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5日 星期五

中年轉型的三大難題

先前看到「企業轉型的四大難題」,引發我想要探討「中年轉型的三大難題」這個議題;會有這個感觸是因為最近跟同學聊天或在碩專班上課時,都感受到「中年人想要改變,卻深陷泥淖」的情境。

昨晚跟我老婆討論這個議題時,她也說只能在工作上多付出一點心力,把本來份內該做的事盡快完成,再去協助別人(欲發展的新領域),展現自己有跨領域的能力,並想辦法被主管看到;不付出額外努力,就想要轉型或轉職成功,只是空想。

其實,人的轉型跟企業轉型有同樣的困擾,在「破框能力」一書中說道:「當我們越擅長某些東西時,花時間做其他事的機會越小。利用我們所擅長的事獲取回報,要比探索新領域 (不熟卻更有潛力的領域) 所獲取的回報,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更明確、更接近。」

無形中,原本是對自己有利的事,卻變成「能力陷阱」;能力陷阱會讓人以為自己擅長的事就是最有價值,而且是最重要的事。

久而久之,我們就需要付出更多的代價去學習新的東西。

上述就對應到中年轉型的「第一個難題」:轉型本身對中年人來說就是一件矛盾的事情,要用現有工作的報酬來支持自己進修或學習新技能,本身就存在「資源錯置」的狀況。

至於多數人希望用上班時間來學習,這點我認為是非常困難的事,公司是營利事業而非學校,聘請人來工作要計算投入回報比例,講白一點就是要榨取每個人的「剩餘價值」,因此會請你做「擅長」的事,相對來說更容易評估你所能帶來的回報。

想要在公司內部尋求轉型機會,唯一破局的方式就是完成既有的工作內容後,利用自己的時間去協助同事,一邊學習、一邊無償貢獻自己時間與精力,這樣或許真有機會讓管理層看到你的潛力,並認為你是有機會在新領域快速成長、並對公司有所回報。

但我覺得這個機會可遇不可求,跟公司文化以及工作內容有關;如果主業都已經把你搞到焦頭爛額,大多數精力都被牽制住了,然而這份工作又是家庭主要的收入來源,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首選還是先保住現有工作,再論其它。

這學期在碩專班的授課情況,讓我深深感受到中年人的無奈,都已經花自己的錢來進修學位了,但在時間有限情況下,還是得先顧好自己的飯碗,有空檔才能把心力放在課業上。

在「異數」中有提到:「如果要成為某個領域的高手,至少練習到某個程度;十年代表一萬個小時的苦練;一萬個小時就是敲開成功大門的神奇數字。」

大家都知道轉型要花時間,但偏偏中年人最缺的就是時間;要怎麼在工作、家庭生活之餘,想辦法偷時間學習,這就要看轉型的決心有多大了。

中年轉型的「第二個難題」:「慣性思維」和「風險趨避性」;人們有時候不是不願改變,而是「慣性」使然,太相信過去成功的自己,認為成功可以複製,殊不知目的地已經轉移,「老路到不了新地方」。

「趨吉避凶」是人的天性,當你面對未知的情境時,就等於是直接面對風險,下意識的就會想辦法迴避;在面對未知時,盡可能收集有用的資訊,讓自己能做出更好的判斷。

第二個難題主要是在自我的心理層面上,這部份市面上有很多關於「自我成長」的書;但說真的,看了也不見得有用,在沒有「逼不得已」的情況下,多數人還是不願意改變現狀,沒有動力、也沒有急迫性。

人通常還是比較在意眼前的「短期利益」,而選擇忽略遙遠的「長期目標」;就算內心知道眼前的狀態是「溫水煮青蛙」,還是很難做出改變。

中年轉型的「第三個難題」:新舊領域間各自的「價值網絡」不同,更有可能讓轉型腳步遲滯而難以推進。

既有的工作越成功,它的「價值網絡」越大;而在轉型中,很大程度上,又必須依賴既有的價值網路。

我自己在轉型的過程中,也是舉步維艱、收效甚微,當我原有的價值網絡與新價值網絡發生衝突時,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如何讓新舊領域間的價值網絡產生「綜效」,其實非常困難。

只能先嘗試在轉型過程中以小規模的試行,來取得局部的成功,這部份可以參考謝文憲說的「三點不動一點動」;即使轉型失敗,也要將損失控制在自己可以承受的範圍內,這也是在「中年轉型」上的風險控制。

別讓有可能發生的「轉型失敗」,引起連鎖反應,進而影響到你的家庭與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財富哪裡來 (九) 執行力的重要性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只要在「認知」的基礎上具備極強的「執行力」,賺錢就不是一件難事。 很多人無法克服「拖延症」是因為看不到機會,沒有意識到懶惰給自己帶來的「機會成本」有多高。 錯過機會比直接虧錢更讓人心痛。 看不到機會的根本原因在於「認知」不足,意識不到自己面對的是機會,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