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日 星期五

今日閱讀: 態度(完) 產業界與學術界的差別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在學生參加實習,目的是面向未來,而不僅僅是眼前的專案;在做好自己的工作之餘,應該盡可能開闊視野。

如果工作真的很忙,沒時間嘗試新東西,至少應該聽聽技術講座,即便不是所有的內容都能聽懂,至少會知道當前產業界在關注什麼事,遇到了什麼問題,「如何看待市場和商業」,這些是在大學裡不太關心的事。

在產業界實習的另一個目的是獲得工作經驗,產業界做事和學術界很非常大的差別。

在學術界,一種方法如果比現有的方法好 1%,那麼就可以發表一篇非常優秀的論文;在產業界,這種 1% 差異的意義可能不大。

產業界的一個原則是夠用就好;例如影像識別,97% 的準確率和 95% 的準確率,對於一個產品來說其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這一點點的差異,甚至可以透過其他功能來彌補。


在產業界工作,有兩個重要原則:

1. 投入產出率;

例如你要設計一個演算法,有時可能並非最快的就是最好的,你需要考慮耗費的資源,像記憶體、能耗等,然後達到投入 (耗費的資源) 和產出 (演算法的效率) 之間的平衡。

2. 盡可能利用現有條件解決問題;

在學術界遇到一個新的問題,科學家可能會花上很長時間,例如幾年甚至十幾年進行科研,將它解決;在產業界,通常沒有時間研究新方法,而應盡可能使用現有方法,部分地解決問題,甚至設法繞過問題。
 
產業界所有的產品,從內部看都有不完美之處,但是這些產品運行得很好,這就夠了,這就是產業界的特性。

在產業界工作和在學校完成自己的課業,在時間安排上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具體來說,就是要分清楚自己工作的優先順序。

在學校裡,學習的課程是有限的,目標是明確的,作業也是有限的,它們的量正好讓你能夠在截止日前完成。

在產業界,似乎有做不完的事,特別是身處一家快速發展的公司,現有的任務目標常有變化,而且不斷會有新工作堆到你的面前,因此分清楚「工作的優先順序」就顯得特別重要。

在學校做作業和考試時,最有效的方法是從最簡單的題目做起;在公司裡因為沒有時間做完所需要完成的工作,因此只能挑最重要的先做,才不會被大量簡單重複的勞動佔去全部時間,導致重要的工作沒有時間做。

公司裡有一個詞叫「偽工作 (pseudo work)」,就是指那些花了時間做卻沒有影響力的工作。

在學術界工作,更多的是培養、訓練人,而在產業界,大家對你的期望會略有不同,要稍微調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態度。

在產業界要「主動工作」,這個主動不完全是提前完成任務後,找主管要新任務,它有著更深的內涵。

所謂主動,就是指你有自己的想法和規劃,並且隨時和主管進行溝通,得到他甚至其他同事的回饋。

在公司裡,因為大家都忙於自己的工作,因此在工作上的「主動性」就顯得很重要。

在學校裡,教授對於一個問題常常已經有了答案,讓你們做課程專案僅僅是讓你們練習如何找到答案。

在公司裡,絕大部分問題都是「開放式」的,主管或同事事先並不知道什麼是好的解決辦法,需要你透過工作告訴他們,因此你主動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簡單地操作,這點非常重要。

在公司工作時,可以先了解你所做的工作和整個專案有什麼關係,它們會起什麼作用。要了解這一點,就需要對整個專案有一定了解,然後根據整個專案來最佳化自己的工作內容,而不是簡單地完成主管交代的任務;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你的全局觀、團隊協作水準就會有很大的提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好懂秒懂的商業獲利思維課 (九) 預算是大公司才需要做的事?

郝哥寫財務相關的題材真的是一流的,這並不是說他其他部份寫的不好,而是當他講到財務相關的觀念時,才讓人有那種舉重若輕的感覺。 我自身的經驗,就是郝哥說的那種靠「感覺」創業的人,什麼「預算」根本就一竅不通,甚至可以說當時腦中完全沒有這個觀念存在。 但說也奇怪,無知者反而無畏,什麼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