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7日 星期六

論生技產業與半導體產業的差異性

繼上次在「台灣生技產業的未來是 CDMO 嗎?」一文中初步討論 CDMO (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 的來龍去脈後,今天再藉由一篇文章引領我們分析在台灣發展 CDMO 的優勢與劣勢。

在「生技公司 TBMC 將複製半導體傳奇?它會成為台灣下一個護國神山?」中點明了台灣政府成立 TBMC (台灣生物醫藥製造公司) 的主要原因,就是想要複製半導體產業的成功經驗,尤其是要複製到生技製藥業。


但這兩個產業真的可以類比嗎?

文中也回答了上述的疑問,說明了生技與半導體兩個產業的差異性:

1. 在製程步驟上;

生技業簡單很多,只需 30 個步驟,但半導體有 1,500 個,這是量級不同的產業。


2. 在資本密集程度上;

生技業的製造工廠投資額大約是新台幣十億到三十億元,但半導體建廠與設備投資如今都是天價,一座十二吋廠造價上百億美元。


3. 在開發時間上;

生技業開發時間長,要從動物實驗再到臨床一、二、三期,有時長達七、八年甚至十年,時間拉長會改變很多事,競爭難度會增加,這與半導體一、二年就迭代的速度很不同。

半導體迭代速度快,技術提升導致成本快速降低,摩爾定律讓晶片每一年半或兩年成本就只變一半,晶片功能愈來愈強大,但卻愈賣愈便宜。

但醫藥是救人事業,只要能救命,藥價可以賣很貴,兩者還是有明顯差異。


4. 在製造及材料成本上;

生技製藥業的成本佔最終售價的比重很低。

例如,一顆威而剛的製造成本只有售價的 0.7%,因為大部分錢都花在「研發」與「行銷」上,因此即使製造成本降低一半,也只有省下 0.35%,這與半導體很不同。

基於以上的差異性,當作者問及同業高層的看法,還是有人認為生技與半導體很不同,「成本」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速度」及「法規」才是。


其實在「浪潮之巔 (一) 資訊產業的贏家通吃現象」一文中也有說到:「生物製藥公司和資訊科技公司一樣有著低製造成本的特點。」

只不過,台灣在發展「資訊科技產業」的模式,一直都是偏向硬體設計與製造生產。

因此,到底台灣企業能不能在重視「研發」和「行銷」的生技產業上找到一席之地? 

CDMO 是不是一條可以突圍的路線? 這都有待時間來驗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的創業筆記 (二十八) 「知名品牌」搭配「強勢通路」就等於成功嗎?

距離上一次寫〈 品牌代理是不是正確解方? 〉又過了一個月,老婆在這期間又把設立流程繼續往前推進,目前看來跟投審會有關的申請,全部都定審了,合資公司也即將開出 B2B 的第一張發票。 當然,我最關心的還是她們品牌代理的成果,一直很好奇「知名品牌」再搭配上「強勢通路」會有什麼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