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8日 星期五
『扭轉貧富不均 』初探貧富不均
2022年1月23日 星期日
2021年台灣房地產暴走,不可思議的漲幅!
過去一年來的房地產爆漲,反而導致更多的自住客因為恐懼心理追高,因此實價登錄反而成了助漲的幫手之一。
跟股市一樣的追高賣低,都是源自於人的行為,這應該也可以用「行為經濟學」來解釋。不過因為也包含總體經濟的因素,助漲的成因應該可以用總經與個經的角度去探討,然後用行為經濟的框架來總結,會讓人更清楚其成因。
回到實際狀況,我家周圍的房地產價格已經比三年前幾乎成長了 30%,這是非常可怕的數字,當然也期望再過一年後可以降溫,畢竟我們也可以觀察美國聯準會縮表後,對熱錢的抑制是否會間接影響台灣房地產的熱度。
但 QE 縮表的程度目前看來會比預期少,就算這輪結束後,資產負責表可能都還是 2020 年前的接近一倍,而這應該也會導致某些商品價格回不去了。
適度的通膨讓經濟成長,是當前主流的聲音,但演變成去年的高通膨狀態,人民的痛苦指數只會越來越高而已,到底有甚麼解決之道呢?
2022年1月17日 星期一
奇亞幣『Chia』原生點對點交易服務
2022年1月14日 星期五
今日閱讀:匱乏經濟學 (三) 針對匱乏的設計
以下內容為第三部的重點摘要:
對於錯誤的容忍,並不是要取代個人的責任感,情況恰恰相反:容忍錯誤是要確保窮人把改善貧窮當成自己的責任時,他們確實可以改進。
容許錯誤讓人們得到機會,可以和自己投入的努力與自己面臨的環境相符。
激勵的誘因如果落在隧道視野之外就很難有效。在遙遠未來的獎勵和懲罰對於在隧道效應裡的人比較沒有效果。
幾年之後可以獲得大筆補助的儲蓄計劃雖然很好,但是它使得目前的儲蓄變成「重要但不急迫」的事。
減少「認知頻寬」的使用也會讓課程變成更易於吸收而更有成效;教育雖然是件好事,不過在認知頻寬有限的情況下,人們可能無法專注或導致犧牲其它更重要的事情,這裡也暗藏課徵認知頻寬稅負的成本。
一個僵硬的課程表,每堂課都是接續前一堂課的發展,對認知頻寬已經過度負荷的學生來說,實在是嚴酷無情的考驗,偶爾錯過一兩堂課,學生可能就此一蹶不振。
課程的設計安排,事先假設人們有足夠動機,而且不會犯錯誤,這個假設認定不能準時來上課的人,根本是自己不在乎。
面對匱乏問題的人在職訓課程裡缺課,跟蹺課的中學生情況無法相提並論;不可以不上課的線性課程安排,對全職學生的效果或許良好,但是對於疲於奔命的窮人而言則沒甚麼道理。
真正有效率的勞動者不是把自己一整天排滿工作,而是在輕鬆愜意的氣氛下悠哉面對他的任務。
長期的匱乏會讓認知頻寬稅負累積,要了解這類的機制,可以設想一下睡眠這類簡單的事。在時間上匱乏而工作更長時間的人,會設法每天擠出更多的時間。
睡眠是個好選項,但當沒有時間時,會選擇睡少一點來多做一點工作,然而睡眠對產能的影響是相當驚人的,各種研究一再顯示工作的人睡得越少,工作動機就會越弱,犯的錯誤會越多,漫不經心的情況也會更頻繁。
在匱乏的世界裡,較長的完成期限往往是製造麻煩的要素;初期的充裕鼓勵你浪費,而隨著完成期限迫近,就會進入隧道視野與忽略;把較長的完成期限,切分成持續進展的幾個區塊,可以打斷這種趨勢。
緩衝的囤貨必須在充裕的時期建立起來;如果預期會匱乏的東西是「時間」,這代表要在行程表上留一些「沒別的理由」,純粹是為了方便調整眾多計劃和工作的空間;如果匱乏的是錢,這代表得設法存一筆預防萬一的錢。
這不大符合自然,即使知道變故和匱乏會發生,但在充裕的時候卻很難感覺得到。
若能理解匱乏拉鋸的邏輯,就可以盡量減小它的負面影響,就像是決定買煙霧警報器或是為你新生的小嬰兒設置大學入學存款,單一片刻的明智洞察力,可能帶來長久的好處;用新的角度看待熟悉的事物,有時會在出乎意料的地方,得到出乎意料的觀察。
認知頻寬是核心的資源,我們教養子女、學習、驅使自己上健身房、發展人際關係都要運用到它。它影響我們的思考方式及如何做出選擇。當我們陷入認知的衰退,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從教養子女、運動到儲蓄與離婚都有可能受影響。
在完成期限前會出現匱乏的體驗,原因往往是在充裕時期的時間管理問題;匱乏與充裕的密切關聯在許多地方不斷重複。充裕的心理學似乎蘊含了最終導致匱乏的種子。
『匱乏經濟學』匱乏製造匱乏
