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 星期六

今日閱讀: 企業創生 (一) 雙軌轉型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企業為什麼要轉型? (台大國企李吉仁教授)

回顧台灣產業過去二十年的發展,雖然產業規模持續擴大,但「價值創造」卻未見同步成長。

根據「天下雜誌」五十大集團的調查,2000年台灣的五十大集團總營收約 4.8 兆,資產總額約為 10 兆;二十年後,五十大集團的總營收成長了將近六倍 (26.8 兆),資產總額則成長了 6.6 倍 (66.4 兆)。

然而,不論是平均營收獲利率 (8.3% 降為 4.9%)或是資產報酬率 (5.7% 降為 2.7%) 都折半,顯見企業既有的「成功方程式」或許還可以支持成長,但「價值競爭力」存在隱憂。

積極轉型以提升企業價值,顯為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企業欲有效轉型,首要在確定新的價值成長領域;多數企業會從「既有核心事業」出發,往上游發展「技術與關鍵零組件」,或往下游進入不同的「應用領域」「區位市場」;也就是往「微笑曲線」的兩端移動。

關鍵的決策在於,附加價值的提升需來自四個 S 的改變:

1. 從提供產品變成服務(service)。

2. 從硬體為主變成軟體加值(software)。

3. 從零組件供應商變成系統(system)甚至解決方案(solution)的提供者。

4. 擴大為平台(platform)與生態圈(eco-system)的經營模式。

為了往更高的附加價值領域移動,企業必須思考採取「內生(有機)」或「併購」的方式成長。

1. 「內生成長模式」或許可降低「擴張過程」的風險,但往往較難有「突破性創新」,或較大跨距的移動機會。

2. 「併購成長」雖可提高進入新市場的時效,但財務成本與併購後整合的風險卻不低。

多數成功案例顯示,轉型不能只依賴一種「成長模式」,雙軌併行的成功機會應該較大。

轉型也涉及新事業該如何發展的組織問題,尤其是如何與組織既有事業體共榮成長,會是看不見的「組織挑戰」。

企業不僅需要建構新的成長引擎,也需要重新定位既有事業;為了要支持「雙軌轉型」,如何善用公司創投 (corporate venture)的機制,更是老字號傳產企業必須學習的功課。

轉型成長必然需要有新的「人力」與「能力」的注入,如何讓擁有新技能與興業能力 (entrepreneurial capabilities)的人才,能夠在大企業環境中找到可發揮的舞台,更是轉型成長「執行面」不可或缺的要素。


企業轉型的四大難題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博士)

轉型的成功率實際上是很低的,在企業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更是不勝枚舉;很多時候會有「做得多不如不做」的懷疑。

企業轉型的四大難題:

1. 轉型本身對企業來說就是一件矛盾的事情,要用現有事業所產生的主要現金流 (Cash Cow)去支應新事業的資金需求,本身就存在「資源錯置」的狀況。

*資源錯置:各單位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報酬)不一致。

2. 轉型根本上存在了對「存量」和「增量」市場並存的經營挑戰,其本身在管理手法、風險控管,乃至於激勵制度上面都有所差異。

由於企業內「慣性思維」「風險趨避性」的緣故,轉型勢必需要引入新血,所以也必然會面臨外部人才與內部人才、新人與既有人才之間該如何取捨;以及該如何導向彼此良性競爭,並權衡考量拔擢不同人才而不失平衡之處。

3. 在轉型的過程中,企業除了要面對既有市場的競爭外,也同時在進入新市場時,要與新市場中既有的競爭者或先進者,搶奪市場與競逐資源。

這些競爭的疊加狀態,與內部資源的分配,將大幅增加轉型成功的困難。

4. 由於轉型的關係,其新舊領域間各自的「價值網絡」不同,更有可能讓轉型腳步遲滯而難以推進。

依據『創新的兩難』書中所說,既有的事業越成功,它的「價值網絡」越大,而在轉型新興事業中,很大程度上,又必須依賴既有的價值網路。我們常看到企業轉型時,舉步維艱、收效甚微,很多時候是原有的價值網絡與新價值網絡相衝突的緣故。

要如何不讓原有的價值網絡與新事業的價值網絡背離,而互相牽制,又要同時順利產生「綜效」,這其實極具挑戰。

轉型過程中,應該以小步快跑、更新迭代的方式,用小規模的試行,來取得局部戰役的勝利為開始,避免落入創新兩難的陷阱中。

鴻海在轉型的策略上,選擇了以合資公司 (Joint Venture) 的方式和裕隆集團成立了「鴻華先進」,以及與凌華科技成立了「法博智能移動」,來對應電動車和機器人的布局。

以合資公司的方式去調和人才、制度,以及資源;更重要的是,去滿足客戶對新事業基於創新要素和不同成本結構的差異性需求。

轉型要先由組織,以及組織中的成員開始,以人為本,進而調整流程、優化流程與制定新的流程,最後才是導入系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財富哪裡來 (九) 執行力的重要性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只要在「認知」的基礎上具備極強的「執行力」,賺錢就不是一件難事。 很多人無法克服「拖延症」是因為看不到機會,沒有意識到懶惰給自己帶來的「機會成本」有多高。 錯過機會比直接虧錢更讓人心痛。 看不到機會的根本原因在於「認知」不足,意識不到自己面對的是機會,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