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感冒的不舒服中,偶然看到一篇文章〈台積電前副總蔡能賢分享30年職涯淬鍊的三堂課〉,當下其實沒太多感想,略為瀏覽就帶過去了;想不到今早起來腦中卻不斷重覆著文章中所說的:「價值、可持續性與人際關係」。
雖然作者在文中所闡述的是好生意成功的三要素,但我覺得可以進一步套用到「職涯發展」上面,個人的成長也同樣需要考慮這三個要素。
首先,讓我們定義文章中的成功三要素:
- 價值:你的工作或專案是否真正對他人(或組織)有意義、有貢獻。
- 可持續性:不是一次性的努力,而是能夠長期維持、累積、成長的能力。
- 人際關係:在生意上是「人與人之間的良好互動、信任、網絡」。
接著,分別思考這三個要素對我們的職涯發展到底有何影響:
- 「價值」可以理解為我們為組織/團隊/客戶(或市場)帶來什麼貢獻/我們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 「可持續性」意味著我們的發展不是短期衝刺,而是有能力長期進步、適應變化、保持競爭力。
- 「人際關係」代表我們要逐步建立信任、合作與網絡,在職涯發展中是重要資產。
從我過往的文章中,可以得知我對於「價值創造」與「可持續性」的重視,特別是「可持續性」;但比較少著墨「人際關係」,這不代表它不重要,而是建立信任關係的過程很難闡述出來,甚至可以說不具備一致性的流程。
我只能對「人際關係」給出一個很籠統的建議 → 培養付出心態:在關係中不只是「我需要你」也考慮「我能為你做什麼」,這樣更容易建立「信任關係」。
近期針對職涯發展的「可持續性」文章討論如下:
要學會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
- 我的專業能力、或是我在組織/行業中的位置,是否能夠隨著時間持續發展?
- 我是否在建立那些「被動化」或「複製化」的能力/制度,例如:學習能力、系統化思考、建立人脈網絡等,而不是只依賴單次專案的成功。
- 面對變動快速的環境(技術、產業、職務內容都可能改變),我是否具備「轉型」或「學習升級」的能耐?
以我自己為例,會有意識地為自己制定「三至五年內我要在什麼方向/什麼領域有所成長」的中長期目標。並建立自己學習的節奏/系統:例如每年學習幾項新技能、定期反思並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向。
我也會檢視過去的職涯路徑,辨識哪些事情是可持續的,哪些只是一時衝刺?未來要增加那種可持續成長的機會。
至於職涯發展的「價值」,我想先從〈長久穩定的價值輸出〉這篇文章開始說起 → 要做對別人有幫助的事。
很多人覺得自己一直有在創造價值,但為什麼還是沒賺到錢? 這或許可以分成兩個角度來探討:
1. 做的事沒真的幫助到人,也就是沒有價值,只是自己覺得有價值而已。
2. 不懂得「價值轉換機制」。
第 1 點顯而易見,就是自己被自己給騙了,花費時間或精力所做的工作,並沒有幫助到什麼人,但卻自以為有;這特別容易發生在距離價值轉換比較遙遠的工作內容中,因為沒辦法即時獲得反饋,所以不清楚自己到底有沒有幫上忙。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試著問自己幾個問題:
- 我從事的工作、或雖然不是主要工作但我投入的專案,是否真正解決了某個問題/提升了某個流程/創造了某些影響?
- 我自己的核心能力/專長,是否清楚明確、且能被他人看見為有價值的?
- 我的工作定位是否只是在「執行指令」或「被動完成任務」,還是能夠從「結果/影響」的角度來思考自己的價值?
最後一個問題尤其重要,這代表自己能否從「任務執行者」蛻變成「價值創造者」的角色。
從實務上來說,可以針對自己過去一至兩年內,做過幾個比較重要的事情,問自己:「這件事帶來的結果/改變是什麼?」「關鍵貢獻在於哪裡?」
第 2 點也很好理解,舉例來說,我們寫了一篇文章或開發了一個 APP,被很多人瀏覽或使用,但卻沒有任何收益;這就是有創造價值卻不懂價值轉換機制的典型案例。
把價值轉換成收益的工具或方法,在企業經營中稱為「商業模式」、個人職涯發展中可稱為「個人商業模式」或「個人變現模式」。
在《一個人的獲利模式》這本書中,提到如何把自己的價值(技能、知識、影響力)轉化為收入的方式。其中涵蓋:
- 我能提供什麼價值。
- 我的顧客/受眾是誰。
- 我透過什麼管道接觸他們。
- 我如何變現(收益結構)。
- 我需要什麼資源與合作關係。
- 成本與投入。
講了這麼多,其實只是想表達一個觀點:好生意的成功三要素同樣也可以套用在個人職涯發展上,想通這一點,就能把作者的經驗應用在自己身上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