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1日 星期三

我的投資筆記 (十三) 什麼是貨幣供給量 M2 跟 M1B?

最近好幾位財經網紅都在講經濟術語,如果我們連基本定義都沒弄清楚,就無法辨別他們說話內容的可信度有多少。

所以先透過這篇文章來幫自己上上課,順便補充一下過去這段時間的相關數據,以下就是貨幣供給量 M2 跟 M1B 的定義:

M1B M1A(通貨淨額 + 支票存款 + 活期存款)+活期儲蓄存款,為人民手邊可隨時動用的資金。

M2 = M1B+準備貨幣(如定期存款、郵政儲金及外匯存款),流動性較 M1B 低,代表整體市場的資金。


講白話點,就是目前在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有多大。

先做一個基本的假設,如果商品供應量不變,但貨幣供給量大幅提升,就會造成價格的上揚 (通貨膨脹)。

上述的這個道理,疫情發生後這幾年已經演給我們看了,當 2020 年疫情發生後,以美國為首的先進國家央行都採取「貨幣量化寬鬆」的方式救經濟,導致在短時間內貨幣供給量的大幅上升,這也埋下了後續的「通膨」地雷。

用形容詞來表達似乎無法呈現「貨幣供給量」成長的幅度,讓我們用量化的數據來看看這二十年來的「貨幣供給量」成長狀況,就能瞬間明白為何現在的資產價格上升的這麼誇張了。

以下是從財經 M 平方所查詢到的相關數據



台灣的「M2 貨幣供給量 (日平均)」 從 2000 年到 2024 年增加了三倍,而同期的「信義房屋指數」也增加了三倍多。

這也間接說明了「貨幣供給量」跟「資產價格」間的關聯性。

同樣從財經 M 平方查詢到 M1B 貨幣總計數,從 2000 年到 2024 年間,則是增加了五倍,從數據的比較來看,M1B 的增長速度比 M2 更快,因此我們再細部探究它們兩者間的變化


從上圖中可得知,M1B 在大多數時間中的成長率是跟 M2 保持一致的,但其中兩個顯著差距的時間點分別是 2010 2021 年,這兩個尖峰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就是美國開始「貨幣量化寬鬆 (QE)」 的時間點。

雖然是美國聯準會進行 QE 的決策,但由於美元是世界通用的主要流通貨幣,當美國一增加貨幣供給量,大量的美元供給就會透過貿易或投資外溢到台灣來,變成台灣的外匯儲蓄額。

而台灣央行則要對外匯增加的部份增發新台幣,這就造成了短期內的 M1B 快速飆升。

當人民手邊可隨時動用的資金 (M1B) 快速飆升時會發生什麼事?

那就是新聞報導常說的熱錢湧入、台灣錢淹腳目啦,這時又回到商品供應量不變、而貨幣供給量大增的邏輯,那就是造成「通貨膨脹」。

M1B 的資金也不見得會沈澱到 M2 去,更多的可能是轉往投資金融商品,如房地產、股票、基金等,甚至有可能再度匯出台灣尋求更好的投資標的。

因此,M1B 的成長率才會跟 M2 有明顯的不同步現象發生。

我個人認為判斷當前「貨幣供給量」的狀態,還是要先觀察 M1B 比較能反應市場上最直接的情況。

甚至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去推敲美國 QE 的時間與台灣 M1B 成長率狂飆之間的關聯性,說到底台灣的 M1B 成長率還是屬於落後指標,想要預判可以分析歷史數據來得出「滯延時間」。

如果商品的供應量可以隨著貨幣供給量「線性成長」,那就可以有效抑制住其價格。

但要知道,並非所有商品都可以無限制的提高供給量,如果像土地跟房屋這種資源有限的資產,註定就會因為貨幣供給量的增加而上漲。

因此,未來我們如果擔心資產價格會不會再次大漲時,可以密切關注 M1B 的狀態,當貨幣供給量再次飆升時,就要注意那些具「稀缺性」的資產價格會不會再次爆漲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新自由主義錯了嗎?

昨天看了本新書「 未來的戰鬥 」,這是皮凱提跟桑德爾的對談錄。 因為我剛寫完「 三小時看懂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的摘要與感想,所以對於皮凱提的大名耳熟能詳,但說老實話,桑德爾是誰我就不知道了。 整本書其實是圍繞著「不平等」這個議題,並從中延伸出許多更深層次的討論,有很多見解我從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