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7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 見識 (全) 重點摘要

本書重點摘要如下:

講到命運,很多中年人會有這樣的體會:自己無論多努力,似乎都得不到社會的進一步認可;相反,如果按部就班地做事情,好像也壞不到哪裡去。冥冥之中似乎被兩條線給框死,其實這就是「命」。

作者吳軍博士認為「命」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環境的因素和我們對未來劃定的方向;人生軌跡走不出這兩條線,個人的努力、運氣等,不過是讓我們在這兩條線之間做微調而已。

「異數」一書中強調,人出生的時間和地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命運。人出生的時間當然無法選擇,不過「入境隨俗」的智慧是應該有的,時代需要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

決定個人命運的第二個因素掌握在每個人手裡;所謂命,就是一個人看問題和做事情的方法,如此而已,但它們卻決定了人的一生。

如果人的知識面稍微寬一點,交際的圈子稍微廣一點,了解事情稍微全面一點,命就會好很多。

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曾說過:

注意你的想法,因為它能決定你的言詞和行動。

注意你的言詞和行動,因為它能主導你的行為。

注意你的行為,因為它能變成你的習慣。

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能決定你的命運。


為什麼會有人在意自己的影響力,因為這是幸福感和滿足感的來源之一。學者認為,幸福感的本源只有兩個:基因的傳承和影響力。

人和其他物種一樣,都擔負著傳承基因的使命,因此當人們看到自己的生命可以透過基因一代代延續時,會不自覺地展開會心的微笑。

當我們得知自己的所作所為對世界帶來了或多或少的正面影響,就會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

人的影響力是由其作為的寬度、深度和長度所決定,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這條河能更寬一點、更深一點、更長一點;要做到更深,需靠自己的修行和對世界的理解;要做到更寬,則是要和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做一些事情;至於思想能否流傳更遠,則要靠思想的價值,這一點在短期內是很難知道的。


作者認為「寒窗苦讀」只是一種讀書態度,這種態度是好的,但是社會競爭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長期競賽,苦讀只是成功的因素之一,和經濟條件好、智商高、出身好、長得美一樣,都只是其中一個變數,而命運是多個變數互相影響的結果。

在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社會都是分階層的。稍微好一點的社會就是有個上下層間的管道,讓人員可以流動而已。

逆襲者的目標無非就是往金字塔上層走,但沒有一個國家、社會,會每過兩年就把現有的金字塔打碎,然後隨機再造一個,那樣的社會將會動盪不安。

在美國,按經濟收入的最底層 20% 的人,只有 4% (絕對人數的 0.8%)的人最終可以躋身最上層,這個比例非常低;因此,我們能透過努力往上擠幾層就算不錯了,只要方法得當,還是可以做到。

逆襲不成功是常態,成功的反而是少數;慶幸的是,絕大部份人一生中的大多數時間是處在鬆懈狀態,這才給了逆襲者機會。

對試圖往金字塔上層爬的人來說,要做的不是抱怨社會不公,而是需要付出足夠的努力,同時把注意力放到最該關注的事情上。

雖說社會階層固化,但往下的通道永遠是非常寬的,稍微不努力或多抱怨幾句,就能往下走幾層,要維持現有的階層都不容易;相反,往上的通道即使再寬,往上走也是一件辛苦的事。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這不僅在投資上是個鐵則,在人的成長上也是如此;人不可能一輩子不跌倒,如果一定要跌倒,早一點比晚一點好。


在現代社會,婚姻更多是兩個人的事情,而不是一大家子的事情;只有讓父母成熟了,才能讓孩子有一個好的起點。

父母想要成熟,首先自己要不斷進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的觀察和學習能力非常強,父母身上哪怕有一點點壞習慣,孩子很容易就能學會。

很多父母自己經常看無聊的電視節目、長時間打麻將,卻逼著孩子讀書,可以想像孩子讀好書的可能性不大;還有些父母當著孩子的面彼此爭吵,或者和別人爭吵,這些其實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想讓孩子成為菁英,自己要先成為菁英的父母。

