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趕著新產品量產機型的出機時間,這一個星期來幾乎是不眠不休地工作,直到昨晚終於初步告一段落了。
新產品的樣機已經在工廠端生產了好一段時間,根據現場反饋的需求,我們新增及修改了很多功能,包括檔案系統、通訊模組以及工具選擇等,這才終於完成量產機型的版本;產品還有提升的可能性,但這個版本已經有一定的水準,也算了卻我的一樁心願。
坦白說,雖然口頭講是新產品,但其實我們從 2018 年底就已經推出第一個版本到市場試水溫,甚至連續兩年都有參加展覽來推廣,可是銷售狀況卻不見起色。
推出至今,看似累積一定的銷量,而且也有公司用了幾年後繼續下單,但我知道它始終沒有進入量產的模式,只能在有限的應用場景中使用。
當時我的內心其實很焦慮,這個產品的大方向沒錯,但我們遲遲找不到市場的切入點,假如沒有一個利基市場可以練功,讓我們有機會快速迭代產品的功能,那可能永遠都看不到量產的那一天到來。
輾轉試了好多間廠商,甚至透過被策略投資的方式,想找到切入市場的契機,但卻一試再試,看不到成功的可能性。
回想我們第一個量產的產品,當初也是經過跟幾間廠商的磨合與功能驗證後,才得已推出市場銷售;因為是模仿既有的產品功能,有參考的依據,我們只要專注在技術上的開發就行。
但是當我們啟動第二個新產品開發時,才發現原先的方式行不通,可是我們卻有「路徑依賴」的傾向,誤以為重複第一個產品的發展模式就可以成功,無奈是個大誤區。
說也奇怪,原本我潛意識裡都想放棄的產品線,竟然在今年煥發出新春的氣息,經過半年的努力後,終於讓我看到它未來有量產的可能性。
寫到這裡,我也在反思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是我們現在的能力變強了嗎? 這絕對不是,現在所開發的功能,擺在五、六年前也能做到,我不認為技術能力上有任何制約的因素。
那為什麼今年能有量產的契機呢? 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客戶」身上,過去幾年我們慢慢累積出對彼此的信任度,他們才願意下重注,陪我們經歷一場快速迭代的產品開發之路。
從做中學,我們從客戶的反饋中得知實際應用中,哪些部份是需要被重視的,這讓我們自己坐在辦公室內是想不出來的,畢竟我們沒那麼理解應用場景,也不是實際的使用者。
事實上,我們的客戶也是邊做邊學,當我們的第一台樣機出廠後,收集到終端使用者的諸多反饋;同時,客戶的業務部隊也四處出擊,尋找可以應用的案例。
從這些有實際訂單、但不同應用的案例中,我們找出它們之間的功能相關性,做成通用模組;並且把有差異的部份做成工具選項,這樣就能透過同一個產品應對不同的使用場景。
當然,迭代的過程相當累,而且是揹負著交期的壓力,努力地在最短時間內做出想要的功能,用以滿足客戶的實際需求。
所以說,創業的成功與否,有些時候並不是能力不夠,而是時機未到;錯的時機點,哪怕你能力再強,因為抓不到乘風而起的勢,往往還沒飛起來就跌到地上。
機會永遠存在,它不是不來,只是常常會遲到;能力就算再強,撐不到時機到來的那一天,也難一展長才。
至於客戶為什麼會下重注,除了信任感的原因外,他們也注意到這個方向的未來潛力,他們所在的市場自從疫情後,對於類似我們產品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壓注一把也算是乘勢而起,下行風險有限、而上行的收益卻很可觀。
如上圖所示,在《跨越鴻溝》這本書中可以看到類似我所經歷的情況,其實前人早就針對科技型創業做過總結,只是我不知道而已。
簡單講,那就是:「丞相,起風了!」
經歷過這一遭,讓人不禁感慨運氣與時機的重要性,氣夠長的才等得到、氣不夠長的早就死在半路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