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5日 星期一

台灣生技產業的未來是 CDMO 嗎?

最近看到一篇新聞「台灣生物醫藥製造公司 (TBMC) 攜手美國韌力公司,生技版台積電 CDMO 拓嶄新國際格局」,才突然發現政府在這領域又有大動作了。

先不提這間 TBMC 能否跟台積電 (TSMC) 一樣,在生物醫藥產業站穩腳步,然後逐步發展成世界級的公司;我感到驚訝的是現任 TBMC 的董事長怎麼會是瞿志豪? 當年唸 MBA 時,我們某堂課的業師就是他,但完全不清楚他跟政府有這麼深的淵源。

稍微搜尋了一下,在「切入CDMO目前最佳機會」這篇新聞中,瞿志豪說:「目前大分子藥物有 50% 以上都委託 CDMO 來做,且愈來愈明顯,目前是歐美生技業的景氣寒冬,反而對 CDMO 爭取商機有利,因為生技業募資困難,要做生產製造就沒有選擇,只好委託 CDMO,現在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他分析道:「大分子藥物在資金與技術門檻更高,委託專業製造是國際趨勢。台灣是大分子藥物的後進者,更要切入利基市場,目前看來早期製程開發是國際現有 CDMO 的缺口,而台灣由於有強大的智慧製造的優勢,因此有切入的利基。」

這裡有談到兩個專有名詞:「大分子藥物」及「CDMO」;由於我在這方面的知識儲備近乎於零,為了看懂新聞的內容,因此我花了點時間,想辦法讓自己了解這個產業的現狀。

首先,我們先來討論什麼是「大分子藥物」,所謂的大分子是相對而言,這表示就有「小分子藥物」的存在,那它們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底下這篇文章「為什麼生物藥是全球市場主流?了解生物藥和傳統化學藥的差異」用極短的篇幅讓我快速理解了它們的差異。

原來我自己一直以來對所謂「西藥」的認知,還停留在傳統化學藥的研發與生產;難怪我一直在想專利過期後,「學名藥」不就可以大量生產嗎? 這個領域進入門檻應該不高吧,不然學名藥怎麼有辦法在印度大量生產呢?

果然,這一切都是「刻板印象」,答案就出在我的認知有所誤差;當前的「生物藥」已經逐漸成為全球藥品市場的主流產品,結果我連什麼是生物藥 (生物製劑) 都不知道。

文章中詳細說明了「生物製劑」和「傳統化學藥」的差異,並從三個面向進行分析:

1. 研發與生產,生物製劑是透過生物技術來研發與製造的藥品,如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蛋白質工程等方法;傳統製化學藥是使用多種化學成分不斷混合及調配的藥品。

生產化學藥只需單一的化學技術,因此化學藥容易仿造和量產;但生產生物製劑則必須透過好幾個跨領域的生物技術,研發時間長,也比較難仿造。

2. 結構差異,與傳統化學藥相比,生物製劑的分子大小大了一百至上千倍,所以生物製劑又被稱為「大分子藥」,譬如一般抗體藥重量計算單位高達 15 萬道爾頓 (Dalton),而像阿斯匹靈的化學藥重量只有 180 道爾頓,因此化學藥也被稱為「小分子藥」

生物製劑跟化學藥的區別不僅僅是分子大小的差別,更重要的是,生物製劑的分子結構要遠比化學藥複雜,製程的難度及專業度絕非化學藥可比擬。

3. 藥物療效與副作用,每個人對同樣的藥物都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或副作用,其原因就在於每個人有不同的遺傳因子,也就是不同的基因。

傳統的化療,雖然能夠迅速毒殺急速生產的癌細胞,但也有許多令人困擾的副作用,例如抑制血液細胞的生成、免疫力的抑制、噁心嘔吐及脫髮等。

生物製劑直接從致病機轉下手,直接生產出最符合人體需求的藥物,能像導航飛彈一樣針對「特定族群」治療,直接命中腫瘤要害,進而抑制腫瘤存活、增殖、局部侵犯及遠端的轉移,並且避開影響正常細胞,如此就不會增加毒性或化學治療引起的副作用。

