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我的投資筆記 (二十二) 原來聯準會才是股市大魔王?

有好一陣子沒寫投資筆記了,先前確實沒什麼太大的波動,自從川普當選後美股就一直漲,既然是一直漲,那就沒我什麼事了,乖乖地進行每月股利再投資就好。

當然,投資的標的也是要選過的,只是當這些都確定後,其實就很無趣,反正錢夠就買幾股,跟去便利商店買飲料一樣簡單自然。

之前我已經把原先所有的 ETF 全數出清,轉換成追蹤標普 500 ETF

在這個行動後,後續再投資就很簡單,沒有什麼額外的「選擇障礙」。

事實上,我還是有持續在追蹤一些個股,但已非主力持股,單純看到下跌就買一下,抄底抄出興趣來了。

因為標普 500 的成分股都是美國公司,如果我感興趣是其他國家的公司,那就只能自行購買個股的 ADR

在今年九月至十月間,我花了些時間關注美股,本以為會跟往年一樣有劇烈波動,這樣我才有伺機進場抄底的機會,想不到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美股一直往上飆。

因為謹記前幾年的教訓,這次漲勢我就沒跟了,想說操作「選擇權」的最好時機已過,也不用勉強了,了不起就是明年少賺點錢,如果硬跟說不定會引起更大的風險。

想不到這次的「轉折點」竟然是在前天美國聯準會公布降息後發生,其原因是它們的鷹派發言,明年的降息幅度可能會不如市場預期。

這是個重磅消息,瞬間股債雙跌,多數投資人應該沒想到聯準會會在年底時給出這個訊號,但這對我來說卻是好消息,等了一整季終於還是迎來這波跌勢了。

跌勢最為顯著的,應該還是跟基準利率高度相關的產業,例如我今年關注的重點 REITs,就迎來了非常大的衝擊。

正常人的邏輯是股價跌了,資產縮水會很不開心,但這波我的心情是愉悅的,終於等到它有顯著的跌幅,我可以趁機操作選擇權跟抄底個股了。

或許你會問,那先前八月就有一波大跌阿,我怎麼沒進場抄底? 因為那波大跌的主角是科技股阿,我又不太買科技股。

這時又要說回我自己選股的偏好,主要還是落在「資產股」或說「價值股」身上,說白話一點就是本益比不高,然後又會固定配「股利」給我的股票。

這種股票的波動性相比科技股低很多,要等很久才有機會入手合理價,我偏好在有預期「股利回報」的情況下,同時等待「資本利得」的可能性。

再者,我操作股票的週期通常是以年來看,選擇權是放一年左右,個股買賣則是一年以上、甚至根本不賣,當作存股賺股利。

在這個時間尺度下,短期的大跌對我來說就是進場的時間點,時間則是我的好朋友,靠著它賺取合理的報酬。

當然,由於要分散風險,我已經將部份資產轉移到追蹤大盤指數的 ETF 上,時間一拉長應該都會有很可觀的「年化報酬率」。

但偶爾看到大跌,還是會手癢、出手小買一些,順便驗證自己的眼光跟操作策略對不對。

賺多賺少是一回事,壓對後的「成就感」則是另外一回事。

這次因為降息預期的改變,導致劇烈的股價波動,也給了我們進場的機會,晚到總比不到好,今年有等到這波,就可以期待明年的超額利潤了。

抄底也有可能抄到滿手血,我過去幾年發生過好幾次,但想要有超額利潤、又不想揹風險,這是不太可能發生的。

我的建議是:把風險控制在自己可以承擔的範圍內,要思考如果最壞的狀況發生時自己能否應對,如果可以承擔、那就上吧!

我的創業筆記 (十四) 老婆又要開一間新公司?

在寫這篇文章前,我一直在思考老婆開這間新公司到底算不算創業? 

