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6日 星期五

今日閱讀: 從白手起家到財務自由 [納瓦爾寶典] (二) 槓桿效應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比起追隨現在賺錢的行業,追隨你真正好奇的知識才是發展事業更好的起點。

你的熱愛會產出只有你或一小群人知道的知識,如果你從自己好奇的知識中發展出興趣,更可能培養出這樣的熱愛。

因為單純想做一件事而去做,這是對「藝術」的一種定義。

無論是創業、運動,或者是談戀愛、交朋友,作者認為人生的意義,就來自於把你想做的事情本身當作目的,專心做好,不問其他。

當你為了做一件事而去做時,往往會得到最好的成果。

你越能為了自己而做,你不僅會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去做,而且會堅持到底;你身邊的人也會看到你的工作品質提高了。

追求你真正好奇的事物,你也更有可能從過程中建立自己的獨特技能;這項技能是這個社會還無法培訓其他人做到的。

一旦有人能訓練其他人跟你做同一件事,他們就可以取代你;當你很容易被取代,人們就不必支付你太多錢;所以,你要擁有技能,最好是這個社會需要,而別人還無法提供的。

如果有人能訓練你學會一種技能,未來也能訓練電腦去做。

賺錢真正的挑戰是:社會需要、卻還不知道如何獲得的產品或服務,而你成為能規模化提供這種產品或服務的人。

每個時代都有想要、卻還不知道如何獲得的「產品」或「服務」,有很多剛好都跟「科技」有關。

你可以在 YouTube 建立品牌,提供免費內容,為自己打響名聲,當然這過程中也承擔了「風險」;但當機會到來,你就可以利用槓桿 (你能想到的最大槓桿) 發揮自己獨特的技能。

槓桿有三大類:

1. 人力,亦即替你工作的人。這是最古老的槓桿,但在現代社會卻不是特別了不起的槓桿類型。

作者認為人力槓桿是最糟的槓桿;管理人員勞心費力,需要卓越的領導技巧,底下的人還可能背判你、傷害你。


2. 資本,也就是金錢,這是一種好槓桿,每當你做出一個「決定」,你就可以用錢把這個決定的力量倍數放大。

資本是較複雜的槓桿,也更現代,是 20 世紀的人用來變成超級富豪的槓桿。

從最富有的人身上,你就能看到資本槓桿的效應;科技公司以外的大公司領導高層,其實做的都是「財務金融」的工作。

資本很容易規模化;假如你很擅長管理資本,那麼比起管理越來越多的人,管理越來越多的資本要容易多了。


3. 零邊際成本的產品或服務,這是全新的槓桿,包括書籍、媒體、電影和軟體;其中「軟體」或許是力量最強大的,你只需要一部電腦,不需得到任何人的許可。

忘了富人與窮人、白領與藍領的區別,現在是有槓桿與無槓桿的差別。

零邊際成本的產品,是最有趣也最重要的一種槓桿,最初從印刷機開始,隨著廣電媒體的出現加速發展,網路和軟體出現後真正大鳴大放;如今,你不需要其他人幫助或提供你資金,就能把你的努力倍數放大。

上個世代的財富是資本創造的,新富階級則是靠新興槓桿產生的。

新一代富人的財富,都是透過軟體或媒體創造的,這些人的致富槓桿都是以「程式軟體」為根基。

運用人力槓桿,需要有人願意追隨你;使用資本槓桿,得有人拿錢給你,讓你投資或打造商品。

新槓桿的運用,包含寫程式、寫書、發表文章、 YouTube 分享影片,這些全都不需要得到誰的允許,人人皆能使用。

對於懂得運用「槓桿」的工作者來說,「判斷力」遠比投入多少時間或多努力工作更加重要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一個優秀的軟體工程師只要寫對程式,並打造出對的應用程式,就可能為一家公司創造出可觀的價值;但十個比他努力十倍的工程師,卻可能因為選錯模型、產品,或寫錯程式、用了錯誤的爆紅行銷法,不僅做白工,還造成虧損。

投入不等於產出,成功與努力也沒有一定的關聯。

如果你想擁有支配時間的自由,你選擇的工作,就要有槓桿可以利用,這樣你才能拿回對時間的掌控權,以產出 (而非投入) 做為成果的依據。

當你做的事就是實際工作本身,不用為了開會而開會、不用努力讓人留下深刻印象、也不是為了讓人覺得你有在做事而做事,你會遠比之前更有生產力,也更有效率。

你可以想要工作 (精神飽滿) 時再工作,不會明明精神渙散還要硬撐;你拿回了你的時間。

一週工作四十小時是工業時代的遺跡;「知識型員工」的工作方式比較像運動員:有訓練、衝刺的時間,也有休息、重新評估的時間。

另一個「投入不等於產出」的例子是銷售,尤其是非常高端的銷售工作;如果你只是帶顧客去看待售房屋的一般仲介,這恐怕不是很好的工作,因為市場門檻很低。

如果你是個頂尖房仲,不僅知道怎麼銷售房屋,也非常懂得經營與行銷自己,你可能用別人十分之一的時間就能賣出豪宅,而別人花十倍努力,卻連一間普通公寓也賣不出去。

房仲這個行業也是投入和產出很不對等的。

你可以打造與銷售任何一種符合以上描述的產品:運用你的獨特知識、負起責任和善用槓桿。

試想一下,還有哪些工作也是投入和產出不對等的? 你絕對不會想要的是,擔任輔助型角色,例如客服;因為客服工作的投入和產出很不幸的是緊密相關,你投入多少時間很重要。

有了工具和槓桿,投入和產出不再相關;一個職業的創造性成分越高,投入和產出的關係就可能越薄弱。

如果你從事的職業,投入和產出是高度相關,在工作過程中,你很難創造財富,更別提致富了。

想要成為卓越高科技公司的一份子,就必須學會「銷售」「創造」

每個產業都有各自的創造者,在科技業是技術長、程式設計師、軟體工程師或硬體工程師;即使是洗衣店,也有這樣的角色,可能是打造洗衣服務、讓洗衣機準時運轉或確保所有衣服在正確時間送回到定點的人。

