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被演算法推薦了這部影片『去廚師化是餐飲業的未來趨勢嗎?』,我對於餐飲業創業很陌生,更多的時候,只是作為一個消費者去評論餐點好不好吃而已。
這集影片主要是先透過「熱血老闆 James」口述創業血淚史,來了解現今中小規模的餐廳該如何生存,然後再討論所謂『去廚師化』的議題。
事實上『去廚師化』的概念並非只在餐飲業發生,各行各業或許都可以參考;底下先列出我看影片時的重點摘要,然後再依據這些重點,闡述在其它產業創業的相關性。
影片重點摘要如下:
1. 做小眾市場
2. 不要 ALL IN
3. 去廚師化,老闆經營品牌,廚師主導技術
4. 做自媒體就是為了要降低溝通跟信任成本
未來的中小型生意真的會越來越吃「創辦人的個人魅力」。
有個人魅力的人不需要成為職人,也可以有自己的「利基市場」。
在投資的世界裡,沒有金主願意為人作嫁,「去個人化」是必然,在任何產業都是如此。
餐飲事業體真的能夠做大,絕對不會是最好吃的,主要是關鍵變數不能掌握在「人」的手上,這就看你選擇要做的生意模式為何?
「只要不是靠廚師本身的個性和特色去經營一間店」,應該就是「去廚師化」的一種。
現在的商業要會更多元,以往只要好技術、好口味,現在還需要好行銷及好品牌,還有很多關鍵的數位技術都要會。
個人感想與啟發:
首先,James 怎麼長的有點像「大谷翔平」阿,看來要在影音頻道上露臉,還是要有些個人特色。
我在看這麼長時間的影片時,並沒有感到不耐煩的感覺,這代表裡面談話的內容跟節奏都控制的很好,否則 40 分鐘以上的長影片,現在應該很難有辦法一次看到完。
餐飲業在我的認知中,就是非常辛苦,而且要花費自己大量的時間,卻不一定能建構「護城河」的產業;它的進入門檻相對不高,但要做出差異性卻很難。
James 的創業血淚史也驗證了我以前的想法,他才剛結束這一輪的創業,也點出了幾個創業前後該注意的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1. 做餐飲業跟其它產業的創業很像,一開始都建議從「小眾市場」開始經營起,先找到屬於自己的利基點,設法存活下來,有餘力再慢慢移向主流市場。
2. 真的不要一股腦地就把自己所有身家、精力跟時間搏這一把,當沒有退路時,往往只會帶給自己更大的壓力;萬一「黑天鵝事件」真的發生時,只會讓自己沒有其他選擇。
3. 做餐飲的靠廚師、做軟體的靠工程師、做工程的靠技師、做銷售的靠業務,很多產業的核心任務及關鍵變數都很仰賴「人」的技術能力與特質,但偏偏這是公司最無法承受的風險之一。
當老闆的人,除非自己就具備核心能力,否則一定要幫公司打造除了技術能力以外的價值,這也必須是老闆自己能夠掌握的部份。
4. 中小型企業的老闆得努力經營自媒體行銷,來打造公司或是個人品牌,這無形中就降低了交易成本跟提高交易效率;舉例來說,痞客邦的「歐飛先生」就是一個很好的成功案例。
思考所謂的「去個人化」這件事很簡單,把自己當成投資人,就會希望這間公司不能因為任何一個人離開就停止運轉,應該要想辦法設計成「所有人都可以被取代」的經營方式。
在商業模式上,當考慮到「可複製性」時就要去除掉「人」的因素,否則很難迅速拓展規模,因為「人」是不可被複製的,但標準作業流程可以。
未來,中小型企業要仰賴創辦人的「品牌經營能力」,而想要擴大經營,則需要更進一步的用「標準作業流程」來取代「人」的重要性。
這集 James 是在講餐飲業創業該注意的相關事項,但我認為除了片中提到的「房東亂漲房租」外,其它所提到的創業心法以及創業情境,都很適合有心想創業的人借鑒。
雖說業種不同,但創業該具備的心態、技能和方法,以及會遭遇到的狀況都大同小異;這也是我邊看影片邊點頭的原因,他口述的遭遇,確實有講到創業者的心坎裡。
現在才慢慢理解以前有位前輩跟我說:「創業者不見得懂這個產業的核心技術,懂當然是最好,但不懂核心技術也能貢獻其他的價值。」
當時,才剛「技術創業」的我,愣是聽不懂這是甚麼意思,不懂「核心技術」是要怎麼在該領域創業?
殊不知,能經營好餐廳的老闆未必是好廚師,而好廚師也未必能把餐廳順利經營下去。
雖說隔行如隔山,但創業本身就是個技能,跟不同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搭配,就應該能在該產業紮根才對。
以前的我不懂,但現在的我漸漸懂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