雖然說生物製劑跟化學藥有種種的不同,但有件事它們是一樣的,那就是有專利權的保護期限,只要專利到期,其它廠商就可以生產成份相同的「生物相似藥」以及「學名藥」。

由於生物相似藥是以基因工程於活體細胞株中生產製造,因此涵蓋了分子量、複雜度和製程方面的差異,開發程序遠比學名藥更為複雜,其細節可以參考「生物相似藥 生產與製造的二三事」。

簡單來說,生物製劑原開發廠的製造過程條件通常是不公開的「商業機密」,因此其他藥廠研發生產的藥品不會與原開發廠完全相同,但可以「相似」,因此命名為「生物相似藥」,更詳細的定義可以參考維基百科

透過以上的說明,我大致上已經釐清大分子藥 (生物製劑) 與小分子藥 (化學藥) 的差異性;接下來就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什麼是 「CDMO」。

CDMO是「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的英文縮寫,簡單說是各種醫藥品的外包生產服務,涵蓋藥物到疫苗在內。

雖然不能完全直接類比,但以我們相對熟悉的半導體產業來舉例,藥物開發商就像是「聯發科」及「高通」等專攻研發,透過外包來降低成本、加快產品上市腳步;CDMO 就像是台積電所提供的服務,負責製造與量產。

關於 CDMO 的介紹,數位時代的這篇文章「CDMO 是什麼?生技界的台積電模式」說明的非常清楚;但我覺得 CDMO 這套「商業模式」並非台灣先提出來、而是已經行之有年,跟當時台積電成立的狀況還是有所差異。

不是要潑冷水,但在 CDMO 的領域,台灣也是後進者,得更仔細思考並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 (mRNA 疫苗生產、生物相似藥與細胞治療);其優缺點如下:

1. 疫苗生產技術相比之下難度最低,可是原廠不習慣分散下單,需要一次接大量,不利於小公司接單。

2. 生物相似藥需求明確,但競爭者眾多。

3. 細胞治療量產難度最高,卻也代表目前沒有明顯的領先業者。


經過了一系列文章的科普後,我覺得自己已經初步了解「大分子藥」和「CDMO」的來龍去脈,這時腦中又冒出了一些疑問,那就是:

1. 台灣到底有沒有一家有能力開發新藥 (生物製劑),然後又能自己掌握銷售通路的公司 (一條龍)?

2. 生技製藥產業到底還有哪些商業模式呢?

3. 現在快吹上天的 AI 人工智慧,能否在這個產業有所貢獻?

4. 既然 CDMO 又是跟製程與量產有關,那麼台灣的設備商有哪些商機存在呢?

短時間內,我應該很難回答自己這些問題,或許在未來的日子裡,會再寫系列文來探討這些疑問。

這邊先簡單以兩篇文章回答自己的疑問:


這篇文章回答了第一個疑問:「藥華藥從頭做到尾,就比較屬於典型美國中型生技公司的商業模式,也是臺灣第一家走自行商業化模式的新藥公司,風險高、資源投入大,但成功的報酬也更大。」

同時也部分回答了第二個疑問:「新藥公司可在臨床一期或二期完成後,就授權給海外,合一生技的 FB-825 就是很好的例子;以投資人的觀點來看,通常希望在臨床二期做或臨床三期時就授權出去。」


這篇文章簡單回答了我的第三個疑問:「新藥研發的挑戰為漫長的研發週期、龐大的研發成本以及難以預估的失敗率,且須整合生物醫學、藥理學、生物化學、藥物化學、分子動力學、統計物理和結構生物等藥物設計的跨領域學科知識;生成式 AI 技術服務為製藥公司在藥物設計提供了加速、自動化並降低藥物開發過程的風險,節省時間和金錢,提升藥物開發效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勝算 (二十) 如何透過「資訊不對稱」賺錢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處理資訊方式的不同,決定了賺錢方式的不同。 商人 (或者說中間商),經常被很多人誤解為「投機者」,覺得他們不生產商品,不創造價值,只是從生產者手上買來,賣給消費者。 其實,商人就是我們血液裡的紅血球,把商品運送到商業世界毛細血管的最深度,連接了「買」和「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