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1日 星期二

今日閱讀: 贏在邏輯思考力 (全)

郝哥這本書跟他的其他著作類似,也是名句連發,跟背口訣一樣。

整本書看下來,只能說概念整理的很不錯,從頭到尾的論述一致性算高,算是值得一看的書,難怪是圖書館的熱門館藏。

跟先前看過郝哥寫的《專案管理》與《商業獲利思維課》相比,這本書的主題相對抽象。

對我來說,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看書的當下,都覺得好有道理、收穫良多。

但把書合起來後,如果問我有什麼啟發,一時半刻還真的答不上來。

本來以為這是我自己的問題,但當我拿起韓第的書來看,看完每個章節,大致上都能說出哪個部份對我的啟發。

最明顯的差別,更在於我會主動跟老婆分享韓第書中的內容,但卻很難跟老婆分享郝哥書中的重點。

回想這些作者寫書風格的差別,主要原因應該在於郝哥會在很短的篇幅中放進很多整理好的內容,雖然說結構完整、條列整齊,而且通常都會引用一個他自己的小故事來說明,但我在吸收上就略顯困難。


今天這本也給我類似的感覺,我第一次看完後,腦中只記得兩點:

1. 批判思維。

2. 歸納法與演繹法的差別。


之所以特別記得這兩點,是因為我以前常看到這幾個名詞,但從來沒有細想過它們背後代表的意義為何,總以為自己已經懂了,但事實上卻不懂。

像是「批判性思維」一詞,我常在許多教授的書中看到,他們一直鼓勵學生要有批判性思維,但說到底我也是到今天才真正明白這詞是代表什麼意思。

接著,是「歸納法」跟「演繹法」的差別,我原先一直以為它們是研究方法的分類,現在才明白原來是指思維方式的差別。

舉例來說,我在〈該怎麼利用科學方法來決定投資策略?〉一文中所使用的就是「歸納法」,這也是我相對比較熟悉的思考方式。

要我用「演繹法」或「第一性原理」來思考相對困難。

我並不具備那種「抽象思維」 → 透過現象看本質。

如果沒經過一定程度的訓練,真能應用「演繹法」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上嗎? 這點也令我感到困惑。


本書重點摘要如下:

思維就是心態,心態主導行為,行為建立行慣,習慣掌握成敗。

不只針對結論判斷,而要理解角度觀點。

過於執著於結論,很容易有狹隘的觀點與思維。

多理解結論背後的角度和觀點,就有機會大幅擴張我們的邏輯和思考,也能夠擁有更多的可能性和選擇權。

不斷擴張「認知邊界」,才能知道更多的「不知道」。

不做,會想一輩子;做了,會講一輩子。

想成長,必須不斷打破自我成見與慣例。

所謂的「因果關係」並不是執著在對錯的邏輯;其真正的關鍵在於,透過因果關係得到「反饋」之後,如果跟我們的認知邏輯有所不同,我們就有了「修正」的機會。

不只關注「結論」而已,更要關注「過程」。


批判思維 → 每當了解「因果關係」的狀態後,可以再試著使用「發散性思考」,分析:

1. 同樣的結論,有沒有可能存在其他可能的原因。

2. 同樣的原因,有沒有可能推導出不同的結論。


追根究底 → 多問「為什麼」可以理解因果關係背後的觀點和角度到底是什麼。

每次看到一個結果的時候,就連續深究地問五次 Why,從而更深入地知道背後可能的原因為何。

只要我們能追根究底,了解除了結論外,真正背後有哪些影響的觀點和角度,才是我們更重要的學習機會。


人們透過「知道」的事情來不斷地連結「不知道」的事,然後透過學習再把「不知道」的事情變成「知道」的事情,如此來持續擴張人們的「認知邊界」。

所有學習,最佳方式就是從「興趣」開始。

投其所好的學習屬於「內在驅動力」,不需要別人激勵、不需要外在施壓,你自己就會自動自發地開心學習。

把結論放在最前面的其中一個優點、也是最重要的關鍵在於,人類的注意力屬於稀缺的資源。

注意力是稀缺資源,說重點是掌握稀缺。

行動的過程就是推論;行動的成果就是結論。


歸納法 → 從個人經驗法則推導出結論。

演繹法 → 探究事物本質來推導出結論。


所謂的歸納法,就是透過「觀察」個別性的前提,然後「推論」出一般性的結論。

這個前提和結論之間的關係,並不一定會成立,只要個別性的前提被打破,結論也就會有所變化,通常我們稱為「例外」。

資訊多,歸納容易全面;資訊少,歸納容易片面。

演繹法是以一般性為前提來推論個別性的結論。

因為這種「以一般性為前提」,是透過打破沙鍋問到底的「透過現象看本質」,所以從前提到結論有其必然的關聯性。

觀察現象,洞察本質;洞察本質,明察結論。


歸納法:透過觀察現象得到結論,個別性前提 → 一般性結論,常有例外。

演繹法:透過洞察本質得到結論,一般性前提 → 個別性結論,比較嚴謹。


演繹法有一個非常有名的觀念稱為「第一性原理」,這是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哲學觀點,那就是「每個系統中都存在一個最基本的命題,不能被違背或刪除。」

什麼是智慧? 智慧就是從觀察到洞察的過程。

理解賺錢很重要,但是能夠持續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讓更多人看見,抓住別人的「時間」和「注意力」,然後金錢這個財富才會隨之而來,這個就是追求本質的洞察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的創業筆記 (二十八) 「知名品牌」搭配「強勢通路」就等於成功嗎?

距離上一次寫〈 品牌代理是不是正確解方? 〉又過了一個月,老婆在這期間又把設立流程繼續往前推進,目前看來跟投審會有關的申請,全部都定審了,合資公司也即將開出 B2B 的第一張發票。 當然,我最關心的還是她們品牌代理的成果,一直很好奇「知名品牌」再搭配上「強勢通路」會有什麼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