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 星期三

我的投資筆記 (二十九) 回測歷史數據能否做為投資決策時的參考?

最近我發現了一個美股投資的網站「FINGUIDER」,這裡面提供滿多我選股時所需的資訊,先前我都得自己慢慢查詢,現在可以偷懶了。

值得贊許的是,這個網站是幾位中山財管所的學生所創立的,只能說真不簡單、後生可畏阿!

除了個股的財報跟新聞外,我其實還滿喜歡它們所提供的「投資報酬率試算器」來回測歷史數據。

其實早就有其他網站提供類似功能,但我實際使用起來,比較偏好現在這個網站。

先不提使用上的體驗,就回測數據本身來說,到底對我們的投資決策有何幫助呢?

由於我的美股投資模式已經趨於穩定,當前的操作模式主要是以每三個月的個股股利,定期定額投資 USD 3,000SPLG (追蹤 S&P 500 指數的 ETF)。

我很好奇,從歷史數據來看,目前的操作模式能在五年內累積多少資產。

因此,我設定初始本金為 USD 30,000,每月定期定額 USD 1,000 投資 SPLG,並把時間調整到過去五年的區間來進行回測。

其回測設定如下所示:



經過簡單的回測試算後,這五年期間能累積的總淨值竟然高達 USD 154,776,年化報酬率也達到驚人的 20.28%,這完全超乎我本來的預期。



但我想,這會不會是因為疫情後股市爆漲的關係,才讓績效表現如此亮眼,如果把時間拉長到十年,是否也有如此驚人的報酬率呢?

話不多說,就直接跑回測數據,把時間尺度拉長到十年,果然就比較接近正常水準,但超過 12% 的年化報酬率,也是讓人口水直流阿!


既然 S&P 500 指數的表現如此亮眼,如果我們把投資標的改成追蹤那斯達克指數的 ETF 會有怎樣的表現呢?

這邊就直接用 QQQ 進行回測,投資條件跟前面一模一樣,也是把時間尺度拉到十年,其年化報酬率高達 16.86%,讓人無比驚嘆!


在回測的十年期間,總投資額不過就 USD 150,000,但累積的總資產卻高達 USD 432,934,連這種無腦的定期定額投資都可以讓本金翻三倍,那我們還有什麼好猶豫的呢?

要知道,過去十年的股市波動也不小,牛市熊市相互穿插,即便如此都還能繳出如此亮麗的成績單,科技股的成長力道真是可怕。

這幾年正是 AI 當道,當科技再次成為推升人均生產率的主要動能時,未來五年或十年會不會又是科技股的天下呢?

經過回測的數據分析後,讓我有些動搖了,未來的定期定額要不要部份轉去投資 QQQ 呢? 

如果要轉,那分配多少比例過去比較適當? 又或是我能否另外生錢出來定期定額投資 QQQ,不要佔用到投資 SPLG 的資金呢?

這一切都需要更進一步地分析,並根據所擬定的策略,重新做資產配置。

透過歷史數據的回測,我們能把潛在的投資策略一一驗證,從中找到可能的方向與配置,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輔助工具。

雖然說未來的變化不可能跟先前一模一樣,但拉長時間來看,或許也會有驚人的相似,畢竟投資者的貪婪與恐懼等情緒是恆久不變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第一次去現場聽演唱會

上週末,終於如願以償地去到小巨蛋聽「張學友  60+ 巡迴演唱會」,這是老婆跟我期待以久的活動,也是我們人生第一次參加演唱會。 說來有趣,舞台劇、音樂會以及一些藝術表演,我們反倒不陌生,唯獨演唱會沒去過,之前了不起就參加簽唱會或 Live House 的小型演出。 不是我們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