父母不成熟,做子女的也有責任;很多年輕人總想讓父母理解自己,也不想想父母在幾十年前接受的是農耕時代的觀念,如果自己不主動和父母溝通,這個代溝是很難跨越的。

年輕人應該把自己看成是成年人,用一種尊敬、成年人之間的溝通方式和長輩說話,要不斷地將自己接受的新思考方式和理念傳遞給父母。

一個人是否願意接受新的知識,在於是否有開放的心態,而非過去的教育程度。


人們的經濟收入通常會在成功選擇職業或者更換公司後,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人的幸福感和成就,卻不是來自不斷地選擇,而是在沒有多少選擇的情況下,深度經營的結果;這種現象可以稱為「不選擇反而獲得幸福」。

把精力都花在選擇上,反而難以精進。

選擇太多,導致人心浮躁,不願意長期待在一個地方、一個領域努力經營,而做到一流是需要時間的。很多時候,我們把太多精力花在選擇上,而不是經營上,導致難以精進;或許少些選擇,能更加聚焦。


很多時候,成敗與否取決於「見識」高低,而不是自己努不努力。

學習是長期的過程、一輩子的事情,是馬拉松比賽,而不是百米賽跑;作者在中美都是在一流學校求學,但他最常見的情況是,每過一個階段就有人主動退場,最後的贏家不是一開始跑得快的人,而是為數不多、堅持跑到最後的人

時間是你的朋友,而時機不是。耐心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在過去四十五年裡,美國股市的年報酬率大約是 7%,累計到今天,大約漲了二十多倍;但如果你錯過了股市增長最快的二十五天,你的投資報酬率就少了一半,每年報酬率剩 3.5%,四十五年下來的報酬不到四倍,財富累積損失 80% 以上。

至於那二十五天是什麼時候,沒有人知道,聰明的投資人會長期投資股市,而不是試圖挑選最低點和最高點。擺脫壞運氣的關鍵是耐心,讓時間成為我們的朋友。


所謂「人窮志短」,是指貧窮會令人走不出原有的生活圈,以至於缺乏遠見,或因小時候貧窮受人冷眼,日後一旦得勢,為人會變得冷漠。

活得諸事不順的人都有三個共同點:

1. 缺乏見識,難以開拓眼界。沒有見識,視野就受到局限;和某些人講道理永遠講不通,並非他們故意跟你作對,而是他們實在沒有見識,雙方的認知水準不同。

2. 缺乏愛,成不了大事。小家子氣,其實就是缺乏愛的表現;作者認為這點在獨生子女身上特別明顯。要懂得關愛別人、懂得分享,做人才會大氣,不大氣的人做不成大事。

3. 缺乏規矩,人人和你作對。小時候缺乏規矩,長大以後就沒有守規矩的習慣,將來麻煩就大了。
  
上面的三缺比缺錢更可怕,沒有錢,有一輩子的機會可以賺,而缺乏這三樣東西,長大再培養的難度非常高。


見識的高低取決於環境;而人最終能走多遠,取決於見識。我們常說「名師出高徒」、「與賢於己者處」,實際上就是為了提升見識。

在現代交通及通訊技術的進步下,我們增加見識要比過去容易得多,但在我們心中,有時依然會築起一道牆,阻礙了我們的見識;學習的阻力很多時候來自我們自己,而不完全是環境。

很多人不願意抱著開放的態度去接受新東西,是因為已經很滿足自身的成就和環境。我們現在在做的事情看似重要,可如果跳出自己的框架看,或許也是可有可無。


在風險投資領域有一條金科玉律:投資就是投人。那麼,評價人的關鍵是什麼呢?

作者認為對創業者的評價關鍵是「品德」,尤其是誠信比能力更重要;朋友之間的交往也是一種投資,成功的人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找到志同道合、對他最有助益的人幫助他;因此交友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投資。


效率高低不是取決於著手做多少工作,而在於完成了多少;很多我們看起來非做不可的事情,其實想通了並沒有那麼重要,因為這是「偽工作」。

無論是在職場上還是在生活上,提高效率都需要從拒絕偽工作開始。

一個人的效率很難提高,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少做一點事情,有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就不要做了,而不是擠壓時間把所有的事情隨便做完。

有經驗的員工,應該善於找到最重要的工作,並且優先完成它們,而這恰好是菜鳥員工欠缺的技能。


管理者要讓員工站在「做什麼事情能讓公司獲益最大」的角度去工作。這樣他們才能在做不完的工作中,動腦筋去找那些對公司最有幫助的事情做,而不是單純應付老闆派下來的任務。