本章的內容讓我理解到什麼叫做「匱乏」,文中更是清楚給出了匱乏的定義 → 本身需求多於可取得資源的主觀感受。
只不過「匱乏」通常來自外在條件的限制,比如說因為「金錢的匱乏」,所以我們要拿時間去換錢,但又造成「時間的匱乏」等連鎖反應。
多數人好不容易撐到金錢的寬鬆狀態,但時間的匱乏問題卻無法解決;這中間的原因可能來自於「金錢的寬鬆」是用「時間的匱乏」交換而來的。
如同文中所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時間的行李箱」跟「金錢的行李箱」,有「取捨思維」的人就是那種相對比較會打包的人,能把有限的行李箱空間裝進比較多的東西,這就是對應到「時間管理」與「財務管理」的重要性。
但再會打包都有其空間上限,於是人們就希望能擴大行李箱的空間,而擴大「金錢的行李箱」空間比「時間的行李箱」容易多了,畢竟每個人每天的時間都一樣,時間是無法被創造出來。
從這個角度來看,時間比金錢寶貴多了,但對於「金錢匱乏」的人來說,卻不見得這樣認為,畢竟沒錢可能連生存都有問題,這是更急迫的問題;因此用時間來疏解金錢的匱乏,專注先解決眼前的問題,這從來就不是一件奇怪的事。
當我們知道了「匱乏」的由來,也了解它所造成的後果,但書中沒說的是,那該怎麼跳出這個「惡性循環」呢?
這才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以下本章節重點摘要:
我們有一個「時間的行李箱」,需要把我們工作、休閒和家庭的時間擺進去;我們也有一個「金錢的行李箱」,把我們食衣住行等等的花費擺放進去;有些人甚至有自己設定的「卡路里行李箱」,把他們吃的每一餐全放進去。
行李箱不論大小都設定了「限制」,但整理大行李箱很隨性,打包小行李箱則需要謹慎仔細安排。
當我們注意到「匱乏」,我們打包的方式也會因此改變,它改變我們如何管理每一塊錢、每一個鐘頭和每一卡路里。
「匱乏」強制我們做權衡取捨思維,所有未能被滿足的需求俘虜我們的「注意力」,成了我們的當務之急。
打包行李箱的比喻說明「匱乏」何以會造成「取捨思維」,我們打包大行李箱比較隨意,到處是沒有利用到的空間,我們把這些空間稱為「寬鬆」。
寬鬆的出現是因為我們打包時仍有空間,沒有匱乏心態,也是當我們體驗到充裕時,會出現管理資源的特有方式。
這裡所指的「寬鬆」不是刻意留下來不用的空間,而是在充裕狀況下打包所出現的副產品。
我們不會仔細計算每一分錢,我們選擇買的房子和車子都有足夠的空間讓全家人感到舒適;為維持在「安全預算」範圍之內,大致知道可以多久上一次餐廳;選擇度假的地點也是大致自己負擔得起,而不是計算銀行戶頭有多少存款,選擇剛好不超過預算上限的旅遊地點。
這種思維模式是「充裕 (abundance)」 所具有的特徵之一,而寬鬆就是它的結果。
空間對小行李箱而言相當珍貴,隨著行李箱變大,空間的限制也就越來越無足輕重;經濟學家把它稱為「邊際效用遞減」:你擁有的越多,每個再增加的物件對你就越沒有價值。
但「寬鬆」也會導致缺乏效率與浪費,我們很閒的時候,會到處遊蕩把時間浪費掉,不知不覺就耗掉幾個鐘頭,一天中十六個小時的清醒時間可能只好好利用六個小時。
換個角度想,寬鬆提供簡單的方式來避免做選擇的負擔,不管是金錢、時間或是卡路里,讓你有餘裕不做選擇兩個都要,寬鬆給我們「不選擇的自由」;同時,寬鬆也提供了容許失敗的空間,在犯下錯誤時重新規劃,避免實質上的犧牲。
「匱乏」也會導致更嚴重的錯誤,「認知頻寬稅負」讓我們更易於犯錯。
忙碌的人更有可能犯下嚴重的計劃錯誤;畢竟他可能仍需要把「注意力」放在上一個計劃案,使得他更加容易分心和分身乏術。
「認知頻寬」受到影響後,我們更可能變衝動,更可能無力抗拒誘惑;因為幾乎沒有「餘裕」,我們容許失敗的空間變小,認知頻寬受到縮限,更容易失敗。
匱乏的定義:本身需求多於可取得資源的主觀感受。
資源如金錢、時間等就只有這麼多,實際的限制和權衡取捨始終都存在;而「寬鬆」則帶來充裕的感受,寬鬆也是我們心理上的餘裕,如梭羅所見:「人富裕的程度與他所能放下的東西數量成正比。」
「行為經濟學」的經典研究結果 → 金錢價值會隨相對背景變動:它被認定應該是一般人思考模式的重要特質。
但是我們發現「匱乏」推翻或至少是淡化這個經典的研究結果;窮人是了解一塊錢價值的專家,他們有內在的尺度來估算一塊錢的價值,不會全憑背景環境去感覺該付多少錢。
