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 星期三

我的創業筆記 (十八) 創業前要先把主題想好嗎?

週末上課時,聽到講者問我們這個問題,如果是擺在創業前的我,肯定會覺得這是什麼鳥問題,連自己要幹嘛都不曉得,是要創什麼業?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這位講者就是活生生的案例,他就是先創業、招募人手後,再一起發想創業主題的。

當然,這個招數一般人是不能模仿的,因為講者是連續創業家,他的前兩次創業都有成功出場,不管是被併購或是  IPO,總之都有讓跟隨他的投資人賺到錢。

做任何事都要考量到人性,要知道詐騙集團最常用的招數就是先讓人賺點小錢,然後再騙走你的本金,這就是操縱人性中貪婪的元素。

同理,當你成功帶領投資人賺了兩波錢後,再次募資的問題就不大了,大家是相信你這個人可以幫他們賺錢,創業題目對新創公司來說本來就不是這麼重要,人對了、事情就對了。

當然,講者也澄清他們的「核心能力」不變,就是透過網路來傳遞價值,就我的認知就是做垂直電商的平台。

因為他先前兩次都是做特定領域的電商平台,所以完全不用質疑他在平台產業創業的核心能力,但要做哪個題目來填補市場上的空白處,就是他創業後才開始著手進行的事。

但他創業前也不是什麼都沒想清楚,要找人投資,尤其是專業投資機構,不可能上下嘴唇一張一合,人家就把錢自動送上門來。


講者分享他在創業前就想清楚的事有:

1. 財務紀律;

2. 募資規劃;

3. 團隊組成。


果然是有經驗的老手,公司重要的內部流程要先想清楚,畢竟這些都是確定性高的事情,相比於創業主題的不確定性,能先做的事情就得事前規劃好。

以「決策思維」來說,能先想清楚、確定性高的事,要用「因果邏輯」的模式做決策;至於創業主題這種不確定性的就要轉換到「效果邏輯」做決策。

先前我曾介紹過「因果邏輯」及「效果邏輯」的差別,在「效果邏輯 (Effectuation) 與因果邏輯 (Causation) 之簡介」中有更詳細的說明。

講白話點,就是確定性高的事物就採用「因果邏輯」進行決策、不確定性高的就採用「效果邏輯」。

講者就是很明顯的案例,他在確定性高的事情上採用「因果邏輯」,想清楚再做,例如財務規劃、團隊組成等。

而牽涉到不確定性高的創業主題時,就轉換到「效果邏輯」,先做了再說,用「科學方法」來驗證所選擇的創業題目能否被市場接受。

講者擅長於透過「觀察」及「模仿」來設定創業假設,然後再一步一步去驗證。

當我聽到他講的這一段過程時,腦中浮現的是前些日子剛寫好的文章「該怎麼利用科學方法來決定投資策略?」。

看來「創業」跟「投資」都可以用同一套方法來思考,我這算抓出它們之間的共性了嗎?

講者的觀察方式也值得借鑒,因為台灣跟美國之間有所謂的資訊落差,在美國市場被驗證可行的商業模式或是垂直電商平台,台灣可能還沒有相對應的公司誕生。

因此,創業假設就是發揮強大的剪下貼上能力,看美國哪間公司發展的還不錯、其商業模式有可能移植到台灣市場來,就開始抄吧!

抄的過程就是對應到「設計實驗」,然後在市場上推廣就是「驗證假設」,這聽起來還不賴對吧!

講者說他們的第一個假設是驗證失敗的,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趕緊設定下一個題目,然後執行同樣的流程。

目前看起來算是勉強站穩腳步,市場的接受度算高,但同時也遭遇到不小的挑戰。


一般人可能很難模仿講者這種創業的方式,每次的設計實驗與驗證假設,燒得都是錢阿! 

這比拼的都是「背後資源」的多寡,用錢開路來測試每個不確定性的題目,在台灣除了「連續創業家」能這樣做之外,其他人應該很難辦到。

講者這麼重視「財務規劃」也有其道理,他們必須在把錢燒完前,成功驗證假設,找到適合投入的主題。

說到這,我又想起來之前寫過的一篇文章「一定要有錢才能創業嗎?」,有錢才有試誤的空間,勇於嘗試才能找到新路。

並不是所有的創業模式都跟講者一樣,因為他們是做「平台產業」的創業,上下游的關係不明確,要透過測試才能知道市場需求是否存在。

不確定性高的事物就要採用「效果邏輯」,先做了再說,等待可能也只是浪費時間、原地踏步。

如果是「供應鏈產業」的創業,上下游關係明確,適合採用「因果邏輯」,想清楚再做,這就比較適合在創業前就把題目給想清楚。

但不管是「平台產業創業」還是「供應鏈產業創業」,我覺得講者提到財務規劃跟團隊組成都同樣重要。

原因是,「平台產業」需要燒錢驗證題目,而「供應鏈產業」需要燒錢驗證產品。

雖然「供應鏈產業」的上下游相對明確,但要打入供應鏈所需的人脈、以及產品研發所需的資源,這都需要投入相對應的時間與金錢。

各有各的難處,卻同樣需要「財務規劃」跟「團隊組成」的基本內功。

有句老話說:「錢到位了、人對了,事情就對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孫主任的經濟筆記(九) 決定貨幣升貶的三個因素

如果我們只把眼光放在國內的經濟發展,那有很大的機率只會在意「利率」的變化,因為這跟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從定期存款的利息收入到房貸利率等,都會直接影響每個家庭的收入與支出狀態,就連我媽這種已經退休多年的人,都還會不定時地關注銀行利率,因為這攸關她自身的權益。 講到「匯率」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