但想了一下,覺得應該算是,而且是對一般人來說極具參考價值的創業模式,因此把成立的緣由寫出來記錄一下。

先前我多次提及老婆兼職的內容,不管是當「財務顧問」或是「創業顧問」,基本上都是以個人身份兼職的模式處理,但隨著顧問費越來越高,原先的做法就有些不合時宜了。

再加上老婆服務的進出口公司被日本公司投資,帳務要求盡可能的合法與透明,因此日前這間公司的老闆就跟老婆提及顧問費的請領方式,可能要做出一些調整才行。

其實,我們原先就有討論過要另外成立一間顧問公司,將原先個人兼職的收入轉為公司的收入,相對來說也比較正式一些。

因為時機未到,本來想再觀望一陣子,想不到馬上就面臨要做出決定的時候。

開一間新的公司對我們來說不是難事,老婆是跑開公司流程的好手,問題是在有沒有這個必要性,畢竟後續還是有一些成本要考量。

我主要考慮到「時間成本」的問題,開這間新公司所帶來的好處是否大於壞處,這值得深思。

但老婆的一句話提醒了我,她說:「我們當初開投資公司的時候,一開始好處也不明顯阿! 應該要從長遠來看,到底適不適當。」

以目前的狀況來說,新開一間公司確實是個負擔,但如果按照發展的方向來看,即便現在不創立這間公司,未來三五年內可能也是需要。

既然想清楚了,我們就拍板通過這個決議,直接執行開公司的流程。

說來也有趣,每次開公司的時候,最困擾我們的其實是算公司名稱的過程,因為這得去找算命老師處理。

雖然我心中一直都對算名字這件事不以為然,但因為眾人對這點都有堅持,我也就隨波逐流了;但這次我跟老婆說,其實我們可以請 ChatGPT 幫忙算名字,想不到還真的可以算。

在跟 ChatGPT 的對話中,感覺就好像在聽算命老師說一些玄之又玄的內容,聽著好像有道理,但其實我們又不懂,只能姑且信之。

我跟老婆開玩笑說,未來我只要戴一個耳麥,客戶講問題的直接連到後台的 AI 進行分析,然後再把回答轉成語音跟我說就好,這樣我都可以去扮演算命仙了。

連「算命」這種知識型工作者,未來都可能會被 AI 所取代,真是可怕。

話說回來,算一次要好幾千元,反正老師講的我也聽不懂,最後還不是選一個看起來比較順眼、唸起來比較順口的名字,過程就只是讓自己安心而已。

以上就是個插曲,但老婆這次的創業,事實上對一般人來說滿有借鑒意義的,它是從兼職開始,剛開始沒有投入資本、嚴格來說也沒有風險,燃燒的是自己的時間,但因為這些時間是有變現的,所以也可以視為是工作的延伸。

等到兼職業務慢慢發展到一個程度後,再來思考創立公司的可行性,這也能讓公司一成立就有進帳,而不是先成立後才去找業務。

我覺得這種先用「專業」經營「副業」,然後穩定後再創業的方式,很適合「知識型工作者」作為參考。

先不提以後知識型工作者會不會被 AI 取代,現在應該是專業人士利用 AI 工具幫自己加值的好時機才對。

就算副業發展不成功,似乎對自己影響也不大,不用把「創業」當成一決勝負的生死競賽,單純只是幫人生多增加一個選項而已。

這聽起來就是種低成本、低風險的創業方式,至少我是這麼覺得的,你呢?

新產品的開發與驗證終於告一段落了

此刻離新年已經不遠了,終於看到我期待已經的成果,但已經沒有太多興奮的感覺,只是順其自然地就做到了。

雖說呈現出來的結果還有提升的空間,離百分之百完成還有段距離,但站在現在的位置,似乎已經能看到通往終點的路該怎麼走了。

其實,今年上半年時都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看似產品開發進度有顯著的進展,但又覺得離完成之日遙遙無期,心中惴惴不安。

但礙於已經投入這麼多時間、精力與金錢,不管前方戰火多麼猛烈,也只能頭頂著鋼盔往前衝,這就是我先前心情的寫照。

距離新產品量產我估計還有段時間,但今年確實是往前邁進了一大步,尤其是 9 月接單以後,一路忙活到現在,回頭看才發現自己已經走了這麼遠,產品效果也如我們所願的呈現在大家的眼前。

最近我又在收集下一個新產品平台的資料,這次想要連同學校的教學內容與研究方向一起帶上,因此這個平台對我來說絕對是新的架構,也惟有如此才值得我一頭栽進去鑽研。

很期待有新的產品技術可以接力,讓我可以持續擴展自己的知識與技術範圍,慢慢地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經過了這幾年的新產品開發磨練,我心中明白新的產品技術要落地有多困難,從入門到熟練、從學習到變現,這都不是一蹴可幾的。

但挑戰越大、完成後的成就感與反饋也就越多,我相信這一切都會是值得的。

我希望自己現在做的每一件事、走的每一步,都是在為自己的人生加值,不管是新的體驗或是新的領悟都可以,讓自己越來越有價值就是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第一次當課程諮詢委員的感想

