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創業心理三部曲》實用篇:四十歲後的「創業選擇」

一、當穩定變成一種困局


當職場穩定變成一種「困局」,許多人在四十歲後開始思考:要不要再賭一次? 在〈他不管疫情也要當老闆〉這篇故事中,讓我們看到一個中年人如何在壓力與夢想間掙扎。

但問題是 → 我們是否也有那樣的勇氣與條件,去突圍呢?

其實,答案早已藏在主角的一句話裡:「有些同學得知我的狀況,笑我怎麼那麼能忍;當然要忍,我還有老婆孩子要養、房貸要付啊。」主角一路從四十八歲準備到五十六歲,才下定決心出來創業。


二、為什麼四十歲後創業這麼難?


四十來歲,就算眼前有看到機會,敢抽身去創業的人比例卻不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四個:

1. 家庭與經濟壓力大;

上有父母可能要照顧,下有小孩學費、房貸、日常開銷。這時候要「放棄穩定薪水」冒險,對多數人來說壓力太大。

如果創業失敗,不只是自己受傷,還會拖累家庭。


2. 職涯舒適圈;

四十歲時,很多人已經在公司有不錯的位置、薪資。創業代表要放棄已建立的安全感,重新面對不確定性。

多數人寧願在職場內找「轉型」或「副業」機會,也不願直接辭職創業。


3. 風險承受力下降

二三十歲創業失敗,還可以說「當作學習」,再回去找工作。

但四十多歲再摔一次,想重返職場,機會往往比想像中少。企業也可能偏好更年輕的人才,所以大家更謹慎,不敢貿然跳。


4. 身體條件不同

創業前期需要拼體力、拼耐力,四十歲後的體能、恢復力已經不比二十多歲。這不只是體能問題,更是現實的門檻。


三、但為什麼還是有人要跳?


不是每個四十歲後的人都該創業。

但每個四十歲後的人,都該問自己:我還想替誰工作?

這也是許多中年上班族內心最矛盾的地方——明知風險高,卻又不甘於被現狀困住,因為他們看到的不只是風險,還有機會與自由。

即便家庭與經濟壓力讓人難以抽身,主角依然選擇去創業,因為另一個看不見的陷阱是 →「職涯的舒適圈」。

可能的原因如下:
  • 環境壓力 → 在公司內部的影響力下滑,繼續待著反而沒有前途,與其等著被淘汰,不如主動轉型。

  • 機會明顯 → 累積了資源、人脈、專業,覺得自己應該可以,同時又看到很明顯的市場缺口,覺得「不做可惜」。

  • 自主性需求 → 當年從零開始,讓公司的營運順利上軌道,卻在資方換人後被一腳踢開;不想再被公司綁住,寧願辛苦也要掌握自己的方向。

  • 財務緩衝:當高階經理人一陣子,或許已經存到一筆錢(或房貸壓力小),失敗了也還有退路。


四、四十歲後創業的優勢與挑戰


理解了動機之後,我們再來看,四十歲後的創業者究竟具備哪些優勢?從統計和現實觀察來看,四十歲後的創業者,其成功機率在某些方面確實比年輕人高,但也要分不同面向來理解:

