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5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 經濟學速成讀本 (一) 誘因,決定你我選擇的背後推力

對於這章非常有感,從「誘因」角度的觀察,可以改變我們一般人的思維方式,只要練習得當,就有機會可以看清楚種種社會現象背後的本質為何。

越看「經濟學」相關的書籍,越發現這不是一門教我們具體要怎麼賺錢的學科,而是教我們一種思維方式,用科學的方式看待社會上發生的種種現象,並做出理性的選擇。

我第一次認識到「誘因」的重要性,是從閱讀「原子習慣」這本書開始的;從這我才知道可以透過設計誘因的方式,來改變自己的行為,進而達到養成好習慣的目的。

但我到現在才知道,原來經濟學也是一門探究「誘因」的學科,這就有趣了;當我們在教學現場授課時,最大的困惑就是該如何讓同學集中注意力,並且有動機去完成作業與測試內容。

這學期授課時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尤其是當同學是碩專班學生、都需要上班,每個人在分配時間時就會考慮「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假設這門課很有料但要花太多時間在作業與專題上,那可能就會選擇放棄。

當然,問題也不單純是這樣,包含授課內容、作業難易度以及相關的指引有沒有做好,這也是影響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但我私心認為,學好這門課能否立即為自己帶來利益,這才是影響學習意願的主要原因。

從「誘因」的角度去思考學習意願或動機,那解決方式就很清晰了,要想辦法製造誘因! 讓同學們認為修好這門課可以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這門課的成果應該要跟在職班最在乎的事情掛鉤。

舉例來說,修課有好成績者,期末發表時有外面公司的主管來旁聽,說不定就有轉職的機會;又或者有好成績者,會得到碩士論文研究與寫作的額外協助,這也是在職生最在乎的事之一。

同理,當政府在推動 108 課綱時,不管是「學習履歷」、「自主探索研究」又或是「素養教育」,都必須有足夠的誘因才能讓家長、同學、教師往想要的方向前進;只要是人都有慣性,要改變既有的教學與升學方式,就要有足夠強大的推力,以及相關的配套措施才行。

而誘因就是大學端怎麼採計這些新增加的部份,來做為升學的依據;但大學端也要有誘因才會這樣做,這就需要主管機關思考該怎麼設計制度,才能讓兩邊都是推力,而非阻力。

更進一步來說,「雙語國家」對台灣這個以出口為主的國家來說,應該沒人會認為是不正確的方向;但難處在於制度的設計,要怎麼做才能讓所有人都慢慢地接受這個改變,這就要適當的誘因來增加推力。

總而言之,很高興又再一次認識「經濟學」這個學科,它並非學完就可以賺錢的技能,而是在潛移默化中改變我的思維方式,讓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性分析社會上的種種現象,並從分析結果中,做出適當的選擇或決策。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引發「做什麼」、「怎麼做」等動機或要素,就稱為「誘因」。

誘因可以改變人的行動,若使用得當,最終也可能解決問題。

舉例來說,上司只顧討好主管,不去培養和保護部下,這時即便站在倫理的觀點主張「上司應該這麼做」,也只會被視為單純的抱怨而已。如果採用誘因策略,讓這家公司導入以部下評價作為晉升標準的人事制度,成為照顧部下的好上司就有可能更上一層樓的合理選擇。

經濟學也是一門探究「誘因」的學科,假如企業發生會計造假問題,在分析為何造假會成為合理的選擇時,可以整理出「基於想獲得大量工作訂單、想從金融機構籌措資金、想讓股價上漲等誘因,因此只看見眼前的利益」。

分析過去行動的誘因,對制度的改善也有幫助;讓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動機和要素,可以促使人們做出特定行動。

從誘因的角度來觀察社會現象,就能進一步提出導致這種現象的制度問題和需要改善的地方。

只要瞭解誘因的思考方式,就能站在「錯在制度而不在人」的角度來看待,而非「錯在犯罪而不在人」,從而改變制度本身,對於解決問題抱持新的看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財富哪裡來 (九) 執行力的重要性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只要在「認知」的基礎上具備極強的「執行力」,賺錢就不是一件難事。 很多人無法克服「拖延症」是因為看不到機會,沒有意識到懶惰給自己帶來的「機會成本」有多高。 錯過機會比直接虧錢更讓人心痛。 看不到機會的根本原因在於「認知」不足,意識不到自己面對的是機會,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