管理者要讓員工明白,他們積極工作 (而不是消極完成任務),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

當你為了總是做不完的工作而焦慮時,不妨先停下來,重新梳理一遍手邊的工作,主動地站在對公司幫助最大的角度,站在提升自己能力的角度,把那些最重要的工作找出來,並完成它們。


你是偽工作者嗎? 以下總結幾項在 IT 產業的偽工作和偽工作者特徵:

1. 既不能為公司帶來較大利益,又不能為用戶帶來價值的改進和「升級」,很多都是偽工作。

2. 明明能夠過學習新技能而更有效地工作,卻偏偏要守著過去的舊工具工作,甚至手動操作,這種人是典型的偽工作者。

3. 在做事前不認真思考,做事時透過簡單的試誤法盲目尋找答案。

4. 做產品不講究品質、不認真測試,上線後不停地修補。

5. 不注重以有限資源解決 95% 的問題,而是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於糾結不重要 5% 的問題。

6. 每次開會找來大量不必要的人員旁聽,或是總去參加那些不必要參加的會議。

 
「我們已經走了九十九步,為什麼不把最後一步走完呢?」在生活中,很多人做事情總是不把最後一步走完,大部分人願意開頭而不願意收尾,懶得把最後一步路走完。

這可能是人的天性,凡事差不多就可以了,總覺得最後一點即使不做也無關緊要,但這樣完成事情的品質就會大打折扣。

走完一百步的精神不僅體現在做事上面,還體現在交流和溝通上。我們常會碰到一個現象,你通知別人一件事情,自己覺得通知到了,結果別人沒有留心或忘了,最後導致一些不愉快,這也是沒走完最後一步,沒去確認對方已經收到這個訊息。


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它的性質和成敗,決定了你此後職業發展的方向和事業起點。對第一份工作,年輕人常陷入一些盲點,尤其是過於看重薪水而影響對工作的價值判斷。

第一份工作必須能夠讓你極快速的成長,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全產業,並盡可能地成長。

反過來說,如果第一份工作看似賺錢多一點,卻什麼都沒有學到,什麼機會都沒有,十年做下來,這個人可能會發現自己還在原地踏步。

在美國,大部分人通常一輩子只能晉升兩次,更何況,一旦在第一份工作中養成壞習慣,會影響自己一生的發展。

按照朗道理論劃分的 IT 產業五級工程師:

第一級:開創一個產業。

第二級:能設計和實現別人不能做出的產品,也就是說他的作用很難被取代。

第三級:能獨立設計和實現產品,並且在市場上獲得成功。

第四級:能指導和帶領其他人一同完成更有影響力的工作。

第五級:能獨立解決問題,完成工程工作。


大部分人無法晉升或晉升速度很慢,可能是陷入下面這些職業發展的盲點:

1. 工作和職業分不清。

工作是謀生的手段,職業是一輩子從事的事業;如果我們考慮當下的工作是為了一輩子的職業發展,首先就要選擇性做事情,凡是對將來職業有利的事情,不論是否有報酬,也不管報酬是高是低,都要做。

反之,只是能夠提高收入,和職業發展沒有必然關係,甚至相互矛盾的事情,則盡可能不做或少做。

2. 把自己當作公司的過客,而不是主人。

人一旦覺得自己是過客,就會對很多該完成的工作視而見,也懶得建立和維護與同事的關係。有了過客心態就容易不求上進,對自己最大的害處是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又喪失鍛鍊的機會。

3. 被語言暴力激怒就亂了章法。

實施語言暴力的人當然不對,但如果處理不好,受傷害的是你,而不是他們;這種語言暴力最大的危害是,打擊你的自信心,引誘你偏離工作重心。

4. 疏於溝通。

很多人因為急於完成某件事,生怕一些相關人士有不同意見,事先不打招呼,就匆匆自己做主。其他同事知道後,會認為這個人對自己不尊重,缺乏團隊精神。


要避免陷入這些盲點,可以用四個辦法來突破:

