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4日 星期二

我的投資筆記 (三十八) 又見併購,等到下跌了卻不敢進場?

不久前我才在〈四年前的選股條件錯了嗎?〉一文中提及,遲遲等不到 KMB 的建倉機會,想不到昨天就等到了。

KMB 這種牛皮股,價格會鬆動肯定有其原因,仔細一查發現它的併購新聞〈超級消費品牌巨頭誕生!衛生紙大廠金百利克拉克 1.5 兆收購露得清母公司〉。

我的天阿! KMB 竟然用跟自己一樣市值的金額要併購 Kenvue,企圖成為僅次於 P&G 的全球第二大消費性健康與衛生用品銷售公司。

對於我這種外行人看來,這真是個瘋狂的舉動,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擴大營運的規模,但也可能同時埋下隱患,難怪股價會跌跌不休,一口氣跌掉近 17%

回顧 KMB 近年的股價後發現,它們在近十年間的成長力道似乎停滯不前,這或許也是管理層孤注一擲的關鍵因素。


併購到底是不是重返成長軌道的解方? 這點還有待時間的驗證,但看起來投資人對於這次的溢價併購,用行動投下了反對票。

其實這不單是 KMB 遇到的難題,幾年前聯合利華(UL)也想透過併購 GSK 的消費保健業務來擴大營業規模,當時提出來的併購金額更是天價中的天價,但最後也沒有成功。

因為我同時擁有 UL GSK 的股票,看到 UL 提出併購的新聞時,股價也是應聲大跌,反觀 GSK 則是大漲。

我那時也趁股價大跌的機會,趁機撿了一些 UL 起來放,至今都還是我們的股利組合來源之一。

但是 KMB 的規模跟 UL 相比還是有一定落差,雖然提出來的併購金額相對較低,但溢價超過 50%,確實讓人感到不安。

再加上併購是同步採用現金與換股,這表示除了股本的膨脹外,KMB 還可能需要發公司債來支付這次併購所需的現金。

用實實在在的現金去換報表上無形的商譽,這大概是所有投資人都不想看到的事,雖然管理層很有信心合併後的現金流足以覆蓋債務的成本,但誰知道呢?

因此,雖然我等到了 KMB 的股價下跌,並跌到了超甜的價位,但我還是不敢大膽出手,只能先小部位建倉,邊走邊看。

說來真的很矛盾,如果沒有這次的併購事件,造成投資人不看好公司的未來,股價的波動不可能這麼劇烈;但眼前的機會到底是蜜糖還是毒藥,以我的眼光是無法判斷的。

由於無法判斷此次股價的崩跌,到底是市場情緒上的過度反應、還是糟糕的決策,就很難採取逆向投資的方式。

我雖然有過很多次逆向投資成功的經驗,但不代表這次也可以,如此大手筆的併購案,並非只是一次負面消息或一季的財報不佳而已,一個不好可能會影響公司好幾年。

類似的狀況可以參考 BTI 的併購案,在高負債比的情況下,公司財報一直呈現不健康的狀態,這也間接讓股價一蹶不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但就目前看來,在消費品產業中,如果想要維持成長的力道,併購似乎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就算是鋌而走險、也只能搏一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創業心理三部曲》實用篇:人力資本與資源消耗模式的連動

在〈 創業心理三部曲寫作架構與脈絡 〉的寫作規劃中,「人力資本」的延伸討論是重中之重。 因此,我決定先從「人力資本與資源消耗模式的連動」這個主題下手。 本文主要解釋為什麼「高人力資本」的人,資源轉換效率高、恢復速度快,而「低人力資本」者需要更強的安全感作為緩衝。 首先,讓我們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