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股東會的時候,我信誓旦旦地跟股東們說:「新產品已經有初步的進展,今年努力爭取導入多一點的案例應用,取其共通性、並快速迭代成為一個成熟的產品。」
大家聽我講的神采奕奕,以為事情就這麼定了,但其實是我被釘在牆壁上。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確實爭取到很多案例導入沒錯,但快速迭代的想法帶來的就是時間的壓力,不能再慢吞吞地修改,必須修改跟測試都在客戶端同步進行,這樣才能提高效率。
這邊也得感謝客戶的配合,他們也是頂住了幾波的壓力,陪著我們穿著西裝、改西裝,還得小心別改歪了。
所以創業課程裡面教的「最小可行性產品 (MVP)」以及「快速迭代」並不只是句口號,背後得付出一定的代價。
即便如此,採用這種方式開發新產品,具有極高的效率,只要客戶有一定的容錯率,那麼扛住壓力後,就能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進展,有效降低試錯的成本。
從高效能的角度來看,事前「選擇」適合的產業、客戶以及產品,大概就決定了這條路能否走通;而後的高效率就是盡可能地降低成本、加速達成目標。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即使重新選擇一次,我還是會用同樣的方式來開發新產品,過程雖然很艱辛,也常有為什麼我在這邊浪費生命的念頭,但這無疑是最適合的走法。
人常常就是這樣,說一句話很簡單,但為了這句話,背後可能要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代價,才能做到所承諾的事。
我也想要指點江山,言語之間就能搞定所有事情,但身為仍在前線奮戰的我,因為知道這過程有多麼的不容易,所以話也不敢亂講了,謹言慎行。
策略制定者如果跟執行層面嚴重脫鉤,就會導致計畫目標永遠做不到的窘境,因為那已經不是執行團隊發揮高效率就能解決的層級,而是策略層面出了問題。
這就是低效能的表現,即便後續執行團隊操出高效率,但最後產出還是不盡如人意。
又扯遠了,只是想表達這陣子內心煎熬的感想而已,但我深知等到暴風雨過境,肯定又是晴空萬里的天氣,就別再發牢騷,趕緊去發揮高效率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