莫名其妙地被找去當「工程教育認證」的課程諮詢委員,這對我來說是很新奇的一次體驗,順便也寫一下自己的感想。

雖然我一直跟學校保持著聯繫,但像這種大學內部人士才會出席的會議,我是從來沒體驗過,畢竟非專任的授課老師,連在現場旁聽的機會都沒有吧。

因緣際會下,這次以校友身份擔任諮詢委員,也順便讓我一睹專任老師日常都在開些什麼會議,以及召開的流程跟氛圍是怎麼一回事。

首先,我對於冗長的會議流程感到很不習慣,然後「論資排輩」的氛圍也很重,助理教授幾乎沒有什麼發言的機會。

其實,要不是我是校友代表的諮詢委員,估計以我的年紀跟資歷應該也沒什麼發言機會,在場的幾乎都是我的老師,甚至是老師的老師。

在現場的三位諮詢委員,除了我是校友代表,本來就對系所相對友善。

其他兩位委員都跟所上的教授或多或少有直接/間接的往來,不管是曾經擔任過他們的學位口試委員、又或是當年在應聘教職時有幫上忙,都是人情關係。

難怪人家都說評鑑時有資深教授壓場比較沒問題,有關係就沒關係嗎? 

就我自己置身其中,只能說這不是故意而為,而是自然而然就會如此。

這領域要不「論資排輩」也很困難,試想我在評鑑的對象中有我以前的指導教授或是口試委員、甚至是當年幫助過我的貴人,要怎麼做才能不受主觀意識影響呢?

由於我完全不懂評鑑的重點在哪,另外兩位委員就很專業,直指報告內容中的不足,甚至可以直接說哪些部份評鑑委員肯定會問,要所長把相關的數據及說明準備好。

有位委員甚至現場教學,提供要如何美化數據的建議,這讓我學到以後分析量化數據要先搞清楚它的來龍去脈,原來數據包裝前後可以相差這麼大。

工程教育認證到底是真的能對教學現場有所幫助,還是徒有其表、勞師動眾而已,這點我到會議結束時都沒弄清楚。

我覺得喊口號可以,但也要有具體的行動方案才有意義,如果只是喊喊而沒有實際作為,其實跟不喊的效果也沒兩樣,「務虛」只是看起來有在做事,但事實上什麼事也沒做。

「格格不入」就是我這次當諮詢委員的感想。

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外加滿滿的官面文章以及數據美化,一時間我突然搞不清楚認證是為了學生著想、還是要給長官看的。

人阿,難得糊塗比較不討人厭,凡事較真只會讓自己淪為邊緣人。

不過我也慶幸自己只是插花的,要是長久待在這種環境中,壓抑久了性格不扭曲都難。

2024年12月15日 星期日

今日閱讀: 好懂秒懂的商業獲利思維課 (三) 接單越多產出怎麼沒有更多?

在強調「生產力」的現代社會,有空閒的時間好像是種罪過,但近期看到一些書籍都在強調要適時地為自己「留白」,連機器都需要維修與保養的時間,更何況是人。


最近也看到一本跟本章主題相近的書「慢速工作力」,它強調三大原則:

1. 少做一些事情;全神貫注於少量任務。

2. 以自然的步調工作;切勿倉促完成最重要的工作。

3. 執著於品質;運用這些成果的價值,為你的長期工作獲取更多自由。


其核心觀念可以用一句話囊括:把重要的事情做好,比做更多的事來得更重要。

保留空白就是留有餘裕,面對不確定性高的事物,儘量給自己多一些容錯的時間與空間,才能提高完成度,增加價值。

以我自己的經驗為例,幾年前我曾以自己能同時扮演多個角色而自豪,把自己這台設備的產能利用率開到 100%,其下場就是什麼事也做不好,看似好像都有做、但完成度奇低無比。

當我在做 A 的時候,會想到 B 的事情還沒做完,結果兩邊都顧不好。

更別提我還會把好幾個角色的待辦事項放在一起比較其重要性,看哪個比較緊急就先做哪項,用「敷衍」的心態來面對這些任務,結果當然也就不如人意。

事後自我檢討,才發現我似乎落入了「把過程走完就算完成工作」的錯誤觀念,而不是把眼前工作做好的積極態度。
_
這才讓我醒悟到「留白」或說「保有餘裕」這個行為有多重要。

別死命地把自己的時間填滿,而不問產出品質,壓搾自己的專注力只會讓工作效率變得更差,要像作者講的找出產能與產出的最佳配置 (鐘型解) 才行。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保留空白,會讓你比預期得到的更多!