1. 任何時候為人都要謙卑。只有謙卑,才能更有效地溝通。

2. 用正確的方法對待語言暴力和其他刻意傷害。

3. 大方向永遠要明確。工作不是為了公司或他人,而是為了自己的職業發展這個既定的大方向;任何想晉升的人都不應該被動地工作,主動多做事情,多跟人打交道,去幫助他人,支持自己的老闆和團隊。

4. 注重長期效益。把一件事拉長到兩三年後來看待,這時我們對它的態度就會有所不同。 


基層員工要抬起頭,管理者要彎下腰。很多專業員工在進步的過程中,對事物貼得太近,只看到細節,而忽略了整體架構,簡而言之就是「見樹不見林」。

要了解自己生產產品的獲利狀況。做為開發產品的工程師,要了解自己生產產品的獲利狀況,即使老闆沒有要求他了解變現的情況,身為這個產業的從業者,在這方面的基本知識也要有。

一個開發人員不清楚自己所做的產品盈利狀況如何,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一旦這個產品不能盈利,他馬上會面臨三個後果:

1. 這個產品被砍掉,這個人被安排做其它工作。

2. 這個產品被砍掉,這個人失業了。

3. 公司一直維持這個虧損的產品,但因此虧損而倒閉,大家還是失業了。

做為工程師,只關心自己技術的提升,而不去考慮這份工作還能做多久,很多人被調離崗位或被裁掉時哀嘆,但實際上早有跡象,只是他們渾然不覺而已。

要關注細節,也要掌握全局。很多人覺得自己專業水準很高,工作也很努力,卻一直得不到提拔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大局觀。沒有退後一步看全局,只知道自己的想法、做法,並沒有從整體優化來考慮。


一個管理者必須挑重點清楚說明,有效說服他人;了解細節才能帶領團隊、提高效率。

在大公司裡,一個總監為了自己升遷,擴張團隊,把小事做大,是公開的秘密,一個行政單位更是如此;很多公司效率低,和手下的人搞出一堆不需要做的事情有關,而這個責任要歸咎於主管。

做為主管如果不了解細節,整個部門就不可能有高效率;管理者至少要熟悉往下兩級的工作內容。


很多人在職涯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就再難升遷和發展,這就是所謂的「職業天花板」。

一個人能夠走多遠和很多因素有關,其中一些不是自己能控制的,比如出生和成長的環境、運氣,以及社會的經濟環境等。我們只能在自身可以控制的因素上下功夫而已;但目標的設置非常重要,目標錯了,結果肯定好不到哪裡去。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想用短期的方法達成長期的目標,比如學什麼專業可以賺大錢、如何快速獲得成功等。

實際上,但凡能夠比較長期穩定賺錢的產業,一開始的投入都是比較大的,並不存在不需要投入就能獲得高報酬的產業,若是有,這個產業也會變得太擁擠,一段時間後報酬肯定會急遽下降。


廣泛學習知識,成為「有後勁」的人。

每一個喜歡閱讀或經常參加講座學習的人,都是希望藉此獲得一些智慧,讓自己或著孩子能夠在社會階層上提升。

在歐、美、日等已開發國家和地區,一個大學生從畢業到退休,基本上平均只能獲得兩次升遷的機會,因此才有了「職業天花板」的說法。

自我的通識教育可能是提高職業天花板的方法之一,作者把能夠在職場上不斷升遷的人稱為「有後勁」;有後勁的人有更寬廣的視野,而這種視野往往來自良好的博雅教育。

在美國,初入職場就收入較高的是工科的畢業生,而像哈佛大學或普林斯頓大學這樣一流名校的畢業生,在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收入相對要少很多;因為他們接受的人文教育、博雅教育不算是工作技能。

但是,如果再看十年後的收入就會發現,名校畢業的那些具有良好人文教育背景的人後來居上,而且社會地位提升更快,也就是說,他們更容易突破天花板。

如果不能廣泛學習知識,只盯著自己的領域,即使做到了一萬小時的精進,能得到兩次晉升也就很不錯了。人必須掌握一些專業之外的知識,眼界才會開闊,才能更好地和他人合作,調動更多的資源。


商業的本質是讓人多花錢而不是省錢。

人在滿足了食衣住行等基本需求後,往往會追求娛樂和享受,而且隨著經濟水準提升,這種需求會越來越強烈。

從線下到線上、從實體到虛擬,實際上是為了省時間、省錢;既然是省時間、省錢,最終賺錢的路就會越走越窄;相反地,從線上回到線下,則是為了花時間、花錢,當然路就會越走越寬。