銷售也不只是產品賣給個別顧客,還包含行銷、溝通、找人、募資、激勵他人或是公關工作。

不要用時間去換金錢,要靠心智賺錢。

在房地產業中,最勞累的工作就是出賣勞力替人整修房子,或許你一小時能賺取不算低的時薪,但要聽從老闆的指示工作;你沒有「槓桿」可利用,雖然要承擔責任,但你是對老闆負責,而不是顧客。

在這種情況下,你沒有獨特知識,你的勞力工作,其他人也能做;老闆只會付你最低工資,再外加一點錢犒賞你投入的技術和時間。

更高一層次的選擇可能是包下整棟房子裝修工作的「承包商」;他們或許可以拿到一大筆錢,卻只付工人時薪,剩下的錢都進了他們的口袋。

這樣看來,承包商顯然是更好的選擇,但我們如何衡量? 要知道承包商得對整修結果承擔某些責任,假如工程出了差錯,他們就得傷腦筋了。

承包商有「人力槓桿」替他們工作,擁有的獨特知識也比較多,例如如何組成工班,讓大家準時上工,還有處理法規等。

比「承包商」更上一層次的可能是「房地產開發商」;開發商買下土地,雇用承包商,再把這塊地變得更有價值,他們或許得借錢買下土地上的房子或去找人投資。

開發商買下舊房子,將它拆除重建再賣出。不像承包商只賺 5 萬美元,或工人一小時才賺 15 美元,開發商賣掉房子可能就有 50 萬甚至 100 萬美元的獲利,比他們當初買下土地和重建房子的成本還高。

但請注意開發商的條件:承擔很大的責任,開發商要承擔更多風險、更多責任,擁有更多槓桿 (資本槓桿與人力槓桿),也必須具備更多獨特知識。

開發商要懂得募資、懂得城市法規、房地產市場的趨勢,還有評估是否應該冒險;這些工作難度更高。

比「開發商」再高一層的或許是「不動產信託基金的管理人」;他們有龐大的「資本槓桿」,跟許多開發商往來,同時買進大量房地產。

再更上一層,或許是某個說「我想把最大的槓桿和最大量的獨特知識帶進這個市場」的人。

這個人會說:「我了解房地產市場,從最基礎的營建,到把房子蓋好和銷售,再到房地產市場如何運轉和蓬勃發展都懂。我也懂科技業,知道怎麼找開發人員、寫程式,打造好產品,我也知道怎麼向創投業者募資,怎麼還錢,還有這一切怎麼運作。」

以上所述,顯然不是一個人能達成的,你可能要找一個團隊,每個人各有不同的技能,所有人一起組成一個具備「科技」和「房地產」獨特知識的團隊。

這個團隊要承擔很大的責任,因為公司的名稱會跟這整件事綑綁在一起,風險很高,但未來的報酬也很高,很多人會全力投入,並承擔巨大風險。

有人許多軟體開發人員的幫助,就有了「軟體槓桿」;有投資人投入資金,加上創辦人自己的資金,就有了「資本槓桿」;你找到最優質人力,也就是高品質的工程師、設計師,還有替公司宣傳的行銷人員,就有了「人力槓桿」

最後,你或許會成立一家類似 TruliaRedfinZillow 等房地產網站的公司,潛在利益可能上億或好幾十億美元。

從工人 → 承包商 → 開發商 → 不動產信託基金管理人 → 房地產科技公司創辦人,每往上一層,使用的槓桿、承擔的責任和所需的獨特知識就會隨之增加。

當你把「資本槓桿」加進「人力槓桿」,再加入「軟體槓桿」,藉此打造出越來越龐大的事業,離擁有全部的優勢就越來越近,而不再只是領固定薪水。

隨著你努力往上爬,得到更大的槓桿,承擔更多責任,也擁有了更多獨特知識,歷經時日,讓複利發揮神奇力量,就能創造財富。

在這個往上爬的過程中,要避免的是身敗名裂的風險;別做違法的事,不管為了什麼,吃上牢飯都不值得,同時也跟可能危害身體健康的事保持距離。

不要碰可能害你傾家蕩產的事,也別將所有身家孤注一擲:找到有龐大優勢的事業,然後理性樂觀的下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財富哪裡來 (九) 執行力的重要性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只要在「認知」的基礎上具備極強的「執行力」,賺錢就不是一件難事。 很多人無法克服「拖延症」是因為看不到機會,沒有意識到懶惰給自己帶來的「機會成本」有多高。 錯過機會比直接虧錢更讓人心痛。 看不到機會的根本原因在於「認知」不足,意識不到自己面對的是機會,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