1. 經驗與資源累積;
  • 文章中的主角,因為具備從無到有的經驗,就像是個公司內部的創業者,又兼具高階經理人的經歷。

  • 工作經驗:四十歲後的人通常在行業內有十五至二十年經驗,對流程、客戶、供應鏈都很熟悉。

  • 人脈與信任:能直接找到合作夥伴、投資人、供應商,而不用從零開始建立信任。

  • 資本儲備:比二三十歲更可能有存款、房產或其他財務緩衝,降低創業破產的壓力。

  • 以上這些條件都能提高創業成功率。如果是在 B2B、專業服務或技術領域,其經驗的價值會比年輕人更高。


2. 決策更成熟;
  • 四十歲後的人應該更能控制風險、理性評估市場,而不是憑衝動或盲目熱情。

  • 他們會先做 MVP(最小可行產品)、測試市場,再逐步擴張。

  • 年輕人可能衝動太大,快速擴張反而容易燒掉資金。

3. 限制與挑戰;
  • 體力與時間:創業前期仍需要大量時間與精力,四十歲後的人身體耐力不如二十多歲。

  • 家庭壓力:上有父母、下有孩子,失敗代價高,心理壓力大。

  • 創新敏感度:對新技術、新模式的敏感度可能略低,需要靠團隊補足。

  • 所以雖然成功率高,但風險也不小,不是每個四十歲後的人創業都能成功。

四十歲後創業的優勢確實明顯——經驗、人脈、資本、決策力兼具;但同時也背負更多現實限制與代價。

換句話說,四十歲後的創業,成功率或許更高,但代價也更重。這是一場輸不起的豪賭,更是一場關於「節奏」與「續航力」的考驗。


人在四十來歲時,時間、精力及能背負的責任都有限,選擇一條「可持續」的路,比短期爆發更重要。而這可以從幾個角度來判斷:

  • 這個行業的需求是短期熱潮,還是長期存在的剛性需求?

  • 個人能否持續提供價值 → 續航力不只是市場面,還要看自己能否長期貢獻。這件事是否能結合我已累積的經驗、人脈、專業?還是完全需要重新學?

  • 資源消耗模式 → 有些事需要持續燒錢或拼體力,一旦中斷就無法維持,這種續航力低。

  • 是否能逐步擴張,而非一次到位 → 有續航力的事業通常允許「小規模試錯,再逐漸擴大」。

換句話說,中年創業者最怕的不是風險,而是錯估自己的「續航力」。中年創業不是一場衝刺,而是一場配速賽。

我認為四十歲後創業,關鍵不在於勇氣,而在於對「時間與資源」的理解。


五、從主角案例看現實代價


我們用角色代入的方式,來探討文章中的主角當時是否做出理性的選擇:

1. 十年後這件事還有價值嗎?(市場長期性)

餐飲業一直都有需求存在,但市場飽和、競爭非常激烈,要生存下來不算簡單;但由於主角具有相關行業從無到有的經驗,前公司也存活超過十年,因此這個答案是正面的。


2. 五年後我還能持續做下去嗎?(個人續航力)

主角在擴大展店數時,擔任總經理一職,因此在建置系統、設立標準作業流程 (SOP) 以及建立經營團隊等,具有實戰經驗,因此這個答案也是正面的。


3. 這件事能不能在小規模下先活下去?(現實可行性)

如果要以品牌代理的方式來經營實體店面,那就很難從小規模開始,一開始就要投入相當程度的資金,因此這個答案是反面的。


從以上的代入角色後的自問自答來看,兩個答案都因為主角過往的經驗累積而偏正面,唯獨需要一開始就投入較高的資本嘗試,這對「個人」來說也是場賭注。

就主角的背景來說,我覺得要特別注意「資源消耗模式」;這個維度在四十來歲的人生階段特別重要,因為它不只是「錢會不會燒光」,更涉及「體力、時間、家庭成本」等細節。

我們可以幫主角拆成四個層面,逐一說明:

1. 金錢資源消耗;

  • 高消耗模式:必須持續砸廣告換流量(例如餐飲靠不斷促銷)。

  • 高固定成本(租金、人力、設備),營收一旦下滑就入不敷出。

  • 需要長期投入經濟,品牌識別度不高前,不容易集客。

一般來說,為了降低創業的風險,通常會選擇「低消耗模式」,前期可小規模試驗,不需要大量資本(顧問、軟體開發、教育服務),這些產業收入比較快能覆蓋成本,現金流相對健康。

更重要的是它的「變動成本」大於「固定成本」,市場冷時能快速縮小規模。

主角所選擇的餐飲業,明顯不符合「反脆弱的結構設計」,對「黑天鵝事件」的抵禦能力很差,一個不好就沒生意,天天賠錢。

偏偏疫情就是最大的「黑天鵝事件」,它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事先很難預測。


2. 時間資源消耗;

高消耗模式:全部依賴創辦人個人勞動,例如:接案、手工業、餐飲需要長時間親力親為。一旦停下,營收立即歸零。

餐飲業得先讓首店穩定下來後,再透過 SOP、授權或外包分擔工作量。它是可以做到「收入不完全與工時綁定」的低消耗模式,但一開始辦不到。

納瓦爾在他的書中曾提到「槓桿效應」,他認為人力槓桿是最糟的槓桿,管理人員勞心費力,需要卓越的領導技巧,底下的人還可能背叛你、傷害你,但偏偏餐飲業主要的槓桿就是「人力」。
 