不管是餐廳也好、生產製造的工廠也罷,甚至是每個人日常生活工作,只要是太滿了,滿到無法承受的地步,也就是讓生產的產能幾乎達到了臨界點,甚至超出了臨界點,那麼就沒有辦法「好整以暇」面對原本的服務和生產流程,自然而然在品質或者產出上就反而會有不升反降的效果。

不管是製造業、服務業,甚至是個人的工作職涯,保留一定的「產能冗餘」,或者說是「留白」,不僅不會降低整體產出,反而會對價值提升有著莫大的幫助。

不讓自己「做到滿,做到死」的生意手法,看起來好像讓自己賺得不夠多,但事實上所能保證的品質,和產品水準的一致性,不僅可以讓鐵粉穩定光顧保證獲利,甚至還可以有多餘的時間維持生活品質,以及思考未來可能的發展和提升獲利的機會。

產能利用率越高,不一定會帶出更高的產品品質和更多的產量輸出,保留一定的「產能冗餘」,反而能得到最有價值的產能輸出。


產能冗餘的思考關鍵有二:

1. 斷捨離;拒絕訂單,維持服務產出品質。

2. 鐘型解;找出產能和產出的最佳配置。 

棒球 12 強世界冠軍所帶來的感動

雖然說棒球 12 強冠軍賽已經過去好幾週了,但我也是忙到最近才有空靜下心來把相關的影片看過去,內心也是越看越感動。

先說我平常並不是棒球迷,而且網路上人家常說的國際賽一日棒球迷,最近也是因為大谷翔平掀起的世界棒球熱,讓我格外關注這次的 12 強棒球賽。

去年的經典賽預賽頗讓人失落,前面打的很好,但最後幾場讓人留下許多遺憾,我尤其記得對古巴的那場球,老婆跟我特別守在電視機前,卻只能無言的看著比賽結果。

再之前就是印象更深刻的 2004 雅典奧運,當時還是大學生的我們,熬夜守在電視機前為中華隊加油,當年的陣容絕對是一時之選,就算擺在現在都是黃金陣容,贏下了難纏的對手但卻輸給了不該輸的球隊,最後也失去了進軍四強的門票。

2013 年的經典賽我人在國外,當時在準備論文口試,就沒有心思留意,但它也是讓許多棒球迷留下悔恨的眼淚。

我也不懂為何中華隊每次在緊要關頭總是會差一顆好球,但這也是棒球精彩的地方,不到最後一局永遠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就算是九局下半兩出局兩好球也有可能一棒逆轉戰局。

今年的 12 強預賽在大巨蛋舉辦,原本我有起心動念去看一場球,想說給點實際行動上的支持,但問了幾個對棒球比較熟悉的朋友,他們都說今年的中華隊沒辦法期待、能贏一場都算好的。

我回頭查了下資料,這次選出來的球員確實並非最頂尖的那一批,於是我就放棄到現場看球,想著看轉播就好。

人算不如天算,第一場對韓國,多數人都認為不會贏的狀態下,竟然一局兩支全壘打,灌了六分,再加上牛棚這次沒放火,穩穩守下勝利,看的我都傻眼了,這還是以前那支中華隊嗎?

我姐當天跑去現場看球,直呼賺到了,現場的氣氛超嗨,只能用狂熱形容。

我想說這不是廢話嘛,都打兩支全壘打了,還不嗨爆。

後面幾場剛好我又碰到事情在忙,等到回神的時候已經確定可以進軍東京巨蛋了。

哇靠,這也太神了吧,我問朋友說這隊不是很弱,怎麼打進東京巨蛋了,而且預賽對手都不弱耶! 

他只回了我一句:「原來是我不懂棒球!」這句話真的很靠北。

看完以上的對話就知道,大家原先真的是不期不待、不受傷害。

因為從雅典奧運開始算起,我們已經太多次在國際賽烙賽了,就連我這種一日球迷都知道,在關鍵時刻中華隊會出包,但今年這支隊伍竟然克服了這個詛咒!

