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從去年七月開始實施減重計畫,每天量體重並記錄當日的運動狀況,這個模式在一開始的前三個月非常順利,從記錄表可得知很快地就減了三公斤,當時我還很樂觀地認為自己再過不久後,就能重返大學時期的體重。
但事與願違,在剛開始肉眼可見的成效後,我的體重進入了高原期,照原來的運動方式怎樣也減不下來,這還是在我有意識地控制下才能維持體重,要是一個不注意就又變重了。
經過這一年的體重控制與記錄後,雖然體重依舊離目標還有段距離,但我慢慢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激烈運動後我的體重反而會變重,休息幾天後才會慢慢恢復正常狀態。
一開始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努力地消耗卡路里,怎麼反而變重了呢? 查了些資料後才發現,原來是激烈運動 (例如:打籃球) 時,肌肉會有輕微撕裂的現象,這時水分會儲存在這些部位,並不會馬上排出來。
想想也是,在打球的過程中喝了很多水,但它們未必能即刻變成汗水或尿液排出體外,因此就累積在體內,這應該是變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激烈運動過後的兩天內,身體會感到非常的疲倦,本以為是乳酸堆積,但事實上不是,這是身體正在修補被撕裂的肌肉與微血管所產生的現象。
以前我在激烈運動過後,都會先好好休息、並補充足夠營養,殊不知這正是造成體重持續在高原期的原因之一。
最近一段時間,我透過定期的激烈運動,再搭配日常的有氧阻力運動,然後在身體極度疲憊時,還是稍微讓身體活動一下,終於讓體重有再次下降的趨勢,說不定能一舉突破減重的停滯期。
除了體重計上的數字外,從褲子的鬆緊度也能明顯感受到自己真的變瘦了,先前買了件短褲,但因為買小了一號穿起來很不舒服,現在穿起來就覺得剛好;另外還有以前買的牛仔褲,都收起來好幾年了,現在終於又能穿回來。
但有了先前的經驗,我也不敢太樂觀,畢竟四公斤的最後一哩路並不好走,每一公斤可能都要用盡心思才能減掉。
我在大學時期本來就不瘦,算是標準體重偏重的狀態,但因為有長期運動,所以體型保持的還算可以;在這個年紀想減重,主要是健康的考量,同時還能延長膝蓋的壽命,還想持續在場上自由跑跳與衝刺。
有個朋友建議我別減到太瘦,年紀到一個程度,瘦反而不好,容易有肌少症的問題;關於這點我也查了資料,大致上的建議值也跟我大學時期的體重差不多。
這最後四公斤難減也有其原因,當年我出國後體重一直維持地不錯,但在最後一年寫論文時,幾乎吃了一整年的垃圾食物,然後也沒怎麼運動,就這樣才胖了三、四公斤。
這體質確實很奇特,但胖起來不快、瘦下去也很難;反而是後續胖比較快的部份,積極運動後很快就減下去了。
有耐心地記錄體重表一年多後,我覺得好處是可以觀察及分析體重變化的狀態,因為有同步記錄每天的運動項目及時間,雖然沒辦法把進食的內容也一併寫進去,但至少可以知道運動前後、以及旅遊前後的體重變化狀態。
如果目前的方式真能在停滯期奏效,那我覺得應該有機會在未來的一年內達到期望的目標,這真的不容易阿!
要保持肌肉量才能持續進行激烈的運動,但又不想讓體重變重,這就要精準地減掉身體多餘的脂肪,對於我這種非專業人士來說,只能土法煉鋼,用試誤法來觀察身體的反應才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