我曾在〈創業要考慮哪些要素?〉說過:「餐飲市場天生是一個趨於分散的市場,誰都沒辦法壟斷這個市場,就算有科技和資本的加持,到最後還是需要人去處理餐點及包裝餐點。」對所有服務業來說,最重要的的生產要素都是人力。

劉潤在《底層邏輯》書中提到:「餐飲業想要做大,就得開連鎖店,但店數越多,人員越多,帶來的管理複雜度也是呈幾何級數增長,管理的複雜度會把企業往中間、平庸的方向推。」

講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表達主角所選擇的「餐飲業」,大方向上本就不利於「時間資源消耗」。


3. 體力與健康消耗

高消耗模式:長時間熬夜、高頻出差、重體力勞動。適合年輕人拼搏,但四十歲後容易拖垮健康。

剛創業時,確實很難馬上就進入體力或健康上的「低消耗模式」,但如果後續門店經營上軌道後,要試著問問自己:「若我身體突然出狀況,需要休養一個月,這個事業會立刻停擺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要思考一下自己的健康狀況能否熬到最後了。


4. 家庭與心理成本

高消耗模式:需要長時間與家人分開、常態性無法陪伴,心理壓力高;家庭開支嚴重依賴事業短期爆發。

這點是中年創業者普遍都會碰到的問題,創業初期的工作節奏是不可預測的,家人如果不能理解與支持,說不定還會鬧家庭革命。

另外,要考慮到收入上的波動會不會讓家庭生活不穩定,如果每天都要煩惱小孩的學費或房貸繳不出來,哪來的心思在公司上面。

試著問問自己:「若收入不穩定,家人能接受多久?家人是否支持這個事業型態?」

面向

高消耗模式

低消耗模式

主角現況

金錢

高租金、人力成本

小規模試驗、低固定成本

❌ 高

時間

創辦人親力親為

SOP/授權可替代

⚠️ 初期高

體力

長工時、高壓力

系統化分工

❌ 高

家庭

收入不穩、心理壓力

有家庭緩衝

❌ 高


從表格中可見,主角幾乎踩滿「高消耗陷阱」,這樣的結構在面對「黑天鵝事件」時幾乎毫無緩衝空間。

四十歲後的「創業選擇」,特別需要考慮「資源消耗模式」,用以判斷這個事業是「燒錢型/燒人型」還是「可續航型」。

選擇錯的賽道,比過於努力、少睡兩小時更致命。


六、寫給每個四十歲後想創業的人


雖然主角已經義無反顧的往下跳,但我還是想給中高齡創業者額外的提醒(把健康與家庭納入考慮):

  • 把衝刺期(高消耗)時間明確限定(例如十二個月),並在財務計劃裡預留家庭生活費至少 六至十二個月。

  • 把健康/家庭當作 KPI:如「每週至少三次運動」或「每週至少八小時不處理工作」。

  • 設計可替代的業務:不要讓公司初期完全綁定創辦人長時間體力輸出。


關於文章中的主角,他最終似乎沒能撐過疫情,但他的故事提醒了我們:四十歲後創業,或許不再是「賭一把」,而是「選一條能撐得久的路」。

勇氣固然重要,但比勇氣更難的,是在有限的時間裡,找到一條能長久走下去的路。

雖然這樣說有點「事後諸葛」,但有時候「選擇真的比努力重要」,過往的成功不見得可以重現,因為人、事、時、地、物都已經截然不同。

透過這個案例分析,也順勢帶出「四十歲後創業」該注意的事項,甚至可以透過這一系列的自問自答,來釐清自己的「創業選擇」是理性的、還是一時衝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創業心理三部曲》實用篇:四十歲後的「創業選擇」

一、當穩定變成一種困局 當職場穩定變成一種「困局」,許多人在四十歲後開始思考:要不要再賭一次? 在〈 他不管疫情也要當老闆 〉這篇故事中,讓我們看到一個中年人如何在壓力與夢想間掙扎。 但問題是 → 我們是否也有那樣的勇氣與條件,去突圍呢? 其實,答案早已藏在主角的一句話裡:「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