「借貸」總是與匱乏伴隨著出現;借貸是因為我們的「隧道視野」,而當借貸時,會讓自己的未來陷得更深,今日的匱乏製造出更多明日的匱乏。
我們的「認知能力」需要更多資源才能去設想未來的需要,同時也需要執行「控制力」來抗拒眼前的誘惑。
當匱乏課徵了認知頻寬稅負,它會讓我們專注於眼前,導致我們去借貸。
完成期限只有當它逼近的時候才變得事關緊要,在此之前它只是一個抽象概念;不足以引發匱乏思維模式。
忙碌的人會忽略「重要但不急迫的事」,這些是可以往後延的工作;把重要但不急迫的活動往後延就像是「借貸」,現在不做所以得到時間,但花掉未來的一些成本 → 以後需要找出時間(可能是更多的時間)來進行。
人們的行為很短視,這導引出「隧道效應」的最基本意涵:當我們強烈專注於現時的收支平衡,我們對未來的計劃就變得較無能為力。
當心智專注於眼前的匱乏,替未來設想的能力很可能成為隧道稅負下的犧牲品。
金錢由於具有可互換性,可以用來補償其他形式的匱乏;反向而行,試圖緩和「金錢的匱乏」卻是困難的多。
錢少代表越沒有時間,錢少代表更難參加社交活動,錢少代表著較低品質且不健康的食物;貧窮意味著金錢的匱乏,因為它是幾乎涵蓋生活各個層面的必需品。
教養子女首要的就是「一致性」,如果父母的言行不一致,對學習一些事物如紀律、行為規範、安全感的孩童而言,會是困難且充滿焦慮。
對子女良好的教養需要「認知頻寬」,它需要做複雜的決定和犧牲;孩童需要誘發的動機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約定必須遵守,活動要事先計劃,需要會見老師並對他們的回饋加以處理,提供或是找尋課業的輔導或額外的協助,之後還需要持續的監督。
這在你「認知頻寬」減少時更是加倍困難,在那種時刻,你沒有多餘的心思去保持耐心,做你所知道正確的事。
同樣一個人當他體驗到貧窮時,或是被促發去思考自己財務上的麻煩時,在許多測驗裡表現都會變差,他的「流動智力」會降低、「執行控制力」會變弱。
由於匱乏盤踞他的心思,他會比較無心於其他的事物上;「認知頻寬稅負」過重,意味著處理新資訊的能力降低。
如果你的心思一直被其他事物所分散,在課堂聽講能吸收多少? 「認知頻寬稅負」也代表運用自制力的心智資源會變少,在一整天辛苦的工作之後,你還會不會用牙線清潔牙齒?
從抽菸的數據也可以看出:面臨經濟壓力的抽菸者比較無法在戒菸過程中貫徹始終。
窮人也比較容易發胖;要吃得健康,本質上也是一種自制力的努力。
「認知頻寬」幾乎是決定我們行為各個方面的基礎;我們運用它來計算贏牌的機會、判斷他人的臉部表情、控制情緒、抗拒衝動、看書,或是做創造性的思考,幾乎所有高階的認知功能都要仰賴認知頻寬,然而「認知頻寬稅負」很容易就被輕忽。
在研究貧窮問題時,我們往往偏重於「物質條件」的研究,但我們應該要同時研究它的「心理條件」,也就是「認知頻寬」。
要理解窮人,必須了解他們會聚焦問題、會出現「隧道效應」,缺的不只是錢,也欠缺「認知頻寬」。
2022年1月9日 星期日
一個月才打一次的籃球
2022年1月3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大器可以晚成 重點摘錄
今日閱讀: 慣習 Habitus (二) 知識資本
「知識資本」在我們受教育的過程中,有意、無意間都會有所感知,但其背後的道理不會像作者敘述的這麼透徹;看完這個章節後,也算是回答了我在升學過程中的許多疑惑。 至於學位頭銜到底重不重要,我覺得這要看自身所處的環境重不重視,就如作者所說:「在中小企業中,通常也較為看重一個人的才能勝過出...
-
看完這個章節,我腦中最記得的是:「快樂的事別急著做完,可以分次分時間慢慢做,享受每次快樂的感覺,避免享樂體驗隨時間遞減的問題 (人會慢慢適應)。」 但痛苦的事要一次做完,這樣痛苦的體驗會時間的流逝中慢慢淡化,如果分次做,就每次都會重新痛苦一次, 這真的是好想法阿! 書中討論如何應...
-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我目前對於『 人脈 』的看法,因為最近不斷的在耳邊聽到這個詞。 首先,先以政大司徒達賢的文章「 網絡定位策略與高階人脈 」做為開頭。 其中,想將兩段話特別提出來討論: 『 網絡定位策略與事業經營策略二者,可說是相輔相成。網絡定位的決策往往還先於事業策略。在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