前進東京後,我就很樂觀了,反正最壞狀況就是四強,再怎麼看都可以說是近年來最棒的國際賽成績了。

要說能打到冠軍賽,這個真的不敢想,就更別說要擊敗日本隊了。

雖然 12 強棒球賽並沒有開放大聯盟 40 人名單的球員參賽,含金量跟經典賽不能相提並論,但要知道日本隊這次派出了日職全明星陣容,再加上日本隊在國際賽已經 27 連勝了,根本就是超級大魔王。

在我的印象中,中華隊好像沒有在國際賽中打敗過日職明星隊的紀錄,所以賽前我心中的最佳期待是亞軍,就算幹掉美國隊跟委內瑞拉,應該還是輸日本隊。

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覺得中華隊會輸日本隊,事實上美國隊這次也是派出小聯盟的明星隊,也很強,但我就是覺得不見得會輸美國,但碰到日本隊穩死。

這種心態估計是多年來輸球的陰影所造成的,潛意識裡就覺得不會贏日本隊,雖然知道球是圓的,但就連最樂觀的期待中都沒有贏日本的這個選項,連做夢都不敢做。

但這屆的中華隊根本就是漫畫中才會出現的情節,「以下剋上」這不是日本運動漫畫最愛上演的劇情嗎?

從賽前完全不被看好,然後一步一步打到「世界冠軍」,想不到現實中真的發生在中華隊身上了。

輸掉這個世界冠軍,對日本隊來說可能只是中斷連勝紀錄,少拿一座獎盃而已,但對台灣人來說,卻是一次非常難得的世界冠軍,它是如此地振奮人心。

這次的冠軍用事實告訴我們,球真的是圓的,不管別人有多麼地不看好,只要堅持往對的方向走,永遠都有機會逆轉勝,這真的太勵志了!

勝利只是一時的,但我希望未來可以在國際賽上看到中華隊更多精彩的表現,讓我這個一日球迷變成終身球迷,一起加入 Team Taiwan 的行列。

2024年12月13日 星期五

我的創業筆記 (十三) 什麼樣的創業團隊才容易成功?

最近以前一個學弟聯繫上我,他說他現在跟著他老闆從一個大型組織中 Spin-off 出來,設立了一間新創公司,輾轉得知我公司的產品可能跟他們有關,他老闆看了公司網站後想跟我們聊一聊。

我也沒有多想,糊里糊塗地就答應了一場線上會議,其實我連要討論什麼主題都搞不清楚,單純只是想說聊聊天而已。

在會議進行的過程中,我其實也在思考到底怎麼樣的創業團隊組合會比較容易成功,因為我們後來討論的主軸已經偏離產品或技術的範疇,而是在聊創業。

我學弟的老闆背景跟我相似,也是博士畢業後出來創業,但在幾年前就收起來了,轉往一個大型組織工作。

可能是有創業 DNA 的關係,沒過幾年他又起心動念想出來創業,只不過這次他聰明多了。

技術出身的創業家對技術很敏感,但對於市場需求與產品的契合度,以及跟客戶的信任關係相對較弱,因此要達到 Product-Market Fit (PMF) 的里程碑並不容易,有時誤打誤撞也需要點運氣。

因此,學弟的老闆這次找了位有經驗的戰將來掌舵,請一位前上市公司的總經理擔任公司的董事長,說來也很巧,這個人就是我們多年前競爭對手的總經理。

聽完他們對新創公司的描述,我覺得在資金、技術、人才、通路及客戶等層面,他們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開始,先不談是不是肯定會成功,但乍聽之下就覺得是個相對完整的團隊組合,成功機率肯定比創業小白高很多。

投資者看到這樣的組合,掏錢出來的機率也會高很多,總比投資那些什麼都搞不清楚,要先燒第一桶金來學經驗的創業者靠譜多了。

同時,我也反思自己的創業歷程,有可能一開始就組成這種完整的團隊嗎? 

細想過後,直接給出答案:「不可能」。

我就是那個創業小白,邊創業、邊學經驗,直到現在才對於當老闆這件事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但已經過了快十年。

