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老婆卯足勁把家裡的帳一口氣做完,當我看到八月的帳時,臉瞬間垮了一半,開啟碎碎唸模式,唸到老婆快翻臉。
跟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的消費支出一口氣多出了近 10%,而且主要都是老婆的新增消費。
自從她個人的收入增加後,我發現她被壓抑已久的消費習慣有復甦的趨勢,讓人感到害怕。
其實我並非擔心她多花的錢,主要是害怕養成不當的消費習慣,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針對消費,我比較傾向有預期的支出,也就是說用做預算的方式來進行規劃;舉例來說,假設今年的旅遊預算是三十萬元,基本上我不太會為了因為機票或住宿太貴而哇哇大叫,因為這是早就知道要花掉的錢。
比較不能接受的是突如其來的大額消費,既沒有經過討論與規劃,也不知道是否為「衝動型消費」,在我的觀念中就不是個理性的消費行為。
另外,到底是要享受當下、還是要延遲享樂,這讓我每次做出消費決策時都很掙扎。
要知道,存今天的錢,是為了讓明天有更多的選擇,讓未來有選擇自由的可能;但換個角度來看,享受當下,可以取得這個時間點的體驗,時間一去不復返,未來就算花費數倍的錢,也買不回當下的體驗感。
關於這點,我是有所感觸的,年輕時雖然沒錢,但也跟著去了趟單車環島之旅;擺到現在,就算用十倍當初的花費,也買不回那個記憶與體驗了。
有些事,當下不做,未來就算能做,感覺也大不相同。
這也是種兩難,每次我都會面臨天人交戰,到底現在該不該花這個錢,是不是應該先存下來投資資產,等資產衍生獲利後,再拿這筆錢去消費呢?
每本理財書都寫得頭頭是道,卻都有點反人性,該怎麼在儲蓄與消費間取得一個平衡點,就變成我們每個人一生的課題。
我每次都會跟老婆說:「明年再怎樣怎樣,我們就會輕鬆多了,達成財務上的階段性目標。」然後,她都會回我說:「三年之後又三年,都快十年了老大!」
於是,這幾年我對於體驗型的消費,容許值是越拉越高;總歸來說,還是害怕現在省的、以後買不回來。
但我的心中總是有個恐懼,害怕我們的消費水準隨著收入變高而通膨,不自覺地提高生活水準,導致未來喪失選擇的自由,那就悔不當初了。
記帳的用意也是要束縛住自己消費的手跟腳,盡量避免衝動型消費,尤其是物品類的消費,用不到的東西盡量別買。
只不過結婚這幾年下來,老婆有幾個觀念也值得我學習,像她當初的床架、床墊,甚至是家電用品都採購比較好的,雖然一開始真的付出較高的代價,但隨著時間拉長,這些物品也慢慢展現出它們的價值。
不僅是品質較好、也比較耐用,經歷過時間的考驗,也讓我原先愛撿便宜貨的心態,起了一定程度的改變。
這會讓在買東西前,更仔細思考這東西我會用多久? 是消耗品還是長期使用? 品質有沒有保障、耐不耐用?
簡單說,就是會不會省了眼前的錢、卻造成長期使用上的損害,這就得不償失了。
消費觀的差異很難說對錯,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立場,有些觀念需要時間來驗證,我只能小心謹慎地溝通,逐步修正彼此的消費觀念。
我們最終的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兼顧「財務上的自由」以及確保「一定的生活品質」,只要是朝向這個目標而改變或妥協,就都是有價值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