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1日 星期五

今日閱讀: 富足 (十一) 做大事和做小事的心態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作者用圖論中的兩個概念「最短路徑」和「最大帶寬」來說明什麼是「大智慧」。

所謂的「最短路徑」,就是兩者間最短的距離的路徑;「最大帶寬」是指不見得最近、但寬度最大的路徑。

假設「最短路徑」和「最大帶寬」兩者的路面同樣平整,那我們該選擇哪條呢?

對於這個問題,得看是什麼人來選;如果是一個步行的或騎車的,他選擇最短的道路 (最短路徑) 就好了,但如果是一支由 500 輛大卡車組成的車隊,他們最好選擇寬度最大 (最大帶寬) 的道路,因此路徑最短的小路擠不下那麼多車,大家都快不了。

類似的問題,我們常在工作中遇到;比如大公司在採購時,未必每一次採購的價格都比精明的小公司低,因為它們只能用那些供貨量和出貨時間都有保障的供應商。

而小公司反正採購量小,哪家便宜找哪家,即便出貨時間拖了兩天,看著省錢的份上,也就不在乎了。

這說明「做大事」和「做小事」其實心態會很不同;如果一個人總是抱持著做小事的心態,尋貨時眼裡只有價格,那麼可能就做不成大事。

在「窮人思維」中,一個大問題是因為自己沒有錢,所以眼前每一點省錢的機會都不願意放過;這樣時間一長,眼光就被侷限在眼前那一點點利益上了。

很多企業在成長初期,節省每一分錢是應該的,而且因為它們規模小,只要花功夫,找到便宜貨的可能性總是有的;但當這些企業成長起來後,如果管理層還是抱著這樣的想法做事情,那就可能永遠停留在小公司的規模上,發展不起來。

能不能找到一條帶寬更寬的路,而不僅僅是最短的路,是它們能不能做大事的標誌。

有些人會想,企業大了、議價能力強了,不是能夠讓那些大供貨商降價嗎? 事實上,買得多了、價格反而上漲了,因為「供需關係」被改變了。

當「供需關係」劇烈變化時,企業家的想法不能再是通過談判或壓價想辦法讓對方降價,而是通過對沖和保險的方式,讓自己以穩定的價格獲得長期的供應。

作者接觸過很多在不同階段成功的企業家,有些人很擅長把一件很難的事情做成,但是卻難以把事業做大;有些人並不善於起步,但是只要別人搭建起一個平台,他們就能把它做大做強。

據作者的觀察,那些難以把事業做大的人喜歡親力親為,很善於精打細算,會不厭其煩地過問每一個細節,但他們不習慣於放權。

過於親力親為,選擇的就是一條有效率的「最短路徑」,但這條路窄的只有一個人能走,大家無法一起走,事業自然也就做不大。

一家已經有規模的公司,走一條稍微遠一點、卻很寬的路,比走一條只能一個人通行的路更重要。

在職場上,很多人包括公司創辦人其實都做不到能力隨著事業同步增長,他們習慣了走只能一個人通行的小路,無法接受和眾多人一起走一條遠一點的寬闊大路;最終,他們自己成為事業發展的瓶頸。

作者過去在提拔業務骨幹擔任基層管理者時,對每一個人都會強調一件事,就是要盡可能避免看下屬做事情不順眼,不要自己擼起袖子親自上。

作者常和被提拔的人說,既然我提拔了你而不是其他同事,就說明你比同組的同事更善於找到別人找不到的近路,這是你的優點;但是那些近路不是大路,不可能全組每個人都走,擔任管理者後,要善於找到大家都能走的大路,這樣才能一同前進。

有些人在經過這樣的培養後,能夠從一個單打獨鬥的「技術專家」,成為帶領大家一同進步的管理者;但有部份人的想法還是做不到隨職級、年齡一同提升,很快他們就會遇到職業發展的天花板。

有些人的想法會隨著成長而不斷提升,有些人則停留在一個水平不再提高;這兩者的主要差別是因為前者不斷學習和進步,後者成年後就不願意再學習。

以作者的經驗,他認為有些人成年後就中斷了學習是有原因的,即使他們後來參加了各種成人教育,包括名牌大學的 MBA 班,很多習慣還是改不過來。

作者對比政府機關裡面不同層級的學生,他認為那些只能承擔處長職務的人,在專注於做好一件事上、在求知欲方面、在對他人的尊重方面,要比同齡的部級幹部差很多。

那些年齡很大、辦事能力卻很有限,以及長期努力卻難以得到提拔的人,在年輕時「人生算法」就沒有設計好,以後做事一定是事倍功半,再怎麼努力都難以突破天花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的創業筆記 (九) 產學合作要怎麼做才算成功?

這是我創業夢想的起點,一直很佩服德國的某家公司,他們的創辦人都來自慕尼黑工大的團隊,甚至主要創辦人就是在攻讀博士班的時候創業,公司的主要產品當然也就跟他的論文有所相關。 後來這間公司逐漸成為世界級的公司,台灣主要的設備大廠也都採用他們的產品;就算他們已經是這麼成功了,但主要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