要說十年前能有現在的經驗、人脈跟見識,那是不可能的,別自己騙自己比較實在。

說句不負責任的話,要組建一個相對完整的創業團隊,我覺得還是在不危及自己「生存」的情況下,直接去創業比較快。

在創業過程中自然而然就會體悟到自己所欠缺的部份,未來才更有機會找到互補的團隊夥伴。

2024年12月12日 星期四

要有餘裕,才能自在地寫文章

從九州自由行回來後,本來想一鼓作氣把旅遊文寫完,結果又碰到一連串的事件,連覺都沒時間好好睡了,就更別提寫文章這件事。

上週客戶一個臨時的提議,讓我又馬不停蹄趕工,目的只有一個,讓他們日本的大客戶來台灣參訪時,能看到新產品完整的展示。

這比我們原先討論的計劃整整提早了一個多月,內心很幹,但又知道這是難得的機會,畢竟能展示給有需求的客戶並直接討論,這也要經過適當的安排。

幸好,這一切都如劇本安排的劇情一樣,確實也引起了日本客戶的興趣,並得知道他們本來就有相關的需求,只是現在都跟那間日本龍頭廠商採購而已。

在適當的場合呈現符合需求的內容給目標客戶看,這也是需要精心的設計,這世界上沒有這麼多的巧合,要透過眾人的努力才能產生「機會」。

在完成準備工作後,我也累趴了,有期限的目標給我帶來極大的壓力,這期間別說寫文章了,連生活中的其他事物都很難兼顧,難怪有人說「專注力」才是人類最稀缺的資產。

好不容易等到事情告一段落,也完成了本週的授課任務,腦袋空空的我昨晚到書局去竟然完全沒有想看書的動力! 

回到家後,打開電腦也完全不想寫文章,覺得自己只想做一些不用動腦的事,精神被完全搾乾了。

這時我才認知到,能夠靜下心來好好寫文章,也是需要一些先決條件的,最起碼在時間跟專注力上都要有「餘裕」才行。

人在忙碌的時候,時間跟專注力都是「匱乏」的,腦中只想著自己覺得最重要的那件事,其他事都只能放到一邊去。

幸好,好好地睡上一覺後,大腦重新開機,我又有新的動力寫下自己的感想與心得,這個好習慣可不能丟棄不理,這是對於未來的我所許下的承諾。

福崗、熊本自駕五日遊 (二) 熊本熊真的遍地都是

一早起來,窗外的天氣還是不好,但至少已經停雨了,匆忙地在房間裡面吃完昨晚在隔壁在地超市買的早餐後,就趕緊收拾行李,準備退房後再去租車。

說句題外話,在日本真的不用擔心吃的問題,就連隔壁超市隨便買的早餐都很好吃,不過每天早上要趕著收行李退房,還是很有壓力,沒辦法悠閒地享受愉快的早晨,這是短天期旅遊的缺點。

退房後,我們前往離旅館不遠的 Times 租車,老婆有事先預訂,我們從沖繩開始都是跟這間租車,它在台灣也很常見,熟悉的感覺最對味。

先前在沖繩租車的體驗也很不錯,服務人員有詳細解說車要怎麼開、在日本上路要注意哪些事項。

但這次租車的體驗真的跟沖繩很不一樣,服務人員基本上不會用英文溝通,然後簽完文件後,把鑰匙給我們就不管了,讓我們自己去摸索。

老婆跟我瞬間都愣住了,就這樣? 

要不是之前已經在沖繩租過一次車,我肯定會手忙腳亂、搞不清楚狀態。

只是我心裡也很納悶,難道福崗都沒有外國人來租車嗎? 怎麼跟沖繩那次的體驗差這麼多。



坦白說,剛開到車時我有點緊張,畢竟台灣是左駕而日本是右駕,去年在沖繩開車時,我花了一整天才比較適應,這次在日本比較大的城市上路,很擔心會發生非預期的狀況,因此我們都是保全險。

日本租車不貴,但加上全險後,租車的金額就跟台灣相差無幾,但做好風險控管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人在國外千萬別太鐵齒。

神奇的是,剛上路時我以為會很不習慣,想不到沒覺得有什麼差別,身體自然而然就習慣了,這點讓我很意外,難道是去年適應後就有身體記憶了嗎?

本來我們也在自駕或搭車這兩個選擇中掙扎,買 JR Pass 也不是不行,就是拖著一堆行李轉車有點麻煩,而且九州不像東京、大阪的大眾交通工具如此發達,有些景點沒自駕很難抵達。

有了上次沖繩自駕的經驗後,讓我這次更勇於嘗試在日本本土自駕旅遊。

這次順利且愉悅的過程又讓我更有信心了,未來在日本除了三大城外應該都會採取自駕旅行的方式進行。

而這次的自駕體驗比上次在沖繩時更好,一是我很快就適應了,再來就是這次租的車比較好,油電混合車真的很好開,Nissan 的車在水準之上,我也不懂為何這品牌快速隕落了。

這次的車載導航很清楚,開車上路最討厭的就是標示不清或提示不清,這次的體驗比上次好多了,看來自駕要愉快,租一台適合的車很重要。

今天剛開到車就得直接殺到熊本去,內心原先的不安,也在上路不久後就完全消失了,原因就是福崗跟熊本的道路設計與提示非常清楚,尤其是右轉道都會分叉出去,不會擋到直行車的路線,這點開起來真的很愉快,比在台灣開車還舒服。

