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四十歲後到底該怎麼訓練才能保持體力?

今早又打了六場的全場籃球,雖然前四場都在打混,算是邊打邊熱身,因為真的不想再受傷了,但最後兩場的衝刺也是讓我感到筋疲力盡。

但我預計身體的反應不會像上週這麼大,酸痛還是會有,但不至於到全身乏力的狀態。

按照我身體復原的情況,其實一週打兩次應該是可以負荷的,大約三天左右的時間,就覺得身體可以再去打一場。

球場上多了許多年輕的臉孔,這群人不知道是誰找來的,光看體型就知道是常打且有爆發力的那種,實際上場時,果然看到他們滿場飛奔、衝來衝去,看得我好生羨慕。

看到有人在衝,自己也心癢,連續衝了兩球,下場就是回半場時差點沒氣,在衝刺的過程中,其實接近無氧運動,對身體的負擔頗大。

我現在的肌力雖然沒有完全退化,但瞬間爆發力確實大不如前,而且是一年不如一年,只差沒有懸崖式地跳水下滑而已。

這一兩年來有比較規律的打球後,就能感受到自己身體的實際狀況,真的是有心無力。

但說也奇怪,我有碰到一位比我大個幾歲的球友,他就保持著很高的競技水準,不管是基本功還是來回折返跑,絲毫不見偷懶的狀態,真好奇他是怎麼訓練的,怎麼能夠在這個年紀還保持一定的水準。

常聽到把年紀當成制約自己做或不做的理由,但當我看到周遭有人就是可以無視年齡的限制,還是能做到某些事的時候,就會問自己:「他為什麼行,而我不行?」

所以說到年紀大,到底是對自己能交代的藉口,還是內心就真的這樣認為,大概只有自己才清楚。

這或許也算是心理學的範疇,當你潛意識裡覺得自己做不到,那表現出來的就是做不到,然後還會認為這樣才是合理的。

透過觀察他人來解除自我設限的習慣,或許也是個不錯的方式,但這也要周遭的人能夠影響到自己。

常見的狀況反而是物以類聚,覺得自己做不到的會聚集在一起,互相取暖;覺得自己行的會走到一起,互相學習求進步。

講到這個話題,我就想到先前有本書說,剛開始工作要先去大城市,把自己的視野打開,提高自己的認知;我覺得用意就是透過觀察他人,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做到的,而不是一開始就覺得自己不行。

大城市的人際關係相對比較複雜,可能性與未來的發展性或許也多一些,但我覺得最大幫助應該還是在「見賢思齊」,跟比自己優秀的人學習,長久下來就能感受到明顯的進步。

講到這,我又離題了,原本是想討論該怎訓練,才能像我那位球友一樣,保持這麼好的狀態,怎麼講著講著又開始講起大道理了。

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應該還是有可以調整的空間,如果能再搭配每週打一次球,或許才是最佳解,但我真的有辦法做到嗎? 

匱乏的時間確實是個大問題,要怎麼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時間,這才是未來最大的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