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1日 星期六

我的投資筆記 (十五) 為什麼我在此時轉換 ETF?

最近真的是忙翻天、焦頭爛額,連抽空想要關心一下投資標的的時間都沒有;但即便如此,最近還是有件事值得注意,那就是美國聯準會啟動降息循環了,而且第一次降息就是兩碼。

說來也很有趣,降息前我有些持股狂漲,包含必需性消費品、醫藥股跟 REITs,但真的開始降息後,反而就被人獲利了結;這感覺先前就是預期性上漲,然後等到消息面轉變成現實後,就是利多出盡、準備賣出的時候。

降息後的第二天,美國三大指數狂飆,我的 ETF 持股價值終於在這一刻獲利轉正;這天晚上忙到十點多才有空打開海外券商的軟體,當我看到轉正的那一刻,把握機會把所有手中的 ETF 出清,全數轉換成追蹤標普 500 指數的 ETF SPLG

本來手上一堆亂七八糟的 ETF,都是當年剛接觸美股不久時買的,當時以嘗試的心態到處亂買,但幾乎都是買了之後就賠錢,雖然還有不錯的股利,但本金都是被侵蝕的。

就這兩年的心得看下來,美股一堆變著花樣的 ETF 其實都不實用,還不如直接買追蹤大盤指數的原型 ETF 安心。

我在 2022 年大盤開跌前,各買了 QQQ QYLD 以及 QYLG ETF 來做實驗,當時的想法還是以能配出較多的股利為主,但其實那配出的錢是以犧牲未來的成長所換來的;短時間內每個月都有領到錢很開心,但等時間一拉長,當 QQQ 的價值漲了 40% 時,QYLG 只漲了15%,更別提 QYLD 的報酬率還是負的。

或許你會說加計股利的報酬未必會輸,但我實際計算了一下,追蹤大盤指數的原型 ETF:QQQ 的報酬率還是遠勝於另外兩檔 ETF

買了 ETF 這麼多年,我慢慢領悟到最簡單的操作才是能長期獲利的關鍵,與其買這麼多自己都搞不清楚在玩什麼花樣的 ETF 組合,倒不如直接買追蹤大盤指數的 ETF 就好。

看了「長期買進」這本書後,更讓我確認了購買追蹤大盤指數的 ETF,才是能有效分散投資風險的方式。

既然已經有了這個「長期投資」的思維,我就趁著降息時的大漲,把原本的 ETF 組合全數賣出,轉入追蹤標普 500 指數的 ETF;這幾年的 ETF 投資收穫除了每個月的股利外,就剩下少少的資本利得以及投資失敗的經驗了。

至於為什麼我選擇標普 500 指數,而非納斯達克或費城半導體指數呢?

其實納斯達克的主要成分股,也常是標普 500 的成分股,再加上標普 500 指數在疫情發生後的年均報酬率遠勝過納斯達克指數,因此這樣的選擇也算適當。

從標普 500 指數過去幾年的年均報酬率 12% 來看,幾乎是無腦 6 年本金就翻一倍;雖說我到目前為止的年均投資報酬率是遠超過標普 500 的,但這也耗資掉我許多的時間與注意力,連我自己都不知道還能這樣做多久?

每天晚上能夠安心穩穩地睡著, 然後不用管短期的波動,就是等著本金翻倍,這遠比為了爭那一點、半點的收益,來得更吸引人。

接著,我會持續把一些已經獲利的美股個股轉換到追蹤標普 500 指數的 ETF 上面去,也希望未來的獲利能夠持續向上提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慣習 Habitus (二) 知識資本

「知識資本」在我們受教育的過程中,有意、無意間都會有所感知,但其背後的道理不會像作者敘述的這麼透徹;看完這個章節後,也算是回答了我在升學過程中的許多疑惑。 至於學位頭銜到底重不重要,我覺得這要看自身所處的環境重不重視,就如作者所說:「在中小企業中,通常也較為看重一個人的才能勝過出...