再加上這邊沒有摩托車,路上的車也很守規矩,再加上幾乎看不到路邊的停車格,這都增加了開車時的愉悅感,只能說在日本開車真的很幸福。

開了兩小時的車後,終於抵達熊本,因為熊本熊以及台積電的關係,熊本這個城市這幾年在台灣的名聲大噪;因此,我也特別期待來到這個城市觀光旅遊。

果然,一入住旅館就在大廳裡面看到熊本熊,真的是整個城市都在推廣這隻熊阿!





放完行李後,趁著天色還早然後剛好又停雨,我們從旅館一路散步前往熊本城。

晃悠晃悠地在這個城市移動,日本的城市不管繁榮與否,都給人整齊、乾淨的樣貌,再加上對行人非常友善,光是漫步在街道上就是種享受。

其實老婆這趟九州行是想賞楓,但計劃趕不上變化,今年冷空氣南下特別晚,暖冬讓楓葉更晚變色,我們這趟在平地幾乎沒看到變紅的楓葉,有些可惜。

熊本城雖然也有歷史,但在多年前的地震中毀損了很多地方,整區幾乎都在重建中,而且它的規模跟大阪城無法相提並論,我們也是走馬看花後就離開了。




晚餐我們就在離旅館不遠的購物商場中解決,這應該是間新商場,熊本的核心區應該也不大,我們剛好就住在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所以走路都可以到。

商場內又是滿滿的熊本熊跟周邊商品,這個城市行銷真的很成功,把這隻熊變成城市的代表與象徵,連當地店家都引以為榮,不像台灣的城市吉祥物都只剩政治用途。










從商場頂樓俯視這個城市,其實真的沒有很繁榮,但就是有一種可以安心且愜意地住在這裡的感覺。



晚餐時,我們選了間拉麵店用餐,說是拉麵店也不盡然,它更像是大阪王將那種店,就是也有賣炒飯跟餃子。

但讓我覺得很神奇的點是,跟我們坐同排桌子的,除了一桌日本人跟一桌香港人外,其他全都是台灣人。

哇靠,我是瞬間移動回台灣了嗎?

怎麼周圍都是台灣口音、甚至還國台語夾雜,這到底是熊本還是台灣的某個城市阿! 

真搞不清楚是台積電的影響,還是熊本真的這麼受台灣人的歡迎?

經過了一整天的奔波,我似乎對於九州這個地區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不僅止於新聞媒體中報導的內容。

台灣的媒體不要整天都說熊本是鄉下了,它的城市規劃跟樣貌甚至比台灣一些所謂的直轄市更好。

被台灣媒體洗腦到我以為熊本是鄉下地區、福崗是二線城市,自己真的來過後才發現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是我自己以前坐井觀天了。

2024年12月7日 星期六

福崗、熊本自駕五日遊 (一) 福崗初體驗

還記得這趟的自駕行程是從馬來西亞回來後才安排的,想不到時間一下就快轉到出發的這天。

因為 11 月發生了很多事,導致我完全沒有時間跟心思去想這趟旅程,出發的前一晚還有課要上,回到家後才匆匆忙忙收拾完行李,隔天凌晨四點半的機場接送,根本連睡覺的時間都快不夠了。