經營和管理的秘訣:不給選擇。

雖然我們覺得給予客戶自由選擇的權利,他們應該會對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更加滿意,但大部分情況並非如此;讓客戶滿意的銷售和服務,恰恰是不給他們太多的選擇。

選擇越少,客戶滿意度越高;在對內管理上,不給太多選擇通常也有利於提高管理效率和員工的幸福感。

你不可能滿足所有的人;像同學聚會這種事情,只要幾個核心同學商量逼下,定下時間,然後通知大家就可以了,不要給每個人選擇的自由,因為永遠不可能找到一個所有人都方便的時間。

一個好的產品設計者會想辦法引導顧客,而不會去迎合每一個顧客;一個好的管理者需要制定簡單有效,同時能讓大多數員工滿意的制度,但沒有必要在每件事上取悅每個員工。

適度的選擇給我們自由,但過多的選擇會適得其反。


有句話說:「前半生用命換錢,後半生用錢換命。」何不在自己行動方便時對自己好一點呢?不要那麼拼命賺錢,愛惜自己的身體,多享受生活。

每個人的能力都有極限,在這個極限內努力,效果會比較好;已經接近極限,效率就會大打折扣。賺錢也是如此,超過自己的能力去賺錢,即使有所收穫,各種成本也太高,並不划算。

錢只有花出去才是你的;錢的本質是對各種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量化,而資源本身又可以分為自然資源和人為資源。

因此,每個人的錢多錢少,反映了他今後能調動社會資源 (包括自然和人為兩種資源)的總量。當你有效花錢,就等於有效地利用了社會資源,錢的意義才能體現出來。

想讓錢發揮最大效能,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它把今天過好;錢和任何東西,都是為了讓你生活得更好,而不是給你帶來麻煩。

錢是資源的量化,越是稀缺的資源自然越值錢;當我們掌握了別人不會的技能,我們就是稀缺資源,

錢是花不光的,但可以迅速投光 (投資、投機);在講投資之前,要先講風險,因為一旦投資失敗,就能毀掉人的一生,甚至是兩代人的命運。做人做事永遠要有風險意識,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控制風險是投資的基礎。在沒有風險意識和具有風險意識的前提下,做事情的策略會完全不同。

多數人做事情前只考慮收益,完全忽視風險,因此會簡單地採用「利益最大化」的策略;但只考慮收益、不考慮風險的人,往往得不到最好的結果;而有風險意識的人,做決定時就會穩妥許多,得到的結果也會好很多。

投資理財產品不只看報酬,也要看風險;不僅投資如此,生活中任何事情都有風險,因此要有風險防範意識。

如果事先有風險意識,就會採用完全不同的策略做事情;比如開車遇到紅燈,肯定不舒服,很多人就想要搶最後 0.1 秒,或是變綠燈時,會馬上加速衝出去
,但這些行為的危險性比闖紅燈還要高。

開車要用「防禦性駕駛」的策略,要防範周遭的司機不遵守交通規則,而撞上我們的可能性發生。

在金融學上有一個夏普指數,它綜合考量報酬和風險的量化指標,其計算公式如下:

夏普指數 = (投資報酬 - 無風險報酬) / 波動性的標準差

其中無風險報酬可以理解成銀行定存利率或國債利率;夏普指數越高越好,代表投資相對而言報酬高、風險低。


講話做事都要達到目的。不會演講的人除了忘記講話的主要目的,還常會犯以下三個毛病:

1. 沒有針對不同聽眾講不同的話。

2. 試圖在有限的時間裡講完更多內容。

3. 嘩眾取寵,危言聳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的創業筆記 (十二) 合資公司是不是試水溫的好方法?

今天這篇又要聊到我老婆的工作內容了,她今年有關創業方面的內容特別多,所以一再被提及,但就她自己的說法,她並不想創業、她比較想躺平耍廢。 自從健身工作室的經營上軌道後,老婆就沒花費太多額外的精神,反倒是那間進出口公司的老闆非常活躍,衝勁跟野心十足,每天似乎都有新的想法,也搞死她們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