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第一次當課程諮詢委員的感想

莫名其妙地被找去當「工程教育認證」的課程諮詢委員,這對我來說是很新奇的一次體驗,順便也寫一下自己的感想。

雖然我一直跟學校保持著聯繫,但像這種大學內部人士才會出席的會議,我是從來沒體驗過,畢竟非專任的授課老師,連在現場旁聽的機會都沒有吧。

因緣際會下,這次以校友身份擔任諮詢委員,也順便讓我一睹專任老師日常都在開些什麼會議,以及召開的流程跟氛圍是怎麼一回事。

首先,我對於冗長的會議流程感到很不習慣,然後「論資排輩」的氛圍也很重,助理教授幾乎沒有什麼發言的機會。

其實,要不是我是校友代表的諮詢委員,估計以我的年紀跟資歷應該也沒什麼發言機會,在場的幾乎都是我的老師,甚至是老師的老師。

在現場的三位諮詢委員,除了我是校友代表,本來就對系所相對友善。

其他兩位委員都跟所上的教授或多或少有直接/間接的往來,不管是曾經擔任過他們的學位口試委員、又或是當年在應聘教職時有幫上忙,都是人情關係。

難怪人家都說評鑑時有資深教授壓場比較沒問題,有關係就沒關係嗎? 

就我自己置身其中,只能說這不是故意而為,而是自然而然就會如此。

這領域要不「論資排輩」也很困難,試想我在評鑑的對象中有我以前的指導教授或是口試委員、甚至是當年幫助過我的貴人,要怎麼做才能不受主觀意識影響呢?

由於我完全不懂評鑑的重點在哪,另外兩位委員就很專業,直指報告內容中的不足,甚至可以直接說哪些部份評鑑委員肯定會問,要所長把相關的數據及說明準備好。

有位委員甚至現場教學,提供要如何美化數據的建議,這讓我學到以後分析量化數據要先搞清楚它的來龍去脈,原來數據包裝前後可以相差這麼大。

工程教育認證到底是真的能對教學現場有所幫助,還是徒有其表、勞師動眾而已,這點我到會議結束時都沒弄清楚。

我覺得喊口號可以,但也要有具體的行動方案才有意義,如果只是喊喊而沒有實際作為,其實跟不喊的效果也沒兩樣,「務虛」只是看起來有在做事,但事實上什麼事也沒做。

「格格不入」就是我這次當諮詢委員的感想。

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外加滿滿的官面文章以及數據美化,一時間我突然搞不清楚認證是為了學生著想、還是要給長官看的。

人阿,難得糊塗比較不討人厭,凡事較真只會讓自己淪為邊緣人。

不過我也慶幸自己只是插花的,要是長久待在這種環境中,壓抑久了性格不扭曲都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北海道自駕八日遊 (一) 札幌的夜晚

這次的旅行我們採取怎麼舒服怎麼來的模式,飛機中午才飛、回程也是晚上起飛,一切都以能夠睡飽再出門為宗旨。 由於預約了機場接送再加上環宇商務中心的尊榮通關,我們早上就晃晃悠悠地直到九點才把行李準備好,然後等車來接。 幸好天氣不錯,不然拖著大包小包也挺麻煩的,唯一錯估的是我們時間還是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