這次的航班因為時間太早,沒辦法使用商務通關,只能乖乖排隊,雖然這時的精神看似不錯,但我自己知道是迴光返照,累過頭還沒爆發而已。

幸好老婆當時規劃行程時,已經盡量減少我們移動的困難度,不然帶著一堆行李搭車,想到就累。

第一天的旅館就在地鐵站旁邊,這個旁邊是指出口一出來就到旅館門口了,真令人驚訝,畢竟以前去東京跟大阪時,每次說在地鐵站附近但事實上還是要走很遠。

在飛機上我還是睡不著,拖著疲憊的身軀但有點亢奮的精神狀態抵達福崗國際機場,轉頭看到老婆都睡了一覺,好生羨慕。

福崗離台北本來就不遠,再加上去程時機長可能在飆機,竟然兩個小時就飛到了,這速度還真驚人,我搭高鐵直達高雄站都要一個半小時以上了,結果飛來日本九州竟然這麼快。

再加上這次我們來回機票都訂廉航,來回的機票價格大約九千元左右,對比來回高雄的高鐵票價也要四千元左右,體感上似乎也不怎麼貴。

抵達福崗國際機場時,剛好碰到下雨,幸好當地氣溫比我想像中不冷,不然在雨中拖著行李,然後再加上冷的發抖,這場景怎麼想都覺得很慘。

這次來日本總有種奇怪的感覺,不知道是因為事前完全沒時間準備,還是對於日本的熟悉度越來越高,完全沒有出國旅遊的興奮感,就覺得好像是在國內旅遊一樣的自然。

拿到行李出機場後,我們很快就搭上了接駁車前往機場的國內線,那邊才有地鐵站,其實搭過去也就十來分鐘。

又是熟悉的日本地鐵站,拿出我們常用的 IC 交通卡,嗶一聲就進站了,跟上次去馬來西亞還要弄半天才能搭車完全不同。

我們第一天就訂 APA Hotel,對於這間旅館我印象滿深刻的,房間很小但乾淨,記得先前去東京時就住在上野的 APA,時隔這麼久我還能直接回想起來,表示它真的還不賴。

房間雖小,但服務不打折,才新台幣 2,000 元左右的房價,地點又是在地鐵站旁邊,這實在沒啥好挑剔的。

說到這,我也搞不懂為何日本的旅館可以用這麼低的價格提供不錯的住宿體驗,而台灣的國旅便宜的沒好貨,好貨通常都貴翻天。

從機場地鐵站搭一站就抵達鄰近飯店的地鐵站,這真的是大大降低我們旅途上的疲憊感,入住的時間都還沒到耶。

既然還沒辦法入住,我們寄完行李後就打算走路到處晃晃,反正離市區比較熱鬧的地方也不遠,搭個幾站就到了,再加上我們這天是買 One Day Pass 的地鐵票,當然要用好用滿阿!

不幸的是天公不作美,在我們吃完午餐後下起了小雨,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午餐直接跑去吃了一間歷史悠久的鰻魚飯,這邊特別強調有歷史是因為它真的很貴。

因為日幣貶值的關係,來日本吃飯或買東西時,其實都已經比在台北消費更低了,正常來說不應該有貴的感覺,但這間鰻魚飯是真的貴,不過好吃程度我覺得還比不上南港的板前屋好吃。

下雨其實滿掃興的,再加上我的精神不濟,後來才發現這天竟然沒拍幾張照片,只有在走回旅館的路上,順手拍了一張一蘭拉麵本店的照片:


拉麵店可以開到整棟都是,這我也是服了,也順便了解到原來一蘭拉麵的發源地是在福崗阿! 

因為下雨的關係,下午只能被迫先在室內活動,把這趟想買的一些免稅品都先買起來,包括 UNIQLO 的衣服。

雖然說台灣也有賣 UNIQLO ,但比日本貴太多了,想到被當盤子就不爽,趁著來日本趕緊買起來放。

這場雨一直持續到晚上還是沒停,我們也只能搭地鐵到博多車站逛逛,這邊真的很熱鬧。

這次到福崗的感覺跟之前去東京、大阪差很多,人潮真的少很多,沒有到處都是人的感覺,旅遊品質瞬間就提升了不少。

雖然第一天的雨有點掃興,但作為這趟旅遊的開頭還是合格的,明天才開始要租車自駕遊,這才是讓人比較期待的事,九州還是需要自己開車比較方便,有些景點連搭車都難。

福崗初體驗,還不賴!

2024年12月6日 星期五

渾渾噩噩的一週

從日本玩回來後,感覺自己的狀態一直沒調整回來,心理上處於一種茫然的狀態,生理上因為這一個月來的奔波也感到疲憊不堪,身體莫名其妙就起了嚴重的過敏反應。

但無奈的是,即使狀態不佳、身體不適,已經安排好的行程還是得跑完,只能說太高估自己的能耐了,以為真的能無縫接軌,但事實上還是需要時間轉換。

就這樣,跟遊魂似地過完這週,每天睡不飽的感覺真的很難受。

好不容易熬到了假日,本以為可以好好休息兩天,卻突然接到客戶請託 → 他們下週有日本大客戶要來,希望我們能把最新的產品功能呈現出來。

哇靠! 這種安排是不會早點講嗎? 

我所盼望的放空時間又泡湯了,這下又得趕趕趕,真是不給喘息的時間阿!

真的好想放空幾天,看看書、睡覺睡到自然醒阿! 

祈禱下週事情都告一段落後,能夠讓我有躺平的機會。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