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伯特 班拉度在1977年發表的論文 "自我效能: 邁向行為變化的統合理論" 大幅改變了心理學的走向,自我效能從此成為心理學界的顯學。 自我效能的定義為,個人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能力去發展、完成任務,憑各種努力取得成功的自信程度。更簡單的說,自我效能就是個人對自我能力的信念,例如考試、創業、演講、談生意或跑完馬拉松等。自我效能高很好,因為除非真心相信能取得想要的成果,否則我們從一開始就不會有嘗試的動力,遇到困難也很難堅持下去。
自我效能之所以重要,在於我們所有人都有想達成的目標,也有想改掉的習慣,但是付諸實行卻不容易。自我效能在我們追尋目標和面對難題時,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對大器晚成的人而言更是如此。由於社會崇尚及早成功,大器晚成的人時常無法得到自我效能的兩個主要來源:精熟經驗與社會楷模。
精熟經驗是指擅長某樣事物或達成某個目標,例如成績出色、稱霸球場或通過面試,這些都有助於增加自我效能,然而許多大器晚成的人這類經驗比較少。社會楷模是自我效能的另一個來源,當看到跟我們相似的人取得成功,就更相信自己也有成功的能力。可惜這個世界成天盡是呈現英雄出少年的故事,因此大器晚成的人往往缺乏社會楷模,也就難以增進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高的人會把困難的問題純粹視為需要做好的任務,他們也許會一直感到自我懷疑,但無論如何都會往前邁進,於是對所做的事逐漸產生喜好,也決心好好培養起興趣,遇到挫敗或失望會恢復的比較快。另一方面,自我效能低的人會避開困難的挑戰,認為那些超出自身的能耐,他們往往關注自己的失敗或不好的表現,因此失去了信心。
自我效能低對我們非常有害,它幾乎影響了人生的各個層面,諸如學習、工作、戀愛和生活狀況等。對於大器晚成的人來說,強大的自我效能帶來打破社會規範的自信,得以繼續走自己的路,追尋自己的成功。
把自己當成別人,可以給自己客觀、有益的回饋,因為如此能夠拉開跟自己的距離,以第三人的角度從遠處關注自己。我們能建議別人怎麼解決問題的一大理由在於,我們自己沒陷進問題裡,當自身抽離之後,能更清晰地思考。
如果大器晚成的人想要增加自我效能,語言的激勵力量並不僅限於自我對話,也適用於怎麼跟別人說話,尤其是在面對自我效能低的孩子、伴侶或同事時。口頭暗示能讓我們相信自己能處理好某個先前把我們壓垮的工作或難題。我們會相信自己有處理困難狀況的能力,也會付出更多努力。當自我效能的感覺提升,人們為了成功就會付出更多的努力,他們會鍛鍊技能,增進個人效能。
反過來說,負面的回饋會打擊脆弱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低的人可能會陷入"惡性循環",所以要避免批評他們能力不足,也別潑冷水說他們做好的某件事其實很簡單。別說"這又沒什麼難的",而是說"這是個挑戰,但你可以的"。簡單的口頭鼓勵能協助所有人大步向前,增進自我效能。
多數時候我們是根據過去或好或壞的經驗來面對難題,許多大器晚成的人在面對難題時,習慣採用負面或是有害的假設,自我效能越低的人越會這樣,都還沒開始動手做,心中就認為已經失敗了。
越能清楚看見未來的自己,做的決定越好。你必須看見未來發光發熱的自己,相信那個人確實是你。從心理學來說,這叫"創造身份目標",如果能把轉換職場跑道等重要目標連結到身份目標,效果將會相當顯著。
一般認為創辦企業是為了財務理由,為了發大財。現實是,創辦企業的理由形形色色,為了發大財、為了證明想法、為了改變現狀、為了報復前老闆、為了填補市場缺口及為了殺時間等。這些理由有個共同點,他們都想要掌控,企業家能選擇自己認為適合的產品、員工和文化,動手打造適合自己的環境。
股票代表對真實公司的一部份所有權,所以具有"內在價值";而且股票市場對內在價值的定價總是錯誤的。短期來看,股市像是台投票機器,在比誰比較受歡迎;但長期來看,股市更像個天平,股價會比較接近內在價值。某些人認為,反映企業財務健康與動能的指標不是盈餘,而是股息。當股息增加,股價就會上漲,根據企業過去的股息增減,可以建立一套模式,了解特定某日的股價過高或過低。
如果我們想充分發揮毅力,就要有信念、目標和耐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