的環境,這也造成長期資金過剩,使得房貸成本相對便宜,推升房價承受能力。
再加上缺乏其他穩定投資管道下,房地產就會被視為最佳避險工具,這也會導致以下問題發生:
1. 推升房價;資金堆積在房市,供給受限(土地有限),價格自然上漲。
2. 加強「資產泡沫」特徵;價格漲幅遠高於實質薪資成長。
3. 造成剛性需求與投資需求混淆;自住者不得不跟投資客在同一市場競爭。
如前面所述,央行雖然推出「選擇性信用管制」(如豪宅貸款成數限制、多戶貸款管制),但因為資金總量太大,只是改變了資金的流向(往商辦、工業房地產、股市、預售屋轉移),未能真正降低資金對房市的推升力道。
再加上行政院開出人道走廊「新青安方案」,讓首購族能夠上車,這無疑也是為房地產市場點了把火。
雖然說政策上有點矛盾,行政院想打開水龍頭、放開資金水位,但央行還是持續維持信用管制,防止資產價格繼續泡沫化。
但我覺得只要台灣維持高儲蓄率、投資出口不足,不動產被視為最穩定的資產,房市就會持續吸納超額資金,因為央行也不太可能一直維持信用管制。
只要出口動能開始減弱,資金瘋狗浪過去,或許央行就會考慮放開或放寬選擇性信用管制;可想而知到時又會迎來下一波的房價暴漲。
不管是用行政命令或是政策面來影響市場行為,無疑是飲鴆止渴,很難預測放開管制後會不會反彈地更嚴重。
因此,台灣的超額儲蓄會對房地產市場有直接且持續的推升作用,這是一種結構性現象,很難避免。
由於這波的資金狂潮並非外資熱錢進來台灣炒股、炒匯或炒房,而是實質上出口的高速成長所帶動的經濟成長,根據報導指出:「台灣今年 GDP 成長率預測,從 3.3% 大幅調升至 5.1%。」
在一個成熟的經濟體中,5% 的 GDP 成長率並非常態,由於這是透過特定產業高速成長所拉抬的效果,並非全產業都受惠,導致貧富差距有被近一步拉大的跡象。
這也是政策制定者難為的地方,如果是全產業成長、所有的就業人口都能從中分到成長果實,就不會有薪資不漲、而資產價格暴漲的隱憂了。
台灣的下一個難題是,在經濟高速成長下,該怎麼解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現狀,從大局來看,我是想不到什麼更好的解決方法。
假如是從個人的角度來分析,打不過它就加入它,如果還是學生,就往具有未來性的產業前進;如果改變不了從業的特性,那就想辦法改變目標對象,轉移到高收入的族群或產業去。
沒辦法加入特定產業,我們就透過證券市場投資該產業嘛,吃不到肉要也分口湯喝! 如果連這種思維都沒有,那就很難怨天尤人了。
透過對於趨勢的洞察與利用,我們才能更好地判斷下一步該怎麼走,而不是單純地發牢騷、吐槽現狀,個人卻拒絕採取任何行動。
分析了一大串,最終還是想表達這句話:「順勢而為,切不可逆大勢而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