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到一篇新聞〈原想退休後每天釣魚! 他發現月退1萬9瞬間夢醒:連20元豆漿也記帳〉,文中說:「辛勤一生的父親原本很期待退休,但真正 62 歲退休那年,收到勞保局寄來的通知後,才知道每月可領到的月退金只有 19,800 元,無奈嘆這樣要怎麼活?」
這不禁讓我想問:「難道退休前都沒有試算過自己的退休金有多少? 怎麼會想著靠勞保年金過活呢?」
上一代似乎都會覺得自己只要努力工作、不用想太多,政府就會幫自己規劃好退休後的事,但往往事與願違。
台灣的勞保年金跟勞退年金,擺在高通膨的時代,只是保障能活下去的底限而已;更何況為了發勞保年金,都搞到勞保基金快破產了,還需要靠中央政府的年度預算提撥,來補這個深不見底的大洞。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這代人早就不該把退休的財務規劃,全壓注在政府規劃的退休金上,而是該由自己為後半輩子想辦法才對。
只是有些上一代的觀念似乎還停留更久遠之前 → 養兒防老,這比靠年金的觀念還慘,因為根本靠不住阿!
沒錯,靠兒女養老比靠政府養老更不靠譜,這世代的年輕人能靠自己在社會上站穩腳步就很好了,大多數都還要靠家裡幫襯。
不跟你拿錢就不錯了,還想靠兒女養老,做夢比較快。
但離譜的是,很多屆退或已退的人,還真的都沒幫自己留退路,連退休金都是一次領,然後就把希望壓注在兒女身上。
先前老媽分享過一個鬼故事〈我所聽聞的老年悲歌!〉,就是把退休的希望全壓注在兒女身上,結果卻不如預期,才會如此悲慘。
這畢竟是上一代的事,似乎離我們比較遙遠,也可以說是老一輩沒有理財觀念所導致的;但最近老媽又講了一個屬於我這個世代所發生的事,讓我非常傻眼。
老媽的某位親戚日前閒聊時說:「我女婿 (暫稱:小明) 真不長進,他自己的爸爸每個月跟他拿三千元養老,都拿不出來。」
小明的爸媽有三個小孩,為了拉拔三個小孩長大,他們也是辛苦工作,而且讓小明無貸款唸完大學,但這也造成他們自己沒存下什麼錢養老。當初不知是什麼原因,甚至都撐不到領勞保年金的年齡,就提早退休一次領取退休金,這幾年靠著開計程車勉強過生活。
最近因為年紀大了,體力不足以支撐小明的爸爸繼續開計程車,他轉而向三個小孩求援,希望他們可以每個月拿出三千元,這樣至少可以讓兩老有基本的生活費可用。
想不到三個小孩竟然同時都無力負擔這筆孝親費,氣得小明的爸爸大罵小明:「你連三千元都拿不出來,如果還是個男人就想辦法去賺錢,不要找這麼多藉口。」
當我聽老媽的敘述後,心中的第一個想法其實並不是小明不爭氣,而是小明的爸媽怎麼會連基本生活費都得跟兒女索取,這根本就不靠譜。
但老媽說:「小明的爸媽好歹也把他們養到這麼大,而且都供他們到大學畢業,也沒揹學貸,只是要求區區三千元的孝親費,完全不過分吧!」
就我來看,三千元的孝親費當然不過分,但這也要因人而異,小明一家現在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又有兩個小孩要養,如果上一代也需要他們供養,那真是妥妥的三明治夾心無誤。
如果小明有錢,我想當好人或當孝子的機率會高很多,但問題就是他現在正卡在一個職涯的轉折點,更多的外在壓力不僅不會讓他做出更好的選擇,反而可能帶來更負面的影響。
而這又會衍生出另一個問題,當小明同時被上一代跟下一代榨乾時,他還有餘力考慮自己未來退休的情況嗎? 還是會重現他爸媽的模式,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呢?
這是一個難題,至少短時間內我想不出比較好的解法,但這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個震撼,就為了每個月三千元的孝親費,可以鬧到爸爸痛罵兒子沒用、親戚間都在八卦。
以上是真人真事,這給我們一個警惕,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後半生寄託在兒女或政府身上;尊嚴是要靠自己維護的,提早進行財務規劃絕對有其必要性,想杜絕跨世代的惡性循環,就從我們自身開始做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