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7日 星期日

跨年煙火背後的用意

說真的,台北 101 每年跨年都在放煙火,這個傳統也延續了 15 年之久,久到連我都以為這是台灣的傳統文化了,後來想想不對阿,以前哪有在過國曆新年的,這又是個被創造出來的文化與節日。

看了這篇文章「台北101跨年煙火為何要年年放?多數人都不知道的三大效益!」,才知道原來可以從「行銷」、「品牌」以及「文化」三個層面來討論。

以下摘錄三個層面的重點:

1. 行銷面;台灣的「帶路雞」商品。

2. 品牌面;台北101跨年煙火是台灣「公關商品」。

3. 文化面;「造節」展現台灣特色。


其中我想特別拿出來講的是行銷面,文中提到:

數位行銷有個基本公式:營業額 = 流量 x 轉化率 x 客單價

雖然我有修過行銷學,但坦白說內容大多都忘光了,只知道要「衝流量」跟「帶路雞」的一些基本操作,而且之前上課老師講最多的應該是「精準行銷」,但要怎麼樣做到精準,我到現在都搞不清楚。


至於「帶路雞」,文章中倒是有了一些定義:

所謂的 「帶路雞」 商品,就是不以賺錢做考量,而是為了吸引更多人光顧的商品,在上門消費的同時,連帶購買其他商品,提升公司整體的營業額。

靠「帶路雞」來提高流量或靠「廣告」來提高流量,總之都是想辦法提高流量,再來衝刺「轉換率」,這個部份年輕世代再清楚不過,因為他們日常生活就會接觸到。

但如何提高「客單價」就真的有難度,而且很多時候跟「帶路雞」的操作會有衝突。


另外,我又看到一個新聞中常見的字眼「乘數效應」,文章中是這樣說的:

所有的公共建設支出都會講究「乘數效應」,也就是投入一塊錢最好能創造大於一塊錢的效果。

這樣想來,台北市倒是滿常辦類似的活動,像是之前大稻埕煙火節等,讓我們這些很少去那一帶的人,也有動機前往觀賞與消費,看來「城市行銷」也很重要。

至於在「品牌面」,我學到了一課,那就是打造品牌原來需要「公關商品」,我對於品牌的塑造與操作非常陌生,就算一直看到報章雜誌都在說品牌,但還是搞不懂其本質為何? 

文章中給出了「公關商品」的定義:

公關商品這個概念是不以銷量、不以收入為主要目的產品,主要是為了獲得大眾關注、用戶驚嘆為目標,公關商品本身是為了「品牌行銷」而存在的,同時也是一種實力的展現。

最後的「文化面」,製造節日倒是滿常見的,台灣現在常過的一些節日,早期都不盛行,是後來商家要推活動、刺激消費,才慢慢形成的。

至於能否形成真正的「台灣文化」,我還是覺得太淺層、太表面了,沒有文化的深度與底蘊,很難令人著迷。

就我的觀點來說,為了刺激消費而形成的文化,想要變成台灣特色,任重而道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第一次去現場聽演唱會

上週末,終於如願以償地去到小巨蛋聽「張學友  60+ 巡迴演唱會」,這是老婆跟我期待以久的活動,也是我們人生第一次參加演唱會。 說來有趣,舞台劇、音樂會以及一些藝術表演,我們反倒不陌生,唯獨演唱會沒去過,之前了不起就參加簽唱會或 Live House 的小型演出。 不是我們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