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4日 星期日

今日閱讀: 浪潮之巔 (一) 資訊產業的「贏家通吃」現象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IT 領域中,龍頭公司可以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上佔有主導地位,例如微軟、高通、IntelCiscoGoogle 等公司;這種特有現象,在傳統工業中很難看到。

在石油領域,儘管艾克森美孚 (Exxon Mobil) 每年有高達 4000 億美元的營業額和同樣高的市值,但它在世界石油市場連 10% 的比例也佔不到。

在汽車工業中,無論是昔日的霸主通用汽車,還是新科狀元豐田汽車,近 30 年來也從來沒有佔有過世界市場的 20%

在金融、日用品、零售業等諸多領域也是如此;因此在這些領域並不存在一個「主導公司」,各個競爭對手之間各有千秋。

為什麼在「資訊產業」的公司比「傳統產業」的公司容易形成主導的優勢呢?

這裡面有兩個關鍵的原因:

1. 研發成本跟製造銷售成本在「資訊產業」和「傳統產業」中所佔的比例相差太大。

「傳統產業」研發成本低,但各種製造成本和銷售成本是非常高的;研發成本可以透過「規模經濟」來抵消,而製造成本則不能。

傳統產業要擴大一千倍的生意,通常意味著同時增加幾百倍的成本。

以石油工業為例,最主要的成本是獲得油田的成本;在汽車工業中,製造成本 (還不包括研製、行銷和銷售) 超過汽車售價的一大半,即使銷售額增加了一倍,也提高不了多少報酬率。

整體來說,一間汽車公司要擴大一倍的營業額,基本上意味著公司規模要擴大一倍、建大一倍的工場、雇多一倍的人。

這時公司就不可能有它規模小的時候效率高,報酬率甚至可能下降;因此到一定規模時,它的擴張也會慢下來。

「科技領域」則大不相同,製造的成本只佔營業額的很小一部分,而研發成本佔大多數。

對微軟和甲骨文來講,複製一份軟體的成本和一百萬份沒有什麼區別;因此這兩家軟體公司的毛利率一直高達 70% ~ 80% 以上。

即使是以硬體銷售為主的 Cisco Intel,長期以來毛利率也分別超過 50%60%

在「傳統產業」的通用汽車,長期以來的毛利率不到 10%,就連世界上效益最好的豐田公司,也不過在 15% 左右。

雖然科技公司的研發成本攤到每個產品上並不低,但如果能擴大一倍的市場,就能將這部分主要的研發成本降一半,這時候一間科技公司並不需要更多的員工,效率依然保持不變,整體報酬率就上去了。

雖然「生物製藥」公司和「資訊科技」公司一樣有著「低製造成本」的特點,但是世界上沒有一種萬靈藥能治所有的病,甚至對於同一種病也不存在一種藥就能醫治所有的人。

因此,就有很多大型的生物製藥公司並存;它們每家公司專門研製針對不同疾病的藥物,龍頭公司主導的現象在生物製藥領域並不存在。


2. 資訊產品的生態鏈各環節之間的耦合性非常強。

一台個人電腦的使用者,一旦使用的是 Windows 的電腦,並在上面安裝了各種軟體;即使一個競爭對手推出了十倍好用的電腦,他也很難轉而採用新的電腦。

一間大公司或政府部門,一旦選擇了微軟的作業系統,它們就很難放棄;一旦一個作業系統開始在市場上領先它的競爭對手,在整個生態鏈中它的下游就越來越多,在其作業系統上可用的軟體就越來越多,使得其他孤軍奮戰的競爭者很難贏。

以作業系統為例,主導的科技公司很快就可以佔領了全球市場。

但在傳統產業的生態鏈中,這種「耦合關係」非常弱;一間汽車公司這一次選擇了米其林的輪胎,下次完全可以選擇其它家的輪胎。

而對於客戶也是一樣,某運輸公司這次買了一批福特的汽車,下次如果通用的好,它可以馬上換成通用的。

不同用戶對傳統商品 (比如汽車) 的品味不同,對性能的要求也不同,使得它很難做到「贏家通吃」。

即使是日用品,有人喜歡嬌生的,有人喜歡 P&G 的,因為它們不太能直接對比。

對於科技產品,雖然不同公司的同類產品可能有所不同,但這些區別不足以左右主流用戶的選擇,這讓科技公司很容易做到強者越來越強,直到「贏家通吃」。

資訊科技公司通常可以用很短的時間,就達到了傳統產業公司半個世紀才能達到的「市場規模」。

Intel 和微軟從上市起,用了十年的時間就確立了它們在個人電腦領域的霸權,並達到百億美元產值;Cisco 上市後只用了五年左右的時間,就主導了網路硬體的市場,並達到百億美元產值。

Google 更是在上市的第二年就超過 Yahoo,一躍成為網際網路的老大,第三個年頭就進入了百億俱樂部。

理論上來說,取得市場主導地位的公司可以透過惡性競爭和收購,來百分之百佔領市場,但是當它佔到 60% ~ 80% 的市場時,它的擴張基本上就到頭了。

這固然有作為第二名 (和第三名) 的公司在某個利基市場做得比主導公司好的原因,例如蘋果的圖形介面和動畫製作軟體遠比微軟的同類產品好,但更主要的是各大科技公司自覺遵守的「風險控制原則」和美國聯邦政府對「商業壟斷行為」的嚴格限制。

作為一種技術產品下游的公司,例如 HP Dell Intel 的下游,為了保證自己的長期貨源不會被一家公司所壟斷,通常會採用按一定比例同時採購兩個上游的產品,即使一個上游給出的條件比另一個好。

當一家主導公司非常強勢,上述方式也無法阻止其壟斷的形成時,競爭對手只好求助於美國的司法部和歐盟的反托拉斯委員會,出面解決問題。

聰明的主導者會主動讓出一些市場給第二名、第三名,以免惹上反壟斷的麻煩。

通常 70% 是一個魔法數字;一個主導者願意強調自己是產業的領導者,這樣可以給投資者和用戶信心,但永遠會否認自己有壟斷地位,避免給自己找麻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慣習 Habitus (二) 知識資本

「知識資本」在我們受教育的過程中,有意、無意間都會有所感知,但其背後的道理不會像作者敘述的這麼透徹;看完這個章節後,也算是回答了我在升學過程中的許多疑惑。 至於學位頭銜到底重不重要,我覺得這要看自身所處的環境重不重視,就如作者所說:「在中小企業中,通常也較為看重一個人的才能勝過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