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9日 星期四

第一次當學位考試委員的感想

所謂的學位考試委員,其實就是我們一般口頭說的口試委員啦! 我剛開始看到這個邀約時,還愣了一下,想說是不是寄錯人了,怎麼會找我當口試委員,再三確認後才知道真的是找我去口試。

說起這個淵源,要牽涉到去年上碩專班的課時,當時有位碩四的學生來修課,他表現是班上數一數二、非常認真;雖然期末報告時,他抱怨了一下,說他本來辭職是為了專心寫論文,結果整學期都在做這門課的作業跟期末專案。

抱怨的話聽聽就好,我也是一笑置之,反正已經結束,時間都花了、總不可能再找我要回去吧!

殊不知這位碩專班的學生在去年口試時,竟然詢問我能否當他的學位考試委員,來信中說他覺得我應該相對熟悉他論文的研究領域,但我自己是覺得很奇怪。

一般來說,學位考試的口試委員盡量還是會找專任教授會比較妥當,雖然我們有博士學位的人也可以去當,但說服力感覺上就沒這麼強。

經詢問後,確認我的資格沒有問題,是可以擔任口試委員的,因此我就直接回覆這位學生,把論文寄給我吧!

雖然我現在偶爾還會看一些碩博士論文或學術期刊,但就是看看而已,做學術研究對我來說已經是很久遠以前的事,我自己都不確定還有沒有那個本事去評判論文內容。

況且,這又是我第一次當口試委員,完全沒經驗阿! 過往我只有被人家口試的份,要說論文口試我倒是有很多次經驗,但角色對調、真的是頭一遭。

本來以為口試時間會定在去年底的,誰知道一拖就拖到現在,不過這樣也好,讓我有多一些時間把論文讀過一遍。

說真的,我應該比學生還緊張,怕自己表現不好、沒有講到重點,所以這次是很認真的從學術論文該有的架構去分析這篇論文的優缺點。

這其實花了我不少時間,再加上中間又卡了學生這學期要做的期末專案,所以我有好幾天都專注在處理學校相關的事情上面,就連部落格的文章都沒有心情寫。

針對論文的批判我就不贅述了,總之就是研究的動機不清、實驗設計有些問題,導致在處理後續的資料分析時,無法解釋清楚;在職專班的執行力通常是足夠的,但分析問題跟文獻回顧的能力一般來說有待加強。

當然,在口試的過程中我算是洋洋灑灑把想問的問題都問了,只見該學生的指導教授也時不時的幫腔;過程中我一度在想這樣做是不是有點不給面子,但事前我有把審查意見傳給指導教授,他也回說問題有到位,所以我應該是可以直接問才對。

這名學生也曾修過我的課,我對他這個人並無意見,只是想幫助他釐清論文中不足的地方,看是否能再做加強而已。

口試結束後,都會請學生出去會議室,讓口試委員們討論通過與否、並同時簽名打成績。

其實我最好奇的就是這個部份,因為其他的流程當學生時都有經歷過,就只有口試委員們「閉門會談」時,不清楚是在討論些什麼而已。

體驗過才發現,其實就很單純,就是主持人 (通常是指導教授) 問口試委員該學生是否通過,一般來說如果大家意見都一致的話,是不用額外討論,就直接各自寫自己的單子。

我有提出這位學生不足的地方,但另一名口委說碩專班這樣的表現算可以了,這算在搓湯圓嗎? 其實我心裡也知道肯定是會給過的,就只差在分數高低而已。

後面的流程有口試過的人應該都知道,指導教授會去跟學生握手說:「恭喜畢業」,然後學生也會來跟口試委員們道謝。

這不知道是從何而來的傳統,反正就是很自然的這樣做就對了;雖然我一直覺得這流程有點假,有時甚至在想論文口試是不是流於形式了,反正指導教授願意讓學生提口試,一般來說也都會通過才是。

經過這次的體驗,其實我覺得自己還是太認真了,可能因為我是首次參加口試,拿捏不好批判的程度,再加上新人特有的緊張與專注,最後表現出來的是老鳥們老神在在、問幾個無關緊要的問題,結果我問了一堆讓學生下不了台的問題,有點像是把他釘在牆壁上了。

當我回到家中後,反思這個過程,突然覺得當口試委員並不是我想要做的事,內心深處其實沒辦法接受明明就不是做得很好、但還是礙於形式還是給過的那種感覺。

該怎麼說呢? 就是那種我認真給出建議、但要改不改都看學生自己,不過我卻已經簽下口試通過的文件了;從這個角度來看,給不給出建議好像其實也沒差,真心不愛這種付出時間,但卻看不到任何改變的情況發生。

像這種自己努力卻不見得有所幫助或改變的無力感,就是我第一次當學位考試委員的感想;這個第一次說不定也是最後一次,坦白說未來就算還有邀約,我可能也不會答應了,體驗過一次就夠,再多也無法對我自己有所提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慣習 Habitus (二) 知識資本

「知識資本」在我們受教育的過程中,有意、無意間都會有所感知,但其背後的道理不會像作者敘述的這麼透徹;看完這個章節後,也算是回答了我在升學過程中的許多疑惑。 至於學位頭銜到底重不重要,我覺得這要看自身所處的環境重不重視,就如作者所說:「在中小企業中,通常也較為看重一個人的才能勝過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