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日 星期三

今日閱讀: 孫主任的經濟筆記(六) 貿易對台灣的重要性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美國看消費、中國看投資、台灣看貿易。

出口成長與否會牽動台灣經濟敏感神經,這是因為台灣內需市場較小,人口只有 2,300 萬,單靠內需沒辦法完全提供產業所需要的市場規模,因此要靠出口帶動經濟成長。

每個國家都有最主要的經濟動能來帶動成長,例如美國是依靠佔經濟七成的民間消費,中國的經濟成長關鍵主要在於佔 GDP 四成以上的固定投資。

對台灣來說,把產品做出來賣到國外去,透過外需來彌補內需的不足,是提升產業和牽動經濟的最重要因素;所以台灣出口的數字表現,常是 GDP 經濟成長率上修或下調的重要指標。

在台灣,會先由出口帶動製造業營收,進一步拉動對台灣勞工和資金需求,因此也跟一般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台灣產業聚落的區位分布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假設你今天是在銀行做授信工作,當機械產業暢旺或不太好時,就要注意中部客戶生意是會受影響的,因為機械設備產業聚落集中在台灣中部地區。

若是跟原物料相關最近銷售狀況良好,由於原物料生產重鎮在台灣南部,南部的企業和勞工可能收入就會提高,因而有更多的消費支出。

2020年台灣名目 GDP 6,875 億美元,出口總值約 3,452 億美元,佔整體經濟的五成;進口總值有 2,858 億美元,佔 GDP 的四成。


依照產品類別區分,台灣出口可分為三大類別:

1. 資訊與通信科技 (簡稱 ICT,包括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視訊產品及光學器材等); ICT 產業約佔整體出口額的一半以上。

2. 原物料相關產品 (包含鋼鐵、金屬、石化等) 佔整體出口額三成左右。

3. 設備產品 (包含機械、光學、電機、運輸設備) 佔整體出口額的兩成左右。

出口產品結構並非固定的,而是隨著重點產業轉變而產生變化;最近兩、三年 ICT 產業在台灣出口的比重逐年提高,超越非 ICT 的傳產比重。


台灣三大出口產品群聚於台灣不同的地區,例如,資通訊大多以北部為主、原物料大多在南部、機械設備則是在中部;這是台灣出口結構與產業聚落間的關係。

台灣的主要貿易對象都是我們的鄰居:樓上是日本、韓國,隔壁是中國大陸,樓下是東南亞,有高達七成都在跟鄰居做生意。

以前電子零組件、資通訊產品,幾乎都以中國大陸為最主要的出口對象,但自 2018 年起,資通訊產品、金屬、運輸設備及電機設備等出口,中國不再全都穩居第一,取而代之的是美國。

1950 年代台灣剛開始發展經濟的時候,日本是我們最大的出口市場;到了 1970 ~ 1980 年代,美國是最大出口市場;最近這 20 年,中國大陸則成最大出口市場。

這樣的變動和各國的經濟強弱、社會整體發展,以及國際間的貿易關係更迭都有關係;隨著企業移到東南亞和印度投資,未來台灣對這些地區的出口額有可能也會隨之增加。

過去台灣一直是全球供應鏈上的重要環節,現在這些供應鏈被打散成區塊,對於廠商的營運模式也是一大考驗。

台商投資的地區,從以前集中在中國大陸,現在有一部分回來台灣,一部分移到東南亞,也有些到墨西哥。

台商移動的時候,出口也會跟著跑,「台商之所在,出口之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好懂秒懂的商業獲利思維課 (十) 做預算到底要做什麼?怎麼做?

郝哥所提這三個「假設」的依據有點意思,我先從創業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它們的差異。 首先,當你想創業的領域已經有「行業標準」時,代表它已經是個高度成熟的市場,其中的商業模式、勢力劃分都已成型,那還創哪門子業阿? 這叫做小生意好嘛! 既然只是做做小生意,自己先單幹就好,何必去找人投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