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1日 星期六

今日閱讀: 慣習 Habitus (一) 慣習如何決定我們的生活、機會及社會地位

其實我很早以前就有在書局看到這本書,當時就覺得標題很有趣;我先前也看過一本書「拼教養」,跟這本書想要探討的內容相似,因此我馬上就跟圖書館預約,誰知道因為太熱門的關係,一等就等了半年多才拿到書。

我最早看到「慣習」這個詞,是在「拼教養」這本書中,當時看到還以為是翻譯有問題,把習慣翻成了慣習,後來才知道這是另外一個名詞。

跟「拼教養」比較起來,這本書把慣習的資本形式成分的更細了,在「階級如何影響家庭生活?」這個章節中,主要提到三個資本,分別是經濟資本、文化資本跟社會資本,但這本書提到了七個資本。

事實上,我先前在讀「拼教養」的時候,就覺得有些部份僅用三個資本來討論,不容易解釋某些現象;反倒是這本書所提出的七個資本,我覺得比較能夠反應實際狀況。

舉例來說,把知識資本跟文化資本切開來,我覺得是適當的,因為當前的教育模式可以讓一個人有專業知識,卻不見得有多高的文化水準,這是兩碼子事。

另外,本書的作者直接點破一些赤裸裸的情況,乍看之下會覺得怎麼這麼現實,但深思後又覺得這個分析是有其道理的。

先劇透一下,我對於作者在討論「社會資本」時,特別有感觸,裡面的一些對話引起了我的共鳴;想不到德國人寫這種書,竟然會讓一個台灣人認同,這點我還覺得滿神奇的。

看來因為「慣習」而衍生出的種種行為與反應、是不分國界的,在德國跟法國觀察到的現象以及歸納出來的模式,也可以套用在台灣的家庭與社會上。

對比「拼教養」的寫法,本書更偏向於主觀的見解與討論,我們需要帶著批判性的思維來看它,不要認為作者所說的觀念就都是對的。

雖然我個人比較喜歡「拼教養」那種個案分析的寫法、但略顯冗長,而且僅應用三個資本形式來解釋一些現象、略有不足;我先前寫「拼教養」的心得時,也補充了很多我自己的看法,但也是偏主觀的意見,無法形成泛用的見解或理論。

「慣習 Habitus」填補了我在看「拼教養」一書時的缺漏,也讓我思考自己在這七種資本中的組合形式為何;要先充分了解自己哪裡不足,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根據一個人出生在上層、下層或中間階級,一個成功因子是多或寡的慣習也就形成了;這也造成一個人在行為、生活方式、社會地位、語言、資源、成功機會及生活期望等各方面前進的推力或阻力。

慣習源自於拉丁文動詞 habere,意思是「擁有、持有、隨身攜帶」。

我們面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偏好、品味判斷、行為準則及習慣,都是從慣習衍生出來的。

出身環境及所受教育帶給我們的經驗,形塑了我們面對這個世界的基本態度,決定了我們如何定義人生,以及生活追求的目標。

身處一個跟我們想法類似、生活習慣相近,且有相同行為舉止的群體中,「慣習」更是如魚得水,在這樣的世界裡我們也最自在。

身處其他的社會環境,我們就會覺得陌生,缺乏熟悉感;這一點,無論身處哪個社會階層,每個人都一樣。

光是有錢並不代表什麼;對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或者要稱得上偉大、有影響力,以及自我實現,除了財富之外,還有其他資源也同樣重要。

一個人是否有辦法完全發展自身的潛能,需要靠不同範疇的資本:經濟資本、知識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語言資本、身體資本和心理資本。

所有資本都會匯集到慣習上,當然融會貫通越多這些資本於一身,就能在這個社會爬得更高。

以下這七種資本在一個人身上就像一張資本清單,每個人擁有的資本結構都不一樣:

1. 經濟資本;所有物質財產,從收入、金融資產、不動產、企業價值、到退休金額及保險金額計算,以及預期繼承的遺產。

2. 知識資本;畢業證書、頭銜,以及再進修、專業知識、職場知識、學術和職務上的頭銜,還有知道如何充分利用個人知識和技術的能力。

3. 社會資本;認識什麼人,以及與人或團體打交道的能力;一個能讓人知道各種可能性的榜樣;能帶來助益的人際關係;充滿幹勁的人生導師;能直接接觸決策者;彼此鼓勵的同伴;影響力、權力與能見度。

