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偶然看到一篇文章〈「被動收入神話」是真的嗎?我照做後發現的殘酷現實〉;說實話,我滿佩服作者的執行力跟毅力,她硬是把別人的建議做了一遍,然後才寫出這篇感想文。
這幾年下來,我對於這種自己親身體驗的文章都給予較高的評價,不管多直覺,人總是可以在執行的過程中,產生不同的觀點,然後再衍生出自己的想法。
單純整理別人的觀點,並加以詮釋的文章,未來會越來越不重要,畢竟這些都是 AI 可以完成的事,誰還要聽我們在那邊長篇大論的「講別人的觀點或經歷」呢?
作者在文中用她自己的話來重新詮釋被動收入:「被動收入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也能賺錢,而是在前期付出巨大的主動努力後,建立出能自動運作的系統。我後來給它下一個更貼切的定義:被動收入的本質,是主動努力所打造出的長期自動化回報系統。」
我覺得這段話很接近現實層面,如果不是上一代的贈與或繼承,想要擁有「被動收入」,前期都需要付出一定程度的努力才行。
不過嘛,作者所說:「寫書賺版稅的人,得先熬過無數次通宵與修稿;靠股息生活的投資者,必須學會閱讀財報、承受市場波動;靠租金生活的房東,也要處理維修、應付租客。」這觀點我倒不完全認同。
在這個年代,寫書通常不是為了賺版稅,而是塑造自己的「個人品牌」,用以提高自身的附加價值;靠股息生活的投資者,投資大盤指數型 ETF 或是高股息的 ETF,不用讀財報,只要在投資心態上調整一下即可;現代的房東可以把房子交給包租代管,省時省力。
不管是證券投資或是房地產投資,其困難點並不是擁有之後的雜事,而是前期該怎麼累積本金,這才是多數人的困惑。
至於加速本金累積的方法,其實作者在文中也有點出來:「與其拚命追逐新的被動收入來源,不如思考什麼能力是能被長期複製的?什麼價值能在我不出現時,仍為我創造收益?」
上面這句話是從「人力資本」的角度來重新思考怎麼創造價值,然後再把價值轉換成收益,加速累積本金。
我在近期的文章中多次提及類似的觀點,那就是一次努力可享有多次的回報,每次的努力都能堆高下一次的起點,這樣才會具有「複利效應」。近期相關的文章如下:
我並不是要鼓勵大家都去創業,而是要保有「創業者的精神」,時刻提醒自己要去主動創造價值、並了解變現工具或方法的重要性,這樣才能隨時校正自己前進的方向,而不至於迷航。
被動收入的議題可視為是一種「長期價值的思維」,只要牽涉到「長期」的事都不簡單,因為我們為了生存而演化出的思考模式,本來就是重於短期、忽略長期。
要克服這個演化上的特性,只能從訓練自己的決策能力開始 → 做任何重大的決定,先從不同的時間線切入,例如:我選擇這個職務耕耘,一年後會怎樣? 五年後會有什麼變化? 那十年後呢?
先假設不同的時間線與情境,就能夠判斷什麼決定是對短期有利、長期來說不見得有利,這也是風險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
我們的現狀都是由以前無數個選擇所堆疊出來的,如果想要未來的自己有所改變,就必須從現在的選擇開始做起。
從現在起,我們的每個決策都會影響五年或十年後的自己。
從「被動收入」講到「長期價值」看似有點離題,但事實上我覺得它們是同一件事,被動收入就是長期價值轉換後的收益。
所以想要未來有「被動收入」,我們最好從現在就開始累積「長期價值」,並尋找能夠轉換的工具或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