4. 文化資本;熟悉能增加聲望並製造區隔的語言及品味偏好。

5. 語言資本;像是口才辨給、與人溝通的能力,知道如何針對主題提出創見、能分辨事理,且能從各方角度切入談論問題;最重要的是→知道在什麼場合該用什麼方式說話。

6. 身體資本;指的是讓人覺得有魅力、有健康,以及是否充滿活力;對陌生人來說,外表展現的是一個人社會地位、韌性及內在價值的判斷依據。

7. 心理資本;樂觀、熱忱、有創意且能堅持不懈;一個人能否發揮潛能,實現自我,或者一生平庸,取決於他的心理狀態是否平穩健康。
      

有些人很有錢,也有充沛的社會關係;有些人則因為良好的能力及教養大放異彩;還有些人在其他同齡人已準備退休之際,卻仍幹勁十足。

上層階級的父母看法認為:「下一代的責任感與合宜的應對進退必須及早訓練,才能從小就學會用來標示階級差異及展現優越的慣習。」

中產階級家庭比較著重培養的品格,則是企圖心、自律,以及控制衝動。

更進一步分析,中間上層階級的父母帶給下一代的是批判能力、生態及環保意識,以及文化修養,像是語言、音樂、社會參與等;中間下層階級的家庭傳給下一代的核心態度是積極進取、腳踏實地,以及遵守規格。

追求成就與地位的「慣習」,是所有中產階級的典型特徵。

一個人的抱負,會以其他處在同樣環境中的人所取得的成就為依歸;因此窮人家的父母,比較希望兒女接受商管職業教育,而不是到頂尖大學的商管科系研究全球經濟產業。

在低薪資且工作不穩定的環境裡,求生技能的慣習發展,會遠比在上層環境來得強勁。

目標必須實際,人們才會努力達成目標;眼前沒有能夠效法的人生發展計畫榜樣時,人們就不會為自己或為小孩制定這樣的計畫。

每個人的慣習是七種資本形式的特殊混和,因此會出現混合形式,只要有某一項資本高於平均值,就可以產生自信與聲望;但若想致富、表現區隔,以及擁有權力,七種資本都要夠充沛才行。

舉例來說,托比亞斯,三十歲,是頂尖大學裡的新生代研究員;他的關鍵資料如下:頂尖的專業知識、具備國際交流關係、口才辨給、定期的工作契約、收入不穩定、自我意象遭受打擊;在專業、文化、溝通及社會資本上,他遙遙領先,但在物質及心理資本上,顯然還需要提升。

慣習是能改變的,人也是會蛻變的;能意識到慣習如何決定個人的世界觀、品味及抱負的人,最容易成功蛻變。

出身所帶來的慣習雖然是我們的一部分,但並不能阻止我們成長發展。

只有在新環境生活一段時間後,我們才會開始內化新的遊戲規則;到那時,我們也才會產生真正的歸屬感,不再費心思索,而是自然而然地發揮本能應對進退。

在剛進入新環境時,建議不要急著馬上參與所有活動,而是放慢速度,給自己時間適應;先觀察,從後面慢慢追上,並抱持信心。

只要培養時間夠長,合宜得體的慣習自然就會形成;一但成功形成,慣習的因循特性便會轉成優點,因為無論正向或反向,都會產生遲滯現象:從高層階級往下滑落,之前養成的慣習一樣會長久持續下去。

本書不是為了前 3% 的階層寫的,而是為了社會中等階層,認為教育很重要,能為社會貢獻較多,收入也夠生活的人寫的。

這些人大部分都具有成就導向的慣習,希望能實現夢想,在自己的領域裡更上一層樓,擺脫無法成大事的壓抑,找到管道進入更有意思的社交圈。

簡而言之:培養出一種慣習,能在金錢與能力之外,為自己創造更多的機會與可能。

所有能夠豐富慣習的資本形式,全都是可以精準描述的系統;看完這本書,你就會了解:

1. 出身成功、富裕的家庭,比別人多了什麼優勢。

2. 慣習中哪些因素會使人堅強,又對一個人的成就、機會及影響力有什麼意義。

3. 如何利用上層階級的秘密規則,發展出與眾不同的優秀慣習。

4. 如何找到融入新社交環境的管道→上、下、橫跨、過渡地帶→以及為什麼無法馬上在陌生環境裡找到歸屬感是很平常的事。

5. 如何為小孩創造出最佳的起始條件 (就算你付不起哈佛學費)。

6. 如何打破高人一等的談話對象及目標群體的心防,並與其平起平坐。    

提高你的慣習層次,不僅能使自己更接近目標,還能擴展視野,增加更多的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慣習 Habitus (二) 知識資本

「知識資本」在我們受教育的過程中,有意、無意間都會有所感知,但其背後的道理不會像作者敘述的這麼透徹;看完這個章節後,也算是回答了我在升學過程中的許多疑惑。 至於學位頭銜到底重不重要,我覺得這要看自身所處的環境重不重視,就如作者所說:「在中小企業中,通常也較為看重一個人的才能勝過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